封丘产业聚集区报告书
时间:2018年08月01日 点击次数:350694
封丘产业聚集区报告书
第一章 总 论
封丘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隶属新乡市,地处北纬34º53′—35º14′、东经114º14′—114º46′之间,南临黄河,与古都开封隔河相望,距郑州100km,距新乡60km。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县域面积1221km2,辖6镇、13乡,605个行政村,总人口75.9万。封丘县域经济增速明显,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6.5亿元,同比增长13.2% 。封丘作为金银花原产地,全县种植面积达20万亩。县产业集聚区、县起重产业集聚区发展迅速,形成了食品加工、服装、化工、起重、化纤、纺织、金银花深加工等七大优势产业。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于2002年开始建设,选址位于县城西北部,紧邻县城城区,集聚区规划面积5.7km2,已建成面积2.1km2。产业集聚区按照“一区三园”的模式,形成了食品加工、服装纺织和精细化工三大支柱产业。截至目前为止,集聚区已入住企业13家,包括食品加工企业、服装纺织加工企业、化工企业、机械加工企业等。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由新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环发[2002]174号“关于加强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国家相关环境管理规定,开发区建设应当在编制规划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受封丘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委托,我院承担了封丘县产业集聚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人员首先现场踏勘了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实地调查了产业集聚区及其周边环境状况,收集整理并分析了相关资料,在对《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09~2020)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编制完成了《封丘县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一.1 编制依据
一.1.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2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2.28)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4.1)
(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6.29)
(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9)《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10)《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
(11)《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国经贸资源[2000]1015号
(1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
(13) “关于印发《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和《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的通知” 环发[2004]98号
(14)《关于进一步做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环办[2006]109号
(15)《河南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做好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工作的通知》豫环文[2007]55号
(16)《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2007]46号
(17)《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59号
一.1.2 项目依据
(1)《封丘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2)《封丘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局部调整》(2009)
(3)《封丘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4)《封丘县产业集聚区规划》(2009~2020)
(5)《新乡市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6)《新乡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
(7)《新乡市地面水环境功能区划报告》
(8)《新乡市生态功能区划报告》
(9)《新乡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
(10)关于环评工作的委托书
一.1.3 技术规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则》HJ/T 2.1-93(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08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 2.3-93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T 2.4-1995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HJ/T 19-1997
(6)《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 130-2003
(7)《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 131-2003
一.2 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一.3 评价目的、原则
区域开发活动是指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时段内有计划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开发活动。区域开发活动具有占地广、规模大、性质复杂、管理层次多、不确定因素多、环境影响复杂等特点。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区域开发规划为依据,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1)区域开发环评将从宏观角度对开发区的选址、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论证,避免重大决策失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区域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
(2)区域开发环评将论证区域开发各功能分区的环境合理性,完善规划方案。
(3)通过环评,全面了解区域环境现状及开发活动的主要环境影响及其程度、范围,确定区域环境容量,提出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建立区域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区域开发环评将从宏观角度上全面评价实施开发规划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弥补了单个项目环评的不足,更具整体性、科学性、指导性,也可作为入区项目的审批依据和项目环评的基础。
根据产业集聚区的规划特点及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目的,本次评价将遵循同步性、整体性、综合性、一致性、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开展工作,以求真正发挥区域环评的作用。
一.4 环境影响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
一.4.1 环境影响识别
区域开发活动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汇总见表1-1。表1-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表
项 目 | 环境因素 | 主要影响 | 正/负效应 |
影响 程度 |
影响 时段 |
规划相关 内容 |
土地 资源 |
土地 | 土地性质发生改变,农业用地变成建设用地,减少农业种植面积 | - | ★★ | L | 用地规模 |
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值 | + | ★★★ | L | / | ||
生态 环境 |
珍稀动植物 | 无 | / | / | / | 选址 |
生态敏感区 | 无 | / | / | / | ||
水环境 | 地表水 | 排水影响地表水水质 | - | ★★ | L | 排水规划 |
地下水 | 硬化地面,减少地下水补给 | - | ★ | L | 功能区布局 | |
化学品泄露可能污染地下水 | - | ★★ | L | 选址 | ||
水资源与水环境质量 | 供 水 | 规划水厂供水,供水规划过大可能影响城市的用水需求 | - | ★ | L | 供水规划 |
废水处理 与排放 |
工业区废水经厂区预处理达到污水处理厂收水标准后,排入工业区污水处理厂。 | + | ★ | L |
污水处理 方案 |
|
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或不配套,未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将对水环境产生显著影响 | - | ★★★ | S |
基础设施 规划 |
||
中水回用 | 减轻水资源压力 | + | ★★ | L | 供水规划 | |
环境空气质量 | 废气排放 | 集聚区内常规污染物的排放,对大气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 - | ★ | L |
规模/产品 方案 |
入区项目污染控制力度不够,将导致有害废气排放,降低当地空气质量或引起健康问题 | - | ★★ | L | / | ||
声环境 | 工业噪声 | 规划区距离周边村庄距离较近,可能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 | - | ★★ | L | 功能区布局 |
固体废 物管理 |
生活垃圾 | 收集后送封丘县垃圾填埋场 | + | ★★ | L | 规划/项目 |
一般工业废物 | 综合利用 | + | ★★ | L | 产业类型 | |
危险固废 | 由有资质的专业处理公司收集,并安全处置处理 | + | ★★★ | L | 产业类型 | |
社会经济与生活 | 移民安置 | 区内现有村民搬迁至规划的村民安置区,居住条件有所改善 | + | ★★ | L | 选址/规模 |
形成一定的就业需求 | + | ★★ | S | 规划搬迁方案 | ||
投资与就业 | 大规模的区域开发为各公司和不同层次人群增加各种投资、创业和就业机会 | + | ★★ | L | 规划方案 | |
交通 | 集聚区新建多条公路,加快区域道路的发展 | + | ★★ | L | 道路规划 | |
基础设施 | 按照产业集聚区标准配套建设 | + | ★★ | / | 规划方案 |
表1-2 污染因子识别
行业类别 | 主要污染因子 | |
食品加工 | 废 气 | 粉尘 |
废 水 | COD、BOD5、氨氮、SS、动植物油 | |
噪 声 | 设备噪声 | |
固 废 | 一般固废 | |
生物制药 | 废 气 | 粉尘、有机溶剂(如乙醇等) |
废 水 | COD、BOD5、、氨氮、SS | |
噪 声 | 设备噪声 | |
固 废 | 一般固废、危险固废 (含废溶剂残渣等) | |
服装加工 | 废 气 | / |
废 水 | COD、BOD5、SS | |
噪 声 | 设备噪声 | |
固 废 | 一般固废(边角料) |
一.4.2 评价因子筛选
环境空气评价因子: SO2、TSP、PM10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COD、NH3-N
声环境评价因子:Leq
地下水环境评价因子:PH、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NH3-N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生物量
一.5 评价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包括封丘县产业集聚区规划区域、规划区的周边区域、对规划区域内环境质量有明显影响的敏感区域(或设施)、规划区域开发活动对区域外有重要影响的环境敏感保护目标。一.5.1 环境空气
本次封丘县集聚区发展规划不再新建锅炉,供电和供热将依托封丘县总体规划中拟实施的供热工程(780t/h秸秆发电锅炉)实现集中供热,因此本次规划环评不再针对环境空气进行影响预测评价。一.5.2 地表水
地表水评价对象为文岩渠,评价范围为文岩渠十支上游500m至王堤断面(封丘县出境断面),河段长度约22km。一.5.3 地下水
地下水评价范围为产业集聚区规划范围及周边2km内的浅层地下水。一.5.4 噪声
噪声环境评价范围为产业集聚区规划范围,同时包括区域边界处紧临交通干道处的交通噪声。一.6 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
一.6.1 评价标准
一.6.1.1 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二级(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II类
(3)《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Ⅲ类
(4)《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一.6.1.2 污染物排放标准
(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二级(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二级
(3)《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4)《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一.6.2 指标体系
区域评价采用指标体系见表1-3。表1-3 指标体系一览表
序号 | 项目 | 指标名称 | 单位 | 现状 | 2012年指标 | 2015年指标 | 2020年指标 |
1 |
环境 质量 |
环境空气质量 | / | 二级 | 二级 | 二级 | 二级 |
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 | 天 | 316 | 318 | 320 | 325 | ||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 | % | 98 | 99 | 100 | 100 | ||
饮用水源达标率 | % | 100 | 100 | 100 | 100 | ||
水功能区达标率 | % | 50 | 80 | 90 | 100 | ||
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 % | 60 | 70 | 80 | 100 | ||
绿化覆盖率 | % | 30 | 32 | 35 | 40 | ||
人均绿地面积 | m2/人 | 5 | 6 | 7 | 9 | ||
2 |
污染 控制 |
单位GDPSO2排放量 | kg/万元 | / | 6.5 | 5.0 | 4.0 |
单位GDPCOD排放量 | kg/万元 | / | 6.9 | 5.5 | 4.5 | ||
污水集中处理率 | % | 0 | 60 | 80 | 100 | ||
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 | % | 100 | 100 | 100 | 100 | ||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 | % | 100 | 100 | 100 | 100 | ||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 % | 60 | 70 | 75 | 80 | ||
工业固废处理率 | % | 100 | 100 | 100 | 100 | ||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90 | 93 | 98 | 100 | ||
3 |
节能 减排 |
燃气普及率 | % | 18 | 50 | 80 | 100 |
集中供热率 | % | 0 | 20 | 60 | 80 | ||
单位GDP能耗 | 吨标煤/万元 | / | 1.3 | 1.0 | 0.8 | ||
单位GDP水耗 | m3/万元 | / | 60 | 40 | 20 | ||
中水回用率 | % | 0 | 30 | 50 | 60 | ||
4 |
环境 管理 |
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 | % | 90 | 100 | 100 | 100 |
“三同时”执行率 | % | 90 | 100 | 100 | 100 | ||
通过ISO14001认证等企业比例 | % | 0 | 30 | 60 | 80 | ||
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 | % | 0.6 | 1.5 | 2.5 | 3.5 |
一.7 评价专题设置及评价重点
一.7.1 评价专题设置
根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本报告书拟设置以下章节:
1. 总论
2.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 产业集聚区开发现状回顾
4. 规划方案分析
5.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6. 规划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7.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8. 污染物总量控制
9.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10. 推荐方案及减缓措施建议
11. 公众参与
12. 环境监测与跟踪评价
13 .困难与不确定性
14. 执行总结
一.7.2 评价重点
根据当地环境现状及主要环境特征,结合规划方案相关内容,本次评价将重点分析确定区域环境空气及地表水环境容量,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从环境保护角度综合论证规划方案及其环境保护方案的可行性,包括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规模、环保集中处理措施及其规模、工艺、布局等,提出完善规划方案的建议,为规划制定与实施提供决策依据。本次评价也将区域地下水环境影响作为评价重点之一。从报告书所设专题内容来讲,规划方案分析、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的综合论证与环保措施等为评价重点。
一.8 评价工作程序及总体构想
本次评价总体构想如下:(1)与当地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密切结合,听取他们的意见、要求,了解各专项规划,发挥区域环评的综合性作用。
(2)在规划方案分析及其环境保护措施论证中,与规划编制部门密切结合,尽可能了解规划编制的基础、原则、过程,及时将环评意见反馈给规划编制部门,将环评溶入规划编制的全过程中,避免规划编制与规划环评脱节,保证环评意见的有效落实。
(3)与环境管理部门密切结合,提出合理的、可操作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及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
(4)在环评中开展广泛的公众参与活动,采取多种形式、方法,全面的公众代表(区内村民、搬迁人群代表、封丘县城居民、企业代表、相关专家等),全过程的参与,充分发挥公众参与作用。
(5)本次评价将根据规划设定的目标年,评价产业集聚区开发活动对区外环境的影响。
(6)本次评价将本着科学、实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已用资料(如气象、水文、地下水、污染源、环境质量等),同时辅之以必要的实测,在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前提下,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时间。
(7)采取多种、有效的环评技术、方法,如现状评价拟采取收集资料、现场调查的方法,污染源分析拟类比法、经验系数法等确定源强,影响评价拟采取定量预测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章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二.1 自然环境概况
二.1.1 地理位置
封丘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新乡市东南隅,地处北纬34º53′-35º14′、东经114º14′-114º46′之间。黄河流经南界和东界。隔河与开封市、开封县、兰考县相望,北和东北与滑县、长垣县毗邻,西和西南与延津县、原阳县接壤。东西宽48.7km,南北长38.2km,总面积1221km2。产业集聚区选址位于封丘县县城西北部,紧邻县城城区,集聚区规划面积5.7km2,已建成面积2.1km2。
二.1.2 地质
封丘县境地质构造,属于中朝准地台华北拗陷,处于华北拗陷次一级构造单元内黄凸起。东明断陷济源—开封凹陷的复活部位。新生界深度达3000-5000m。地层层序分以下部分,顺序由老到新,由下而上。封丘县土壤,母质均属第四纪全新统地层。其来源为西北黄土高原的黄土,结构疏松,富含碳酸钙,呈中性至微碱性。根据地质部门提供的资料,该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地壳总体稳定性好,土地允许承载力为15-20t/m2,项目所在地未有重大断层。
二.1.3 地形地貌
封丘县地处黄河大冲扇形平原的北半部,南面和东面紧靠黄河。地面海拔一般在65-72.5m之间,最高点为85m,最低点64.6m。二.1.4 气候气象
该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干燥少雨;夏季炎热高温,降雨集中;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寡照少雨雪。年平均气温14℃,历年极端最低气温-21.3℃,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2.7℃,年均降雨量为617.8mm。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次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历年平均风速为2.4m/s。二.1.5 地表水
封丘县境内地表水主要有黄河、天然渠和文岩渠,属黄河流域。黄河流经封丘县南、县东,从原阳县大张庄和封丘县孙庄乡与店西交界入境,东至尹岗乡苏庄村东北出境,进入长垣县。境内流长约56km,河床和漫滩面积229.7km2公里。
天然渠从獐鹿市乡仝庄村入境,从黄陵乡陶北村北进入长垣县境。境内流长42.2km,流域面积499 km2。
文岩渠从陈固乡西守宫村西入境,从赵岗乡西惠寨村东北进入长垣县境。境内流长32.5km,流域面积439 km2。天然渠规划功能为IV类,文岩渠规划功能为V类,由于接纳了大量的工业、生活废水,目前水质超过了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质标准。
本项目产生的废水经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文岩十支最终汇入文岩渠。
二.1.6 地下水
(一)该区内含水层属第四条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根据含水层的埋藏条件、组合规律和水动力特征。可划分为浅层、深层两个含水层:浅层含水层组,顶板埋深为25—55m、底板埋深为90—100m,含水介质时代Q4、Q32,岩性属组砂、中砂层、厚度为30—55m。
深层含水层:顶板埋深为110—130m,底板埋深为230—280m,含水介质Q32—Q2,岩性属细砂、3粉砂层,厚度为40—90m。
(二)该区受中部、北部井灌区影响及该区深水井密集人工开采,高水位期多出现在10—12月份,低水位期出现于5—6月份,一般水位埋深为6—10m。年变幅为2—5m,年际变化主要受人工开采影响,随着井灌的发展,该区深水井密集,浅水水位量有下降趋势。
(三)深层水运动规律
1、该区补给给项单一,仅有西南部的侧向径流补给;
2、该区径流深层水总体流向为西南—东北,水利坡度为4/10000左右;
3、该区排泄方式有两种:一是城区工业深井开采,二是东北部以径流排泄出境。
(四)该区深层水化学特征
根据该区一带深层水质分析资料,深层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型,矿化度为0.66—0.69/L,F-含量为1.52—2.23mg/L。
二.1.7 土壤植被
封丘县植被在中国植被区划上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的黄辽平原栽培的落叶阔叶林和侧柏疏林的人工植被。目前所看到的绝大部分为栽培的草本农业植被,仅在沙荒、盐碱地上可看到天然和半天然植被。二.1.8 新乡市饮用水源保护规划
《新乡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报告》(2007.5)已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以豫政办[2007]125号文批复,具体划分结果如下。(1)黄河贾太湖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田庄至寺王东二干渠和四水厂引水渠道等输水渠道堤外50米沿岸的陆域;牧野区平原乡三支渠两侧30米的陆域;贾太湖蓄水池、沉沙池、西郊沉沙池水域及其截渗沟外10米范围的区域;贾太湖蓄水池、西郊沉沙池至四水厂和一水厂之间的输水暗管两侧10米的陆域。
二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外,京珠高速公路桥至桃花峪的黄河水域和黄河南岸大堤以内、黄河北岸生产堤以内的滩区;人民胜利渠渠首至田庄的水域及堤外50米沿岸的陆域。
(2)黄河原阳中岳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黄河干流原阳取水口(幸福闸、马庄闸、双井闸)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的水域;原阳新一干渠两侧50米及四水厂专用饮水渠道和牧野区平原乡三支渠两侧30米的陆域;原阳中岳蓄水池、沉沙池截渗沟外10米的区域;原阳中岳蓄水池至四水厂、五水厂之间的输水暗管两侧10米的陆域。二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外,京珠高速公路桥至桃花峪的黄河水域和黄河南岸大堤以内、黄河北岸生产堤以内的滩区。
(3)三水厂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32眼井)
一级保护区:共产主义渠大堤外侧以北,东、西、北以外围井连线向外50米的区域及输水管线两侧10米的区域。
二级保护区:北外环路北沿以北,周村、及马坊村南以南,京广铁路以西,一级保护区西界往西1300米以东的区域。
(4)四水厂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21眼井)
一级保护区:西曹和东曹村北以北,2号井和11号井连线向北150米以南,22号井向东150米以西,12—1号井西150米以东以及输水管线两侧10米的区域。
二级保护区:西曹、中曹村和余庄南及七里营村北以北,西石碑和东石碑村南及高村和西贾城村北以南,21号桥以西,敦留店村西以东的区域。
(5)凤泉水厂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8眼井)
一级保护区:以水厂东、西两院的院墙为界向外10米以及输水管线两侧10米的区域。
二级保护区:东以团结路为界,其他三面以水厂院墙为界,向外100米的区域。
(6)卫辉市塔岗水库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取水口外围300米的水域、正常水位线取水口一侧200米的陆域及输水管道两侧10米的陆域。
二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外的水域及山脊线内、入库河流上游3000米的陆域。
(7)辉县市段屯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14眼井)
一级保护区:井群外围线以外30米的区域及输水管道两侧10米的陆域。
二级保护区:卫柿路以北,东外环路以东,井群外围线外300米以西和以南的区域。
根据调查,集聚区不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距离较近的新乡市饮用水源地位于原阳县境内,直线距离约40km。集聚区的建设不会对新乡市水源地产生不利影响。
二.2 社会环境概况
二.2.1 行政、区划与人口
封丘县区域面积1220.5km2,可耕地130万亩,全县总人口75万。封丘县下设城关镇、 黄德镇、黄陵镇、赵岗镇、应举镇、陈桥镇等6个镇和王村乡、城关乡等13个乡。全县共有606个行政村。
二.2.2 区域经济
封丘县地面平坦,气候温和,农业历史悠久,是以生产粮食棉花为主的农业县。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棉花、水稻、大豆等,主要经济作物为金银花、石榴等。全县95.3万亩耕地分为6个不同类型的农业区:北部粮食区,西部棉粮区,中部粮棉蔬菜区,中东部林油果粮区,东南部粮棉区,南部粮棉油林果区。封丘县域经济增速明显。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6.5亿元,同比增长13.2%;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亿元,同比增长22.8%。封丘作为金银花原产地,全县种植面积达20万亩,在全国享有大田种植面积、单位产量、管理技术等“六个第一”。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县起重产业集聚区发展迅速,形成了食品加工、服装、化工、起重、化纤、纺织、金银花深加工等七大优势产业。
二.2.3 文物
据历史记载和地面勘测,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内部及周围未发现大的文物遗址和文物分布。二.2.4 城市基础设施
水厂:封丘县目前有两座水厂,一、二水厂总供水能力为3.0万m3/d。污水处理厂:现状污水处理厂位于封丘县城东南角,一期处理规模为3万m3/d,每年实际处理规模2万m3/d。
垃圾填埋场:址位于封丘县城西约13km处,占地面积110亩,日处理垃圾200吨。
二.3 区域环境敏感点情况
封丘县西部、南部、东部沿黄地区全部为黄河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范围,面积14280.00公顷,涉及陈桥镇等5个乡(镇)65个行政村。主要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1、核心区。中部核心区位于丁庄—樊庄—杨寨—陈桥以南约2-3公里、黄河中流线以北,东部核心区位于尹岗乡的碾庄—禅房—店集以东约1公里。核心区总面积4727.00公顷,占总面积的33.1%。
2、缓冲区。西部缓冲区位于顺河街—荆隆宫—杨寨以南的大堤内,南部缓冲区位于尹岗乡的清河集—姚庄—贯台集以南、碾庄—禅房—店集以东的黄河大堤内。缓冲区总面积7318.00公顷,占总面积的51.2%。
3、实验区。位于南片区的中北部,陈桥镇—马坊—张寨一线黄河大堤外侧,包括姚务至西柳园之间的青龙湖一带和新建黄河大桥中心线西侧500米至黄河开封大桥东侧500米范围内。面积2235.00公顷,占总面积的15.7%。
经调查,封丘县产业集聚区距离黄河故道湿地鸟类保护区最近距离为13km,集聚区内及周围未发现珍稀及濒危动植物物种,无风景名胜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环境敏感点。距离最近的新乡市饮用水源保护地位于原阳县境内,距工业区最近距离约40km,距离封丘县地下水井群最近距离为1.7km(见附图)。
评价区内及周围环境敏感点分布情况详见下表。
表2-1 评价区内及周围环境敏感点
序号 | 敏感点 | 方位 | 距离m | 人口 | 备注 |
1 | 申庄 | / | 区内 | 410 | 拟搬迁 |
2 | 后方庄 | / | 区内 | 310 | 拟搬迁 |
3 | 杜庄 | / | 区内 | 1300 | 拟搬迁 |
4 | 王王村 | / | 区内 | 690 | 拟搬迁 |
5 | 刘王村 | / | 区内 | 610 | 拟搬迁 |
6 | 火王庄 | / | 区内 | 1450 | 拟搬迁 |
7 | 段庄 | / | 区内 | 330 | 拟搬迁 |
8 | 前方庄 | / | 区内 | 610 | 拟搬迁 |
9 | 郭场 | / | 区内 | 650 | 拟搬迁 |
10 | 韩庄 | 北 | 350 | 790 | |
11 | 大刘庄 | 东北 | 1050 | 1350 | |
12 | 瓦窑 | 北 | 660 | 1340 | |
13 | 瓦窑店 | 北 | 430 | 710 | |
14 | 牛厂 | 西北 | 210 | 1756 | |
15 | 尚庄 | 西 | 150 | 820 | |
16 | 刘村 | 西 | 1040 | 1200 | |
17 | 后荆乡 | 西南 | 1170 | 2300 | |
18 | 西孟庄 | 南 | 670 | 1200 | |
19 | 中孟庄 | 东南 | 920 | 620 | |
20 | 封丘县城区 | 东南 | 紧邻 | 95000 | |
21 | 黄河故道湿地自然保护区 | / | 13km | / | 距最近缓冲区 |
22 | 封丘县地下井群 | 南 | 1.7 km | / | |
23 | 封丘县地下井群 | 东南 | 2.3 km | / | |
24 | 新乡市饮用水源保护区 | 西 | 40 km | / | 位于原阳县境内 |
二.4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二.4.1 环境空气质量
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为TSP、PM10、SO2小时平均浓度及日平均浓度能够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二.4.2 地表水环境质量
封丘县县境内地表水主要有黄河、文岩渠、天然渠,其中文岩渠承纳了的工业和生活废水,水质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水质标准;天然渠河流水质基本能够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质标准。二.4.3 地下水环境质量
项目周围区域地下水各项指标除总硬度外,均能够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的要求。二.4.4 声环境质量
项目所在地噪声现状能够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声环境质量良好。二.5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二.5.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二.5.1.1 监测方案
一、监测布点根据区域环境特点及工程废气污染源排放情况,本次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拟设4个监测点(见表2-2和附图)。
表2-2 环境空气监测点布设
序 号 | 监测点 | 方 向 | 距 离m | 功 能 |
1# | 段 庄 | 北 | / | 集聚区内 |
2# | 后荆乡 | 西南 | 1200 | 上风向关心点 |
3# | 韩 庄 | 东北 | 350 | 下风向关心点 |
4# | 大刘庄 | 东北 | 1050 | 下风向关心点 |
监测因子为TSP、PM10、SO2。
表2-3 环境空气监测因子和频率
监测因子 | 监测频率 |
TSP日均值 | 每天采样时间不少于12h、连续五天 |
PM10日均值 | 每天采样时间不少于12h、连续五天 |
SO2日均值 | 每天采样时间采样不少于18h、连续五天 |
SO21小时平均 | 每次采样时间不少于45min,每天四次、连续五天 |
二.5.1.2 监测方法
各大气污染物监测方法按照国标监测方法进行,详细监测方法见表2-4。表2-4 监测分析方法
序号 | 监测项目 | 采样方法 | 分析方法 | 方法标准 |
1 | TSP | 滤膜法 | 重量法 | GB/T75432-95 |
2 | PM10 | 滤膜法 | 重量法 | GB/T75432-95 |
3 | SO2 | 溶液吸收 | 盐酸付玫瑰苯胺比色法 | GB/T15262-94 |
二.5.1.3 评价方法
根据监测数据的统计结果,采用单因子比较法进行评价。计算公式如下:Pi=Ci/Si
Pi: i种污染物的单因子污染指数
Ci: i种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Nm3)
Si: i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Nm3)
二.5.1.4 监测结果统计与评价
一、监测结果现状监测结果统计见表2-4~5。
表2-4 小时平均浓度统计结果
监测因子 | 编号 |
浓度范围 mg/Nm3 |
标准指数 范 围 |
最大超标 倍 数 |
超标率 % |
SO2 | 1 | 0.015-0.033 | 0.03-0.066 | 达标 | 0 |
2 | 0.016-0.031 | 0.032-0.062 | 达标 | 0 | |
3 | 0.016-0.034 | 0.032-0.068 | 达标 | 0 | |
4 | 0.017-0.031 | 0.034-0.062 | 达标 | 0 |
监测因子 | 编号 |
浓度范围 mg/Nm3 |
标准指数 范 围 |
最大超标 倍 数 |
超标率 % |
SO2 | 1 | 0.022-0.024 | 0.15-0.16 | 达标 | 0 |
2 | 0.021-0.024 | 0.14-0.16 | 达标 | 0 | |
3 | 0.023-0.025 | 0.15-0.17 | 达标 | 0 | |
4 | 0.023-0.026 | 0.15-0.17 | 达标 | 0 | |
TSP | 1 | 0.098-0.13 | 0.33-0.43 | 达标 | 0 |
2 | 0.099-0.12 | 0.33-0.4 | 达标 | 0 | |
3 | 0.11-0.122 | 0.37-0.41 | 达标 | 0 | |
4 | 0.115-0.133 | 0.38-0.44 | 达标 | 0 | |
PM10 | 1 | 0.075-0.096 | 0.5-0.64 | 达标 | 0 |
2 | 0.076-0.093 | 0.5-0.62 | 达标 | 0 | |
3 | 0.081-0.094 | 0.54-0.63 | 达标 | 0 | |
4 | 0.089-0.102 | 0.59-0.68 | 达标 | 0 |
a、SO2
1小时平均浓度范围为0.015-0.034mg/Nm3,占国标的 3-6.6 %,标准指数范围为0.03-0.066。日均浓度范围为0.021 -0.026 mg/Nm3,占国标的14 - 17 %,标准指数范围为0.14 -0.17,各监测点均达标。
b、TSP
日均浓度范围为0.098-0.133mg/Nm3 ,标准指数范围为0.33-0.44,占国标的 33-44 %,各监测点均达标。
c、PM10
日均浓度范围为0.075-0.102mg/Nm3,标准指数范围为0.5-0.68。各监测点日均浓度均能达标。
以上分析表明,评价区环境空气各项指标均能达到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好。
二.5.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二.5.2.1 纳污水体概况
该集聚区废水经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文岩渠。文岩渠规划为V类,目前水质为劣V类。为说明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本次评价引用近期2008年7 月~ 2009年7月封丘县出境断面王堤(市控断面)监测数据来进行分析,见表2-5。
表2-5 地表水监测数据(2008.7 - 2009.7)
监测时间 | 08.7 | 8 | 9 | 10 | 11 | 12 | 09.1 | 2 | 3 | 4 | 5 | 6 | 7 |
COD (mg/L) |
46.4 | 48 | 48.5 | 48.0 | 36.0 | 49.0 | 64.0 | 80 | 22 | 15 | 23 | 43 | 17 |
NH3-N (mg/L) | 1.82 | 1.85 | 1.89 | 1.77 | 1.93 | 1.85 | 4.47 | 0.99 | 0.47 | 0.28 | 0.25 | 0.1 | 0.1 |
流 量 (m3/s) |
0.02 | 0.02 | 0.02 | 0.3 | 0.1 | 0.2 | 0.02 | 0.02 | 0.05 | 0.02 | 0.02 | 0.2 | 0.1 |
二.5.2.2 本次评价地表水监测与评价
(一)监测断面布设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废水经文岩渠十支最终入文岩渠。评价对地表水现状监测设3个断面,见表2-6及监测布点图。
表2-6 地表水现状监测断面布设
断面 编号 |
河流名称 | 断面位置 | 功 能 |
1# | 文岩渠十支 | 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上游100m | 背景断面 |
2# | 文岩渠 | 文岩十支与文岩渠交汇处上游100m | 背景断面 |
3# | 文岩渠 | 文岩十支与文岩渠交汇处下游500m | 混合断面 |
4# | 文岩渠 | 王堤断面(封丘县出境断面,市控断面) | 控制断面 |
根据工程排污特征及水质现状,确定地表水监测因子:PH、COD、NH3-N、BOD、硫化物,同时测定各断面流量。
(三)评价方法
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单因子评价。计算公式为:
Si,j = Ci,j /Cs,i
式中:
Si,j — 污染物i在第j点的标准指数
Ci,j — 污染物i在第j点浓度
Cs,i — 污染物i的地表水标准
pH标准指数为:
式中:
— PH在第j点的标准指数
— j点的PH值
— 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下限
— 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上限
(四)评价标准
集聚区废水排入文岩渠,该渠主要为排涝和纳污河道。规划功能为V类。因此地表水标准执行V类,具体见下表。
表2-7 地表水评价标准
项目 | PH | COD | BOD | 氨氮 | 硫化物 |
标准值 | 6-9 | 40 | 10 | 2.0 | 1.0 |
二.5.2.3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
地表水现状监测与评价结果见表2-8。表2-8 地表水监测结果
断面 | 项目 | PH | COD | BOD | 氨氮 | 硫化物 |
1# | 监测范围 | / | / | / | / | / |
均 值 | / | / | / | / | / | |
均值标准指数 | / | / | / | / | / | |
超标率% | / | / | / | / | / | |
最大超标倍数 | / | / | / | / | / | |
2# 0.29 m3/s |
监测范围 | 7.41-7.50 | 49-57 | 14.0-18.0 | 2.0-2.5 | 0.08-0.09 |
均 值 | / | 53 | 16.0 | 2.3 | 0.08 | |
均值标准指数 | / | 1.33 | 1.6 | 1.15 | 0.08 | |
超标率% | 0 | 100 | 100 | 60 | 0 | |
最大超标倍数 | 达标 | 0.42 | 0.8 | 0.25 | 达标 | |
3# 0.31 m3/s |
监测范围 | 7.45-7.49 | 50-56 | 14.2-21.0 | 2.1-2.5 | 0.08-0.09 |
均 值 | / | 54 | 17.0 | 2.2 | 0.08 | |
均值标准指数 | / | 1.35 | 1.7 | 1.1 | 0.08 | |
超标率% | 0 | 100 | 100 | 100 | 0 | |
最大超标倍数 | 达标 | 0.4 | 1.1 | 0.25 | 达标 | |
4# 0.3 m3/s |
监测范围 | 7.42-7.50 | 46-53 | 13.0-16.1 | 1.7-2.2 | 0.07-0.08 |
均 值 | / | 49 | 14.5 | 1.9 | 0.07 | |
均值标准指数 | / | 1.23 | 1.45 | 0.95 | 0.07 | |
超标率% | 0 | 100 | 100 | 30 | 0 | |
最大超标倍数 | 达标 | 0.3 | 0.6 | 0.1 | 达标 | |
标准 | 6~9 | 40 | 10 | 2.0 | 1.0 |
2#断面(文岩十支与文岩渠交汇处上游100m),COD 、BOD、NH3-N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V类标准的要求,其中COD最大超标倍数0.42倍、BOD最大超标倍数0.8倍、NH3-N最大超标0.25倍,pH、硫化物均不超标。
3#断面(文岩十支与文岩渠交汇处下游500m),COD、BOD、NH3-N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V类标准的要求,其中COD最大超标倍数0.4倍、BOD最大超标倍数1.1倍、NH3-N最大超标0.25倍,pH、硫化物均不超标。
4#王堤断面(封丘县出境断面,市控断面),COD、BOD、NH3-N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V类标准的要求,其中COD最大超标倍数0.3倍、BOD最大超标倍数0.6倍、NH3-N最大超标0.1倍,pH、硫化物均不超标。
文岩渠水质超标的主要原因是接纳了延津县、封丘县等生产、生活污水造成的。
二.5.3 地下水现状监测与评价
二.5.3.1 区域地下水概况
(1)监测点设置根据评价区域浅层地下水由西南向东北流向,在评价区内设3个监测点,进行地下水质监测,布点情况见表2-9。
表2-9 地下水现状监测布点
监测点 | 名 称 | 方 位 | 距离km |
1 | 火王庄 | 东北 | 区内 |
2 | 岳 寨 | 东北 | 2 |
3 | 封丘县地下井群 | 南 | 1.7 |
(2)监测因子及时间、频率
监测因子为PH、NH3-N、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同时记录井深。
(3)监测时间及频率
地下水监测连续监测三天,每天采样一次,监测方法采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5750-85)。新乡市环境监测站于2009.8.11~8.13对地下水进行了现状监测。
(4)分析方法
采用国标规定的分析方法,详见下表。
表2-10 监测分析方法
序号 | 监测项目 | 检出限(mg/L) | 分析方法 | 方法依据 |
1 | pH | / | 玻璃电极法 | GB6920-86 |
2 | 总硬度 | 1 | EDTA滴定法 | GB7477-87 |
3 | 氨氮 | 0.025 | 纳氏试剂比色法 | GB7479-87 |
4 | 高锰酸盐指数 | 0.5 | 酸性高锰酸钾法 | GB11892-89 |
根据地下水监测数据的统计结果,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地下水水质量现状进行评价。计算公式如下:
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单因子评价,计算公式为
Si,j = Ci,j /Csi
PH标准指数为:
式中: Si,j — 污染物i在第j点的标准指数
Ci,j — 污染物i在第j点浓度(mg/L)
Csi — 污染物地表水水质标准(mg/L)
— PH在第j点的标准指数
— j点的PH值
— 地下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下限
— 地下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上限
(6)评价标准
本次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评价标准见表2-11。
表2-11 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标准 单位:mg/L(pH值除外)
序号 | 评价因子 | 标准限值 |
1 | pH | 6.5~8.5 |
2 | 总硬度 | 450 |
3 | NH3-N | 0.2 |
4 | 高锰酸盐指数 | 3.0 |
二.5.3.2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监测及评价结果统计地下水现状监测及评价结果见表2-12。
表2-12 地下水现状监测及评价结果
监测点 | 监测结果 | PH | 总硬度 | 高锰酸盐指数 | NH3-N | 井深(m) |
1# 火王庄 |
监测范围(mg/L) | 7.64-8.03 | 456-470 | 0.97-1.18 | 未检出 | 20 |
均值(mg/L) | / | 460 | 1.1 | / | ||
均值标准指数 | / | 1.02 | 0.4 | / | ||
超标率% | 0 | 100 | 0 | / | ||
最大超标倍数 | 达标 | 0.02 | 达标 | / | ||
2# 岳寨 |
监测范围(mg/L) | 7.58-8.11 | 452-468 | 1.20-1.36 | 未检出 | 25 |
均值(mg/L) | / | 461 | 1.26 | / | ||
均值标准指数 | / | 1.02 | 0.42 | / | ||
超标率% | 0 | 100 | 0 | / | ||
最大超标倍数 | 达标 | 0.02 | 达标 | / | ||
3# 封丘县地下井群 |
监测范围(mg/L) | 8.1-8.22 | 381-402 | 0.95-1.10 | 未检出 | 70 |
均值(mg/L) | / | 390 | 1.03 | / | ||
均值标准指数 | / | 0.86 | 0.34 | / | ||
超标率% | 0 | 0 | 0 | / | ||
最大超标倍数 | 达标 | 达标 | 达标 | / |
1#火王庄各监测因子总硬度、高锰酸钾指数的均值标准指数分别为1.02、0.4,氨氮均未检出,除总硬度外,其余各监测因子浓度均能满足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指标》Ⅲ类标准要求,总硬度略有超标,最大超标倍数为0.02。
2#岳寨各监测因子总硬度、高锰酸钾指数的均值标准指数分别为1.02、0.42,氨氮均未检出,除总硬度外,其余各监测因子浓度均能满足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指标》Ⅲ类标准要求,总硬度略有超标,最大超标倍数为0.02。
3#地下水井群各监测因子总硬度、高锰酸钾指数的均值标准指数分别为0.86、0.34,氨氮均未检出,各监测因子浓度均能满足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指标》Ⅲ类标准要求。
综上所述,本次评价各地下水监测点水质情况不能满足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指标》Ⅲ类标准要求,总硬度存在超标现象,主要是受地质构造的影响造成的。
二.5.4 声环境现状评价
二.5.4.1 监测布点
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采用定点监测法,共设能反映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声环境质量特征的监测点6个(见图2-2),每个点位进行昼间、夜间的噪声监测。二.5.4.2 监测结果评价
监测统计结果见表2-13。表2-13 评价区域噪声影响情况统计表 单位:dB(A)
监测点位 | 昼间 | 达标情况 | 标准值 | 夜间 | 达标情况 | 标准值 |
1# | 41.0-44.0 | 达标 | 60 | 40.0-42.0 | 达标 | 50 |
2# | 41.5-43.0 | 达标 | 40.2-41.8 | 达标 | ||
3# | 42.0-46.0 | 达标 | 41.7-43.6 | 达标 | ||
4# | 41.8-43.6 | 达标 | 40.5-41.9 | 达标 | ||
5# | 42.8-46.1 | 达标 | 41.0-45.0 | 达标 | ||
6# | 43.0-46.9 | 达标 | 41.1-43.8 | 达标 |
(2)道路交通噪声
根据现状调查,集聚区内及区边界主要的交通干道有兴华路、工业二路、工业三路及世纪大道,现状监测统计结果见表2-12。
表2-12 道路交通环境昼间监测统计表 单位:dB(A)
道路名称 |
车流量 (小时/辆) |
0m | 20m | 50m | 100m |
兴华路 | 121 | 65.0 | 63.9 | 61.1 | 53.7 |
工业二路 | 89 | 63.9 | 60.9 | 55.8 | 54.8 |
工业三路 | 93 | 62.1 | 60.5 | 59.2 | 56.6 |
世纪大道 | 300 | 68.9 | 65.9 | 58.8 | 54.8 |
二.6 区域主要环境问题
封丘县地处黄河流域,地表水污染较严重,不能满足地表水功能区划要求,解决水环境污染现状是封丘县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是封丘县今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三章 产业集聚区开发现状回顾
三.1 产业集聚区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1.1 开发现状
截止目前,产业集聚区已入驻企业13家,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集聚区已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皮件加工、化工、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目前建成区面积2.1km2。从土地利用来讲,该区域主要为平原。据现场调查,工业区主要人类活动包括农业生产、工厂企业、交通运输等。这些人类活动已对该区域环境质量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1) 农业生产
据初步调查,产业集聚区内现有9个自然村,总户数1458 户,总人口约为6130 人,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花生、红薯等。
(2)工业企业
目前产业集聚区范围内工业企业基本情况见表3-2。现有企业主要特征污染因子见表3-3。
表3-2 产业集聚区内现有企业情况 单位:t/a
序号 | 企业名称 | 行业 | 产品及规模 |
占地面积 m2 |
投 资 (万元) |
燃料消耗 t/a |
用水来源及用量 | SO2 | 烟尘 | COD | NH3-N | 纳污水体 |
环评 情况 |
验收 情况 |
1 | 新乡市黄河化工有限公司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合成氨7.4万吨、尿素12万吨/年、甲醇1.6万吨 | 17.34万 | 1.5 | 煤20万 |
地下水 150万t/a |
131 | 52 | 125 | 81 | 文岩渠 | / | / |
2 |
新乡市金利达 化纤厂 |
锦纶纤维 制造业 |
年产3000吨锦纶丝 | 42000 | 4320 | / | 地下水1000t/a | / | / | / | / | 不外排 | 已环评 |
已经市局 验收 |
3 | 新乡市寒山啤酒有限公司 | 饮料制造业 | 年产2400万瓶金银花饮料、10万吨啤酒 | 66600 | 12100 | 煤11250 | 地下水106万t/a | 56.7 | 16.8 | 53.9 | 9.2 | 文岩渠 | 已环评 | 已验收 |
4 | 新乡市华源泵业有限公司 | 机械制造业 | 年产水泵1000台 | 12000 | 200 | / |
地下水 300 |
/ | / | / | / | 不外排 | 已环评 | 已验收 |
5 | 河南新宏化工有限公司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年产1000吨 间苯二酚 |
32500 | 700 | 煤2500 | 地下水70000t/a | 2.5 | 14.25 | 2.87 | / | 文岩渠 | 已环评 |
已经市局 验收 |
6 | 新乡市博凯生物有限公司 | 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 | 年产3200吨金银花系列中药 | 27412 | 1660 | 煤1200 | 地下水10200t/a | 6 | 1.85 | 1.3 | / | 文岩渠 | 已环评 | / |
7 | 封丘县宏达化工有限公司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年产500吨醇酸树脂、80吨油漆 | 6670 | 300 | 煤70 | 地下水200t/a | 0.142 | 0.051 | / | / | 不外排 | 已环评 |
已经市局 验收 |
8 | 新乡市晨曦化工有限公司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年产1000吨糠醛、3000吨木糖 | 48000 | 3850 | 水解残渣52000 | 109万t/a | 84.5 | 20.8 | 129 | / | 文岩渠 | 已环评 | / |
9 | 龙华胜鞋业(封丘)有限公司 | 皮革制造业 | 年加工800万双男女鞋生产 | 80004 | 500万美元 | / | 地下水30000t/a | / | / | / | / | 文岩渠 | 已环评 | 已验收 |
10 | 广州森仕服装有限公司 | 服装制造 | 年加工服装80万件 | 2600 | 2000 | / | 地下水15000 | / | / | / | / | 文岩渠 | 已环评 | 已验收 |
11 | 新乡市亚丰电子有限公司 |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年产1万m2LED 显示屏 |
26000 | 1000 | / | 地下水168 | / | / | / | / | 不外排 | 已环评 | 已验收 |
12 | 新乡市联升皮革有限公司 | 皮革制造业 | 年加工300万张成品革项目 | 87480 | 7500 | 煤3000 | 地下水23.76万t/a | 7.44 | 2.41 | 54.1 | 4.8 | 文岩渠 | 已环评 | 未建成 |
13 | 河南省三美速冻食品有限公司 | 食品加工 | 方便食品速冻食品 | 1520 | 220 | / |
地下水 350 |
/ | / | 0.04 | / | 文岩渠 | 已环评 | 已验收 |
表3-3 现有企业特征污染因子一览表
表3-4 集聚区现有工业企业固体废物产生、利用、处置情况
(3)集聚区现状基础设施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自建设以来,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区内目前已实现了道路、供水、排水、电力、通信和土地平整等“五通一平”。
道路交通:完成了东西方向的世纪大道、工业一路、工业二路和工业三路,南北方向的工业路、发展路和封黄路等道路建设,通行总里程15.5km,形成了三纵四横的网络。
供水:工业区现状工业和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于封丘县城市供水系统,由封丘县第二水厂供水,供水能力为2.5万m3/d。
供热:现状无集中供热。
供电:封丘县城现有两处变电站,110KV封丘变电站和35KV城西变电站,主变容量分别为2×40MVA和11.3MVA。2008年封丘县城计划供电负荷5.6亿千瓦时,实际用电负荷5.4亿千瓦时。封丘现状供电已经达到瓶颈,不足以支持城市和工业工业区的持续发展,需新建电力设施提高供电能力。
燃气:目前产业集聚区内已铺设燃气管网,但由于开口费昂贵,民用及工业用能源仍以电力为主,民用辅以罐装液化石油气。
1、集聚区现状用地布局较为混乱,部分企业所在位置与规划产业定位、功能分区不一致,部分企业距离居民点较近,对居民影响较大。其中黄河化工厂紧邻居民区,根据集聚区规划,黄河化工厂所在地块“近期作为支柱性产业培植发展,远期置换为生物研发产业基地”,评价认为该企业距离周围居民区较近,近期作为支柱性产业培植发展存在较大的风险因素,因此建议对黄河化工厂尽快实施搬迁。
2、虽然集聚区发展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以传统项目、小项目为主,区内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结构不甚合理。
3、公用设施水平相对较低,集中供热、供气系统尚属空白,现状给水均为自备水井,排水系统简陋。规划产业集聚区废水难以排至现有污水处理厂,不能适应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要求。
4、集聚区虽确定了以食品加工、服装加工、生物制药的产业发展定位,但规划中的生物制药加工区目前仍以化工企业为主,不利于产业的后续发展。
在尊重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引导并规范工业项目的流入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争取“产业集聚区”与“县城城区”的协调发展,立足现实,发挥优势,“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利用规划的导向作用,构建与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空间布局结构,提升城市土地价值和空间品质。
注重具有可操作性的空间发展时序安排,制定用地的分期使用计划。
依托本地资源,建设与机械化农业协调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金银花制品加工优势突出,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现代生态食品药品加工业基地。
到2020年,规划区内就业人口约为6.60万人,居住人口0.68万人。
·经济总量
到2020年,预计产业总产值达到225亿元。
·用地总量
到2020年,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规模为5.7km2。
·产业结构
到2020年,形成食品药品加工优势突出的,以发展新型生物制药的研发、推广和交易中心为主导的高附加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区。
·集约发展
到2020年,单位土地的工业增加值约为22.8亿元/km2,规划产业集聚区的标准厂房能够达到片区厂房建筑总量的60%。
表4-1 建设用地汇总表
(一)协同发展的两个功能片区:
根据产业集聚区与县城城区的协同发展的要求,规划区域由产业用地与综合服务两大功能片区构成。
产业功能区:该片区按照产业链的生成要求集中布置工业企业,是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生产区域。
综合服务区:该片区位于规划区中东部临近城区中心地段一侧,包括商务办公区、商业服务区、二类居住区、工业区职工宿舍区和仓储物流区。
(三)促进片区发展的三个公共服务中心:
为了促成“产城融合”的发展目标,在产业集聚区内规划了三个公共中心,作为重点培育的城市型活跃极核,为产业区集聚人气,并提供较为完善的城市型服务,打造适合创业和居住的现代化新型产业集聚区。
l 工业区综合服务中心:包括工业区商务办公、信息交流、培训教育、商业服务、体育运动设施、公园等公共设施。
l 工业区公共服务中心:包括商业服务、社区文化及体育运动设施、社康中心等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l 工业品交易中心:为产业集聚提供规模化和专业化的销售展示市场,实施“以市兴业”策略。
(一)居住用地布局:
居住用地的布局充分考虑了生产与生活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要求,居住用地结合产业用地布置,规划范围内的居住用地按使用对象分为两类:普通商品住宅用地(R2)和单身职工宿舍用地(R3)。
二类居住用地位于规划区东部,紧临封黄路,靠近县城核心区,具有较好的居住氛围,用地面积17.43公顷。
三类居住用地位于规划区北部,靠近标准产房区和工业区商务中心安排工业区单身职工宿舍,用地面积18.36公顷。
居住区的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应高标准要求,配套设施齐全,物业管理完善。居住区建设应增强土地的使用强度,减少土地浪费现象。对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将进行搬迁和改造,统一规划,分期建设。
(二)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安排结合集聚区就业人口的活动流线和服务需求确定,需要单独占地的城市级或片区重要设施布局在临近县城中心地段或片区中心位置,社区级设施主要布局在封黄路、兴华路和开发路沿线的混合功能用地。
单独占地的公共设施总用地面积10.67公顷。
(三)绿地
规划充分利用工业用地与居住生活用地之间的防护绿地,并结合现状绿地组织覆盖整个集聚区的绿化网络。在集聚区北部临工业路西侧结合商务办公用地规划体育公园,在规划区域内的主要道路节点结合大型公共建筑布置多个街头绿化广场,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可达性与服务性较好的片区绿化系统。总用地面积38.74公顷.
(四)仓储用地
现代工业产业集聚区,物流在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仓储物流区将产业集聚区企业提供产业物流、中转物流等多功能物流服务;也可作为产品流通、物料交换等生产贸易服务平台。该类用地主要集中布置在规划区北部的对外交通出入口位置,便于集散。总用地面积24.81公顷。
产业空间布局:
集聚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应遵循可持续发展与集约有序的原则,按照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产业链的生成要求安排各产业功能区。具体空间分布如下:
l 食品加工区:培植性主导产业,有一定污染,产业附加值较低,起点较低,可作为起步型产业。设置在规划区西部,位于泰康路、建兴路、世纪大道、兴华路之间,总用地面积113.05公顷。
l 生物制药加工区:培植性主导产业,主要以中草药加工提取为主,污染较轻,产业附加值较高,为远期发展重点产业。设置在规划区东南部,位于工业路、封黄路、北干道、工业三路之间,总用地面积65.62公顷。
l 服装加工区:培植性主导产业,污染较小,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依靠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设置在规划区中东部,工业二路、工业三路、封黄路与建兴路之间,总用地面积59.34公顷。
l 综合加工区:强调功能的可适性和可置换性,可满足产业集聚区动态发展的分阶段需求。建议引进有经验的工业区物业管理公司,统一建设多层厂房和基础设施,采取政府为主导、民间参与的管理方式。设置在规划区中部,位于工业路、建兴路、北干道、世纪大道之间,总用地面积72.01公顷。
l 产业链延伸产业备用地:规划为主导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已有产业的腾挪预留空间,位于泰康路、西外环、世纪大道、兴华路之间,用地规模为67.84公顷。
l 物流集散中心:在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发展成集物流、仓储、集散、展销于一体的功能区。
l 现代商业服务区:在现有的综合服务区基础上,在产业集聚区毗邻生活居住区形成现代服务业体系的服务功能区。
图4-2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产业空间布局
规划主干道三纵二横,红线宽度均为45-100m,其中封黄路和世纪大道是集聚区主要对外交通道路,兼作工业区主干路;次干道三横一纵,红线宽度均为35m。
规划主干道、次干道间距为250-500m,规划只在各级中心和居住区布置支路,红线宽度20-25m,包括主次干道间距为100-250m。规划道路总长33.9km,路网密度5.75km/km2。
表4-2 道路规划一览表
(2)停车场、加油站、桥梁
公共停车场:规划在前进路与开发路的西南角设置公共停车场1处,占地3.0公顷。
加油站:规划在工业区出入口和交通集中的地方,设置加油站两处,每处占地0.3公顷。
桥梁规划:规划跨河桥梁2座,主要为跨越文岩十支排桥梁。
·水源规划
规划近期以地下水为水厂供水水源;远期以黄河水作为主水源,地下水作为补充水源。
·用水量预测
采用人口综合指标法、建设用地指标法、分类加和三种方法进行需水量预测。三种预测方法的计算结果,确定2020年工业区需水量6.0万m3/d。
·水厂规划
集聚区用水规划依托封丘县第二水厂作为供水来源。近期水厂设计建设规模为5万m3/d,远期为10万m3/d。
(2)排水工程规划
本次规划采取雨、污水分流制,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合理布局、雨水就近排放、污水集中处理的原则规划。完善污水管网,管道尽量沿规划城市道路平行敷设,污水管道在城区道路下的埋设位置应符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的规定。城市污水收集率远期达到100%以上。
工业区污水排放量按总用水量的80%计算,远期4.8万m3/d。规划在西外环与兴华路交叉口西北角新建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规模远期为5.0万m3/d,占地4.0公顷。污水处理达标后排入文岩十支渠。
(3)供电工程规划
·负荷预测
采用负荷密度法进行负荷预测,又根据用电水平法进行校对。负荷密度取:
居住用地:0.8万千瓦/平方公里
公共设施用地:0.8万千瓦/平方公里
工业用地:1.05万千瓦/平方公里
仓储用地:0.3万千瓦/平方公里
道路广场用地:0.05万千瓦/平方公里
经推算得出工业区的用电量4.40万千瓦
·电源
规划工业区电源由110KV封丘变电站和35KV城西变电站供电。
·热电厂规划
《封丘县总体规划》中在县城区西部城北工业区内建秸秆火力发电厂一座。本次规划将秸秆火力发电厂设置在西外环与北外环交叉口的东北角,占地15公顷,装机容量达到2×12MW。
(4)供热工程规划
按照封丘县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供热规划,封丘县拟建一座秸秆热电厂,位于北环路与西环路交叉口,供热能力为780t/h,占地面积15公顷。本区热源由该热电厂供热,高温水、高压蒸汽通过直埋管道输至本区的换热站,通过二次换热送至各采暖、热用户。以保证系统在较高的热效率下进行工作,节约能源。
封丘县采暖热指标为:民用热指标58W/m2,公建热指标70W/m2。居住采暖面积约为57.26万m2,公建采暖面积为32.01万m2。居住热负荷33.21MW,公建热负荷为22.41MW,工业热负荷暂定为居住与公建的两倍,即111.24MW。
区内供热本着热网建设和城市道路建设同步并略超前于热源建设的原则,实行成片开发,集中供热。
本集聚区热负荷总量为303.51MW,供热管网均为直埋敷设。
(5)燃气规划
·气源的选择
规划将工业区纳封丘县燃气管网中,燃气气源为管道天然气。
·用气高峰系数
城市居民和公共福利的用户规律是不均匀的,每月、日、时都在变化。用气不均匀性可分为三种:月不均匀性,日不均匀性和时不均匀性。
月高峰系数为计算月的平均日用气量和年平均日用用气量之比。取月高峰系数K=1.2。
日高峰系数为计算月的最高日用气量与该月平均日用气量之比。取日高峰系数K=1.15。
时高峰系数为计算月的最高日的最高小时用气量与该日平均小时用气量之比。在确定此系数时,应适当考虑民用供气总数,一般情况下供气户数愈多,小时高峰系数相应降低,反之亦然。取时高峰系数K=3.2。
·供气分配比
参照其他城市供气经验和指标,确定居民和公共建筑用户的供气比例为1:0.3,居民与工业供气的比例为1:2,未可预见量占总用气量的5%。
·用气量计算
本区居住人口为4.1万人,约12500户,每户日用气量按0.5m3,设计气按80%计,则日用气量约为7812 m3。公共用气量按居住用气量30%计算,即2343 m3。参照其他城市工业用气量及本区的具体情况分析,工业日用气量按居住用气量的2倍计约20310 m3。工业区燃气用气总量为30465 m3。
本区进气为中压直供,在每个终端用气点前均设燃气调压箱,保证各用户低压供气。
(6)环卫设施规划
环卫设施规划应当有效地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达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标。具体措施包括:对废物的产生、收运、储存、再利用、加工处理、直至最终处置实行全过程管理;发展清洁生产,限制一次性产品使用,发展城市燃气化;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废品回收,加强废物综合利用,开发二次资源。
依据国家建设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标准》(编号GJJ27—89)中的各项设施的要求,到2012年逐步实现垃圾收集容器化,清扫清运机械化,废弃物处理无害化,市容环卫管理科学化的目标,按照突出重点、以建带改、量力而行、讲究实效的原则,根据城市今后发展规模、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逐步实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建设,以形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环境卫生体系。
·垃圾中转站
垃圾中转站的选址应尽可能靠近服务区域中心或垃圾产量较多的地方,周围交通比较便利,与周围建筑物间隔不小于5m。按国家有关标准,工业区规划垃圾中转站2座。
·公共厕所
按照常住人口每2500—3000人设置一座,在主要繁华街道每300—500m设置一座,一般街道每750—1000m设置一座。共规划公厕25座,每座公厕占地面积30—50m2。
·废物箱
废物箱应设置在城市街道两侧和路口,居住区或人流密集地区,应造型新颖、美观、颜色鲜艳醒目,卫生、耐用、防雨、防燃,且有利于垃圾的分类收集和机械化清除。
设置标准:商业大街间隔50m,一般道路间隔100m。
·环卫车辆及环卫人员
依据《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标准》,结合封丘县城市发展实际情况进行配置。
环卫车辆按工业区人口的万分之二配备环卫车辆,需8部环卫车。环卫职工占工业区人口的千分之三,环卫职工人数为120人。
本次规划对产业集聚区的“三废”处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l 工业废水处理
加强水体保护,防治水体污染,综合治理河流水系;严格污水治理管理工作,工业企业的生产废水不经处理不得排入自然水体或管道。
鼓励工业企业使用经过集中处理后的中水,节约水资源。整个处理流程包括四个系统:废水分类收集系统、废水分类预处理系统、中水深度处理循环回用系统、分离浓缩污水的再次处理达标排放系统。
l 工业废气处理
由于整个产业集聚区面积较大,各企业生产工艺不同,对基地废气实行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可行性不大,建设单位应在各企业内安装废气收集处理装置,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重点是控制工业区新建锅炉、窑炉,安装配套消烟除尘设备,减少大气污染,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并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
l 工业废物处理
规划建设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处理设施,力争使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生活垃圾依托封丘县现有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强对工业废物的管理,对具有危险性的废物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堆放、储存,不得随意扔弃,交由有资质的资源单位回收、处置,防止发生意外风险事故。
l 环境噪声控制
加强对环境噪声的管理,环境噪声控制达标覆盖率达到70%。
l 环境监测
建立环境监测系统,规划设置4个环境监测点
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加工、酿酒等特色产业。
发展目标:全县国民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58.4亿元,年均增长6.5%;2020年达到122亿元,年均增长7.5%。
根据《封丘县总体发展规划》文本,封丘县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如下:
1、实现区域经济振兴战略(规划文本第九条)
依托封丘县现有的基础条件和发展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加强民营经济的发展,积极培育和强化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以“机械、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商贸为主体”的主导产业,以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为重点,强化区域经济特色和发展优势,推进县域经济的全面振兴。
2、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规划文本第十条)
按照我国城市化及《新乡市城市化发展纲要》的要求,强力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把推进城市化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和主要的发展机遇。努力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镇体系网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集聚力、辐射力和在大的经济区的综合竞争能力,为经济建设搭建发展平台。
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规划文本第十一条)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强化县域整体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发展关系,合理安排发展时序,努力把封丘建设成为既体现文明又具有良好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新型城市。
4、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规划文本第十二条)
突出重点,突出优势,把发展重点放在与区域经济布局相一致的重点区域,重点地段和重要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打破平衡状态,争取在一些点上率先发展起来,寻求最好的发展机会,以一点带面的发展途径来带动整体发展。在经济发展上,突出重点区域的发展,形成具有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的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经济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城镇建设上优先发展县城,重点培育中心镇,合理建设建制镇,整合带动一般镇,促进有序发展。
5、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规划文本第十三条)
——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力争保持在8%以上,到2010年全县达到58.4亿元,人均达到7500元,到2020年全县达到122亿元,人均达到14600元,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实现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
——社会进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县域总人口到2010年控制在78万人以内,2020年控制在83万人以内,城市化水平保持2个百分点的持续增长速度。
——人民生活: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差别逐步缩小,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社会养老、失业及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人口素质:人口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人均平均预期寿命保持在75岁以上,每千人医生数达到4人以上,形成完善的居民健康和医疗卫生体系。
6、城市建设目标(规划文本第十四条)
(1)建设具有现代化特征的中等城市,通过推进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人口的聚集,不断完善城市的扩张,使之形成新乡、开封两城市群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和能够带动全县发展的中心城市。远期人口达到25万人以上。
(2)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既要充分体现大片公共绿地和河渠水面协调映衬的自然景观特色,又要体现历史文化的人文景观特色。
(3)建设与之相应的道路交通、城市绿地、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总体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结合城市布局的不断调整,逐步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4)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促进城区工业的发展,按照现代工业集约化、规模化的要求,高标准建设工业区,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布局合理的新型工业区。
2009年,根据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封丘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进行了局部调整。主要对三个片区进行了调整,一是将城东南污水处理厂旁边的公园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二是将世纪大道南幸福路东侧的商业用地调整为居住,将原有商业用地分散到城市商业中心;三是将城北产业集聚区工业与居住用地进行布局与数量上的调整。对于城北产业集聚区(即规划范围内)的用地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调整,即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布局的对调,工业用地对居住用地的置换,以及仓储物流用地位置的调整。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布局的调整以及量的变动。《封丘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局部调整》(2009)将世纪大道、兴华路、工业路、封黄路四条路之间的大部分居住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仅保留了封黄路与世纪大道西北的地块为居住用地。同时,还将兴华路北工业路西的居住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
原总规远期规划的位于世纪大道与西外环交叉口东南的仓储物流用地调整进总体规划范围,并重新安置于兴华路工业路交叉口西北地块。
·供水工程规划:
水源选择地下水,规划修建一座日供水能力为10万立方米的封丘县第二水厂,占地2.0公顷。近期水厂设计建设规模为5万m3/d,远期为10万m3/d。以黄河水作为水源。加强给水管网建设;到2010年,中心城市供水普及率100%。
·供气规划
完善天然气门站及管网建设;2010年,核心城区燃气普及率80%以上。
·供热规划
集中供热起步阶段利用化肥厂余热和石油液化气局部供 热,随着城市的发展并结合封丘实际,因地制宜利用秸秆为原料建造热电厂。热电厂选在火王庄附近,供热能力为780t/h。
热网工程封丘县城热网工程分为两期,一期工程供热范围为世纪大道以北地区, 二期工程供热范围为世纪大道以南地区。近期间可解决世纪大道以北区域用热。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 70%。
·污水处理工程
完善城市污水管网,逐渐实现雨污分流;规划在城区东南部,振兴路南侧、天然渠西侧设置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量按给水量的80%计,即近期污水量为4.8万立方米/日,远期为11.27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规模近期为3.5万立方米/日,远期为12万立方米/日,污水经污水厂处理达标后排入天然渠。2010年县城污水处理率80%。
封丘县城总体规划图见附图。
一、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分解耕地保护指标,强化耕地保护,从紧控制耕地占用,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新乡市规划下达的控制指标。到2010年和2020年,封丘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3440公顷。强化基本农田管理,积极推进高产农田建设,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规划期间,封丘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6507公顷。
二、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保障科学发展用地
在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地需求的前提下,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合理控制建设用地增长规模。
到2010年,全县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9016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15605公顷,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3788公顷以内,农村居民点整治规模不低于130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3411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不超过166平方米。
到2020年,全县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9546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15585公顷,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4468公顷以内,农村居民点整治规模不低于830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3961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不超过155平方米。
合理安排全县非农业建设用地,重点保障中心城区、省级产业集聚区、重点建制镇及重点产业项目的用地,保障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合理保障一般乡(镇)用地。
三、落实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目标,确保占补平衡
优先复垦废弃土地,适度开发未利用地,加大农村居民点整治力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行耕地占补平衡。
到2010年,全县建设占用农用地不超过443公顷,其中占用耕地不突破351公顷,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不低于368公顷。
到2020年,全县建设占用农用地不超过1236公顷,其中占用耕地不突破948公顷,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不低于995公顷。
土地利用规划“第三节 优化农用地布局”中提出:
“将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含控制区)、封丘起重产业集聚区(含控制区)所涉及的357.32公顷基本农田调出。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是首批省定产业集聚区,为封丘县的特色产业集聚区。本轮规划将其纳入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内考虑。重点发展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为主导的产业。总建设规模为564.7公顷,其中起步区207.7公顷,发展区200.0公顷,控制区157.0公顷。规划期间,共安排城镇工矿用地指标276.5顷,其中发展区200.0公顷,控制区76.5公顷,该指标纳入中心城区城镇工矿用地总规模。同时,将其余80.5公顷的控制区用地内的基本农田调出,为产业集聚区发展预留空间。”
封丘作为一个粮食主产区和农业大县,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和壮大将成为封丘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
培育和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工业强县进程,重点搞好几个重点产业及相应的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主要包括秸秆发电厂建设,服装加工,配合金银花生产基地建设完善深加工项目,起重企业的改扩建项目等。
与上位规划的相符性:本评价简介了与集聚区规划相关的上位规划,包括封丘县域总体规划、封丘县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等,与集聚区总体规划方案对比分析可知,集聚区总体规划在战略定位、功能定位、主导产业选择、区域位置等方面,与相关上位规划有着较好的相符性。
与各专项规划的相容性:集聚区规划方案中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规划内容与封丘县“十一五”规划相关内容也基本一致。
表4-4 城市总体规划相符性分析
表4-5 社会经济规划相符性分析
表4-6 土地利用规划相符性分析
表4-7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相符性分析
封丘县总体规划对该区域主导产业的界定为:机械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及其它轻工行业等。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规划确定的主导产业为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生物医药制造业。
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生物医药制造业(以金银花中草药加工提取为主)等产业环境污染较小。根据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结论,区域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和大气环境容量能够承载集聚区这些产业的发展,但由于区域水环境容量不容乐观,因此评价建议集聚区产业定位中的纺织服装业应限制水污染较重的印染业及制革业发展。
·产业功能区:该片区按照产业链的生成要求集中布置工业企业,是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生产区域。
·综合服务区:该片区位于规划区中东部临近城区中心地段一侧,包括商务办公区、商业服务区、二类居住区、工业区职工宿舍区和仓储物流区。
各类用地情况如下:
(1)产业用地
规划范围内安排产业用地总面积367.67公顷。包括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三类工业用地、研发测试,职工教育培训等促进主导产业生成并发展的用地。功能分区模式遵循现代生态型产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
整个集聚区的产业用地按照产业类型可分为:专业型产业用地和综合型产业用地。
综合型产业用地:强调功能的高度适应性和可置换性,建议引进有经验的工业区物业管理公司,统一建设多层厂房和基础设施,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参与的管理运作方式。主要安排在产业集聚区中部。
专业型产业用地:在综合型产业用地周边根据产业链的共生关系、生产流线、交通流线的不同要求布局。
(2)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的布局充分考虑了生产与生活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要求,居住用地结合产业用地布置,规划范围内的居住用地按使用对象分为两类:普通商品住宅用地(R2)和单身职工宿舍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位于规划区东部,紧临封黄路,靠近县城核心区,具有较好的居住氛围,用地面积19.63公顷。
三类居住用地位于规划区北部,靠近标准产房区和工业区商务中心安排工业区单身职工宿舍,用地面积18.36公顷。
(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安排结合集聚区就业人口的活动流线和服务需求确定,需要单独占地的城市级或片区重要设施布局在临近县城中心地段或片区中心位置,社区级设施主要布局在封黄路、兴华路和开发路沿线的混合功能用地。
(4)绿地
规划充分利用工业用地与居住生活用地之间的防护绿地,并结合现状绿地组织覆盖整个集聚区的绿化网络。在集聚区北部临工业路西侧结合商务办公用地规划体育公园,在规划区域内的主要道路节点结合大型公共建筑布置多个街头绿化广场,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可达性与服务性较好的片区绿化系统。总用地面积38.74公顷.
(5)仓储用地
现代工业园区,物流在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仓储物流区将园区企业提供产业物流、中转物流等多功能物流服务;也可作为产品流通、物料交换等生产贸易服务平台。该类用地主要集中布置在规划区北部的对外交通出入口位置,便于集散。总用地面积24.81公顷。
(2)工业区和封丘县城居住区、主要交通干道之间设有生态、防护绿化带,用以保护这些敏感区域的环境质量。
(3)工业区用地分一类、二类、三类工业用地,一类工业用地处于集聚区的北部,位于封丘县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三类用地位于集聚区的东南部的,即集聚区下风向,空间布局较为合理。
根据规划,规划的三类用地为生物制药生产(金银花提取加工)基地,污染程度将较现状大大减轻,届时对周围环境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4)鉴于综合加工区内现有部分化工企业,将食品加工区布置在该区的侧风向,最大限度减少了综合加工区企业对食品加工区的影响。同时评价建议对综合加工区入住的企业要严格准入制度,禁止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入住,对已经入住的化工等企业要限制其发展规模,鼓励其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综上所述,评价认为从环保角度看,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方案较为合理。
经调查核实,集聚区内及周围未发现珍稀及濒危动植物物种,无风景名胜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环境敏感点。经核实距离最近的新乡市饮用水源保护地位于原阳县境内,距工业区最近距离约40km。距离黄河故道湿地鸟类保护区最近距离为13km。规划的实施不存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等环境特殊敏感区域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从环保角度看,集聚区选址是可行的。
地表水资源:封丘县可利用地表水资源为引黄水,可利用量0.3亿m3。地下水:封丘县地下水可利用量2.1108亿m3。总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4108亿m3。
经预测到2020年,封丘县区域总水资源需求量为0.8亿m3/a,水资源尚有1.6108m3/a的余量,见下表。
表4-8 封丘县区域水资源供需量一览表
经预测,到2020年集聚区需水量为6万m3/d,将依托封丘县第二供水厂供水,根据封丘县总体规划,封丘县拟在世纪大道与封曹路交叉口西北角新建二水厂,水源为黄河水,近期水厂设计建设规模为5万m3/d,远期为10万m3/d,供水能力能够满足集聚区建成后工业生活用水需求。
工业区污水排放量按总用水量的80%计算,远期2020年达到4.8万m3/d。由于封丘县总体规划中未对集聚区的污水处理作出相应规划,本次集聚区规划提出新建集聚区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规模远期2020年达到5.0万m3/d,从污水处理厂的规模来看,排水规划是可行的。
封丘县采暖热指标为:民用热指标58W/m2,公建热指标70W/m2。居住采暖面积约为57.26万m2,公建采暖面积为32.01万m2。居住热负荷33.21MW,公建热负荷为22.41MW,工业热负荷暂定为居住与公建的两倍,即111.24MW,本集聚区热负荷总量为303.51MW,热电厂的供热能力为546MW,因此该热电厂能够满足集聚区供热的需求。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集聚区定位为产城结合,对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集聚区大气环境划分为二类功能区是合理的。
规划区内地表水为文岩渠,属于黄河流域,以农田灌溉用水为主。目前规划功能为V类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评价认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标准是合理的。
规划中未明确地下水执行的标准,评价根据区域地下水分布情况,结合集聚区基础情况分析,依据国家标准,评价建议执行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评价对功能区划进行了细化,集聚区东部居住片区、北部居住区执行为一类噪声功能区,执行国家《声环境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昼间55dB,夜间45dB);商业和工业办公片区为二类噪声功能区,执行国家二类标准(昼间60dB,夜间50dB);工业和北部仓储片区为三类噪声功能区,执行国家三类标准(昼间65dB,夜间55dB);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区域为四类噪声功能区,执行国家四类标准(昼间70dB,夜间55dB)。
集聚区规划实施过程中,入区企业在选择设备时首选低噪声设备,针对不同设备的噪声性质,分别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同时加强区内交通噪声管理。在采取上述措施后,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达到100%是可以达到的。
根据对集聚区主导产业的分析,区内产生的一般固废主要为企业内部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污泥、农副产品深加工下脚料、包装材料、植物残渣等,污泥可填埋,农副产品深加工下脚料、包装材料等可外售。植物残渣可送危废处置中心处理。同时评价提出集聚区管理部门在企业入驻时,严格要求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在源头上控制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并根据环评要求实施具体措施使其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
综合分析,集聚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基本能实现综合利用率达到80%,处置率达到100%、危废处理率可达到100%。
近期为2009年—2012年为封丘县产业集聚区起步期,为了保证企业顺利入住,评价建议集聚区起步期主要已集聚区起步区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加快推进道路、水电、供热和标准化厂房等集聚区基础设施。将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住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统筹布局。强化城市现有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与产业集聚区的共享和衔接,加快建设与产业配套的职工宿舍、住宅小区等居住设施建设,为项目入驻和人口集聚创造条件。
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时序见下表。
表4-9 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时序表
① 人口综合指标法
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封丘县属于Ⅱ类小城市,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为0.3-0.6万m3/d/万人·日。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和居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结合居民现状实际用水量,并考虑工业发展用水空间,规划远期选用0.40万立方米/万人·日的综合用水量指标。规划2020年工业区用水人口为4.0万人。
计算得出:
2020年Q=4.0×0.40=1.60万m3/d
② 建设用地综合指标法
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规定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为0.3-0.6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日。考虑城市建设发展用水空间,规划远期选用0.40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日的建设用地综合指标。
计算得出:
2020年Q=5.877×0.40=2.35万m3/d
③ 分类加和法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将城市用水分为人均综合生活用水 (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公共建筑用水)、工业用水、市政及其他用水。
规范规定城市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为190—360升/人·日。规划远期190升/人·日的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计算得出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
2020年Q居=4.0×190/1000=0.76万m3/d
规范规定一类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为1.2—2.0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日,二类工业用地为2.0—3.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日。工业区远期工业用地3.7155平方公里,工业类型以食品加工、服装加工和生物制药为主。规划选用远期1.2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日的用水指标。
2020年: Q工=3.7155×1.2=4.46万m3/d
市政用水按照综合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之和的12%计算:
2020年: Q市=(0.76+4.46)×12%=0.63万m3/d
分类加和计算得出总用水量为:
2020年Q= Q居+Q工+ Q市=0.76+4.46+0.63=5.85万m3/d
评价根据三种预测方法的计算结果综合确定2020年工业区用水量6.0万m3/d。
集聚区用水量预测详见下表。
表4-10 集聚区用水排量预测一览表
天然气燃烧污染物排放系数为烟尘0.2864kg/km3,SO25.71×10-3kg/ km3。根据规划文本,工业、居民及公共设施用气量约1111.9万m3/a。 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见表4-9。
表4-9 集聚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注:*秸秆热电厂污染物数据来自《国能封丘生物发电厂2×12MW热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从上表可知,至规划远期2020年,SO2排放量约357.66t/a,烟尘排放量约22.6 t/a。
一、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
根据规划文本,规划期内该居民生活以天然气为主要气源,城市生活垃圾以厨余垃圾为主,有机含量将逐步增加,无机含量日趋减少,纸张、塑料等高热值废弃物含量将增加。
根据规划,结合经济发展的变化,园区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取1.0kg/人·天。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生活垃圾产生量。
W生=S1×N×365×10-7
W生 — 预测年生活垃圾产生量 万吨/年
S1 — 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 kg/人·天
N — 总人口数
预测规划生活垃圾产生量见表4-10。
表4-10 生活垃圾产生量
二、工业固废产生量预测
根据规划,区内产业项目主要以二类工业为主,工业用地总占地面积为362.82hm2。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计算公式:
W=S2×M
W—预测年工业固废产生量,万吨/年;
S2—固废估算系数,吨/公顷,按一般固废和危险固废给出;
M—用地面积,公顷。
根据调查,国内工业单位面积工业一般固体废物为1.5~4.0t/hm2·a,评价按照2.0 t/hm2·a计算,园区危险废物产生系数按0.2 t/hm2·a。据此推算集聚区2020年一般固废和危险废物产生量分别为726t/a和73t/a。
三、工业区固体废物产生量汇总
2020年集聚区生活垃圾和工业固废的预测量见表4-11。
表4-11 集聚区固体废物种类和产生量预测 单位:t/a
(1)集聚区确定了以食品加工、服装加工、生物制药的产业发展定位,规划中的生物医药加工区紧邻现有县城居民区,经调查该地块目前以化工等污染较重的企业(如黄河化工)为主。集聚区规划提出,该地块“近期作为支柱性产业培植发展,远期置换为生物研发产业基地”,由于存在较大的风险因素,评价认为近期不宜作为支柱性产业继续培植发展。
(2)规划方案中综合加工区定位不明,若对引进企业控制不当,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因素。
(3)有些规划中提出的指标目标值偏低,如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工业固废处理率等目标值制定得偏低。
评价建议:
(1)黄河化工厂位于集聚区东南角生物医药区内,紧邻居民区。根据集聚区规划中的土地适应性分析,该地块“近期作为支柱性产业培植发展,远期置换为生物研发产业基地”,评价认为该企业距离周围敏感点较近,近期作为支柱性产业培植发展存在较大的风险因素,因此建议对集聚区近期规划相关内容进行调整(近期不得作为支柱性产业培植发展),同时抓紧制定企业搬迁计划,对该企业尽快进行搬迁。
(2)规划的综合加工区内现存有部分化工等污染较重企业,评价提出在食品加工区与综合加工区之间设立绿化防护带(不低于50m),减少对食品加工企业的影响。
(3)鉴于规划方案中综合加工区定位不明确,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因素,评级建议规划中的综合加工区内不得入住违犯国家产业政策以及高能耗、高水耗、有致畸、致癌废气、废水排放的重污染企业。同时经调查综合加工区内现存有部分化工等污染较重企业,由于这些企业还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因此评价提出在综合加工区与食品加工区、生物制药区之间设立绿化隔离防护带(不低于50m),减少对今后入住的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企业的影响。
(4)由于集聚区南部紧邻现有城区,因此评价提出在集聚区与县城交界处的北干道、封曹路设置绿化防护带,宽度不低于50m。
规划提出的部分指标调整建议见表4-12。
表4-12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指标调整建议
地表水资源:封丘县有黄河、文岩渠、天然渠,可利用地表水资源为引黄水,可利用量0.3亿m3。地下水:封丘县地下水可利用量2.1108亿m3。总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4108亿m3。
封丘县区域水资源量汇总见下表。
表5-1 封丘县区域水资源量
表5-2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由上表可知,区域水资源能够支撑集聚区的建设。
表5-3 土地利用现状一览表
表5-4 规划用地平衡表
表5-5 封丘县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潜力 单位:hm2
由上表可以看出封丘县补充耕地潜力较为丰富,产业集聚区规划实施中需要调整补充耕地总量为357.32hm2,约占全县补充耕地总潜力的8.9%,因此项目补充耕地有充足的资源保证。
大气容量计算公式:采用A-P值法。依据GB/T 13201-91的规定,产业集聚区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限值按下式计算:
式中:
Qak:集聚区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104t;
Qaki:第i功能区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104t;
n:功能区总数。
各功能区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为:
,
,
式中:
S:总量控制区总面积,km2;
Si:第i功能区面积,km2;
Cki:第i功能区污染物年均浓度限值,mg/m3;
A值:按GB/T 13201-91,取4.2×104km2/a。
年均浓度限值的选取:以环境空气年均浓度二级标准为目标并扣除背景浓度。
年均浓度背景值:根据HJ/T2.2-93的规定经计算将集聚区实测的日均浓度换算成年平均值。现状前景值即为实测值。
总量控制区总面积:本次大气容量计算的总量控制区总面积100km2。
大气容量计算结果:经计算集聚区现有总环境容量见表5-6~表5-7。
表5-6 SO2区域容量
由计算结果可知,集聚区大气中SO2尚有1197 t/a的环境容量。本集聚区的供热供电将依托封丘县总体规划中提出的秸秆发电热电工程,不再新增SO2排放,从区域环境容量来看,能够支撑该项目的实施。
预测情景一:现状水质下地表水环境容量
根据地表水监测数据,COD最大超标倍数0.6倍,不能满足规划V类水体的水质目标(COD:40 mg/L)的要求。
文岩渠天然径流很少,文岩渠已逐渐道转变为纳污河道,成为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污水排放的主要纳污河流。大量的污废水的排入,是文岩渠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文岩渠水质不能满足水体功能要求,文岩渠目前已无环境容量。
评价认为,只有通过区域综合整治,确保文岩渠上游来水达到规划功能水质的要求,同时加大本园区污水回用力度和进一步深度处理,才能为本集聚区的实施创造更加有力的前提条件。
预测情景二:假设入境上游来水达到V类水质(40mg/l)前提下地表水环境容量
本集聚区废水进入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文岩十支,然后汇入文岩渠。
集聚区污水处理厂拟建的排污口上游15.6km处为封丘县入境断面,下游13km为王堤断面。本次水环境容量计算以这两个控制断面之间作为一个计算单元。
文岩渠控制单元分布情况见图5-1。
(1)控制单元设计流量及流速
控制单元上游来水近几年来最枯月平均流量为0.3m3/s,最枯月平均流速为0.085m/s。根据《水环境容量核算技术指南》的相关要求,本次文岩渠封丘县入境断面至王堤断面水环境容量核算,设计流量取0.3 m3/s,设计流速取0.085m/s。
(2)控制因子和控制目标
根据《新乡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报告》,确定文岩渠封丘县入境断面和王堤断面远期执行Ⅴ类水体控制目标(COD≤40mg/L)。根据国家主要污染物控制要求,评价选取COD为测算因子。测算河段水质目标值具体见表5-7。
表5-7 测算河段水质参数一览表
(3)水环境容量计算
根据规划目标,2020年执行功能区划目标值,COD≤40mg/L,集聚区污水处理厂规模达到5万m3/d,在上游封丘县入境断面也达到功能区划Ⅴ类(COD≤40mg/L)要求情况下,计算确定封丘县入境断面至王堤断面水环境容量。
●计算模式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在水体的平流输移和横向混合作用,同时与水体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水体中污染物逐渐降低。为了客观描述水体发生物理降解的规律,可以采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来描述。主要有零维模式、一维模式、二维模式等。文岩渠属于小浅河流,污染物在短时间内能够混合均匀,且在断面横向方向变化不大,横向和垂向的污染物浓度梯度可以忽略不变,河道特征符合一维模式,因此选择一维模式进行计算。
式中:Ci—污染源排污口的浓度,mg/L
C目标—控制断面浓度,mg/L
K—综合削减系数,1/d
X0—污染源到控制断面的距离,m
U—河段断面平均流速,m/s
Q0—上游来水量,m3/s
Qi—污染源排水量,m3/s
●计算参数的选取
①自净系数的确定
水质模型污染物综合消减系数K值主要通过水团追踪实验、实验资料反推、分析借用等方法确定。考虑到规划远期,区域河流进行综合整治后,文岩渠水质将有所好转,其自净能力所有提高,因此本次评价采用《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指南》中提供的水质降解系数参考值,河南地区COD降解系数取值不大于0.2(l/d),本次评价取文岩渠COD自净系数为0.1(l/d)。
②上游来水水质水量
上游封丘县入境断面来水近几年最枯月平均流量为0.3m3/s,上游来水按照水体功能区划COD浓度为40mg/L考虑。
根据公式计算在上游背景断面来水能够满足2020年规划的水体功能Ⅴ类水体目标时(COD≤40mg/L),封丘县入境断面至王堤断面环境容量为852.3t/a。
在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5万m3/d,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COD≤50mg/L)的情况下,污水处理厂排放总量为912.5t/a,超出环境容量要求,因此需要对集聚区污水处理厂排放总量进行控制,总量控制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上游来水达到V类(40mg/l)、出水水质按一级A、无回用措施
由计算可知,若要使王堤断面达到地表水功能V类的要求,必须使出水水质控制在46mg/L以下,此种情景下,工业区COD总量控制指标为839.5t/a,能够满足852.3t/a的容量限制。
方案二:上游来水达到V类(40mg/l)、出水水质按一级A、采用回用措施(回用率60%)。
经计算,在上述假设前提下,将部分出水回用(出水水质仍按50 mg/L),回用水量为30000m3/d(回用率60%),在此基础上,王堤断面能满足V类水体功能要求。此种情境下,工业区COD总量控制指标为365t/a。
对比以上两种方案分析,方案一实现相对较难,规划污水处理厂排放水质为一级A标准,如要对废水进一步处理,不仅投资较大,而且处理难度较大,运行费用高,不易实现。
若要实现方案二,需要增加污水处理厂中水深度处理设施,同时要寻找废水的综合利用途径。评价提出,深度处理后的中水回用于封丘县秸秆发电厂,其余可回用于工业区其他企业,及封丘县城(含本集聚区)道路、绿化、景观水系等公建用水。
规划中未提及具体的中水回用方案,考虑到新乡市属水资源缺乏的地区,生活、生产用水多数依靠黄河水和南水北调的外调水,为了节约新水资源,保障新乡市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建议新乡市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尽快编制各级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回用规划,统一调配、合理利用中水,各级集聚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尽量多考虑、多利用中水,积极建设中水回用管网。结合新乡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内容,评价建议集聚区近期将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回用到区内冷却用水量大或生产用水水质要求不高的项目,以及区内景观、绿化、道路保湿等市政用水,远期可考虑回用到学校、居民的生活二次用水上。根据集聚区规划项目、绿化面积以及人口居住规模等,计算集聚区中水回用情况见表5-8。
表5-8 集聚区中水回用情况表
从废水利用途径来看,方案二是可以实现的,但需要污水处理厂增加投资,建设中水深度处理设施和完善相关管网的铺设。
集聚区开发建设目的在于调整和优化封丘县工业布局,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解决中心城区工业“小而散”、规模效益差和环境污染严重问题,而该工业区位于封丘县城区西北部,可以较好地承接县城内的企业外迁。
集聚区生产力配置一般有十二个基本要素,即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或原材料资源、能源、人力资源、运输条件、市场需求、气候条件、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固废处理处置能力、启动资金。现就其中主要方面并结合该区域特征分析集聚区生产力配置情况。
·土地:该区域基本农田土地拟调整为工业用地,实现占补平衡,充分考虑了对耕地的保护,对当地农业生产影响较小。
·运输条件:该区交通运输条件很好,省道S227、213、219、308、311及大广高速贯穿封丘县全境,南至陇海铁路50km,西至京广铁路60km,北至新荷铁路16km,济东高速距城区仅20km。省市一、二级公路和地方柏油路纵横交错,形成通达全国各地的交通网络。
集聚区内完成了东西方向的世纪大道、工业一路、工业二路和工业三路,南北方向的工业路、发展路和封黄路等道路建设,通行总里程15.5km,形成了三纵四横的网络。对外交通体系已初具规模。
·气象条件:当地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次主导风向为西南风,而集聚区位于封丘县中心城区的西北部,位于中心城区主、次导风向的侧风向,从气象条件上讲,集聚区选址对封丘县中心城区影响不大。
·环境功能区划:环境空气功能区划为二类区。集聚区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经估算SO2尚有一定的环境容量。
·环境敏感点:经调查核实,集聚区内及周围未发现珍稀及濒危动植物物种,无风景名胜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环境敏感点。经核实距离最近的新乡市饮用水源保护地位于原阳县境内,距工业区最近距离约40km。距离黄河故道湿地鸟类保护区最近距离为13km。总之该区域不存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等环境特殊敏感区域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供热:封丘县已经规划在集聚区外新建780t/h秸秆发电热电厂,为县城及工业区提供集中供热。
·污水处理:现有污水处理厂一座,另外拟在集聚区西部规划建设5万m3/d污水处理厂,能够满足工业区污水处理的需求。
·固废处理处置能力:规划依托封丘县现有已经建成的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置。
·城市规划:封丘县总体规划将该区域规划为工业区,集聚区的建设有利于产业集聚、城乡一体,符合封丘县产业布局规划基本思路。
综上所述,集聚区作为封丘县中心城区外围工业区之一,在土地利用、交通、气象条件、环境功能区划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由于地下水资源有限,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用水量的大幅增长,地下水不适宜作为城市唯一的水源,必须另外确定持续稳定而安全的城市水源,规划建议将黄河水作为第一水源,地下水作为备用水源。
一、地表水环境制约的减缓对策
集聚区须采取雨污分流、污水集中处理的措施,并对中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尽可能提高中水回用率。
二、地下水资源保护对策
(1)由于区域地下水资源有限,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用水量的大幅增长,地下水不适宜作为城市唯一的水源,必须另外确定持续稳定而安全的城市水源,规划拟将黄河水作为第一水源,地下水作为备用水源。
在规划期内,通过引入黄河水和扩建水厂供水能力能够满足工业聚集园区的发展需要,严格限制对地下水的开采。
(2)应严格限制开发建设活动,禁止建设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建设项目。
表6-1 环境制约因素和相应的环境对策
表7-1 文岩渠水质目标要求
式中: C — 预测断面水质浓度,mg/L
Q1 — 工程废水排放量,m3/s
C1 — 工程废水排放浓度,mg/L
qi — 河流流量,m3/s
Ci — 河流背景断面水质浓度,mg/L
k — 河流综合削减系数(取0.1)
表7-2 污水排放水质水量
表7-3 文岩渠上游来水水质水量
注:预测水质按上游来水达到COD:40mg/l。
预测结果见表7-4。
表7-4 地表水水质预测结果
从预测结果看,预测年2020年王堤断面COD、氨氮浓度不能满足V类水体功能要求。
由计算可知,若要使王堤断面达到地表水功能的要求,必须使出水水质控制在46mg/L以下。
预测情景二:上游来水达到V类(40mg/l)、出水水质按一级A、采用回用措施(回用率60%)。
表7-5 中水回用后地表水水质预测结果
根据以上计算,评价建议将部分出水回用(出水水质仍按50 mg/L),回用水量为30000m3/d(回用率60%),在此基础上,王堤断面能满足V类水体功能要求。
对于集聚区内的各个工业企业,环保部门应加强监管,保证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合理设计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避免工业废水的排水对污水处理厂产生冲击,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稳定运行。同时各企业应本着“节能降耗减排”的原则,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污染物处理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少水污染物的排放。
利用人口密度与区域噪声关系的预测模式计算预测:
Lp =7.9lgM +22.1
式中:Lp——城区的等效声级,dB(A);
M——人口密度,人/km2。;2020年人口密度12771人/km2。
根据所选用区域环境噪声预测模型,规划区2020年等效声级为54.5 dB(A)。根据这个预测结果可以看出,规划的人口密度偏大,会造成工业区的人口集中区夜间噪声存在超标现象,建议适当减低规划人口数量,减少人群活动造成的区域夜间噪声超标的现象出现。
加强宣传力度,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深入人心,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加大执法力度,使广大市民充分认识到相关法律的严肃性。
②合理布局
调整现有功能区中不合理部分,限制社会生活噪声,加强城市绿化。根据工业区用地规划,建议在规划的居民区边界种植50m宽的绿化带。
③加强混杂在居民区内的噪声源控制
充分发挥园区管委会的管理作用,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加强对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规定音响设备最大音量和营业时间。
④工业噪声污染
可分别采用隔声、吸声、减振、消声等措施进行治理,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干扰。
①规划区内未来道路建设优先选用减噪路面,从源头减小车辆经过时的噪声值。
②加强路面保养,减少车辆颠簸振动噪声。
③加强交通管理,保持区域道路通畅和良好的交通秩序。
④在楼村居住区和工业区企业间建设绿化带,道路设置在绿化带以外。
⑤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加强绿化带的建设,根据噪声防治要求选择降噪作用较强的树种,合理配置植被。
⑥园区内汽车应减速限速行驶,必要时设置禁鸣区。
⑦设置禁行路线,避免噪声值较大的车辆穿越环境敏感点附近。
封丘县土壤,母质均属第四纪全新统地层。其来源为西北黄土高原的黄土,结构疏松,富含碳酸钙,呈中性至微碱性。根据地质部门提供的资料,该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地壳总体稳定性好,土地允许承载力为15-20t/m2,项目所在地未有重大断层。
该地区属黄河故道,地下水资源丰富。经探测表明:该地区浅层水顶板埋深4-8m,底板埋深71-87m,以中砂为主。中层水顶板埋深73-97m,底板埋深124-137m,以中细砂为主。地下水矿化度小于0.7g/L,是理想的生产、生活水源。排泄方式主要有地表蒸发、人工开采及地下径流。地下水流向从西南到东北。
地下水的补给方式主要有天然降水入渗、河道等。排泄方式主要有地表蒸发、人工开采及地下径流等。
随着规划区的规范建设,现状生活污水和企业生产废水均经完善的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减少了现状生活污水面源污染和工业废水对工业区地下水的污染。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按照严格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l8918-2002 〉中一级 A 标准排放,采用中水回用措施后,不会加重区域地表水污染,同时也不会加重对区域地下水的污染。
经调查,当地地下水流向为西南至东北,封丘县饮用水源地下水井群位于集聚区南1.7km和东南2.3km处,不在地下水流向的下游,评价认为集聚区规划的实施对该地下水井群影响不大。
(2)取消已有自备井,严禁新增自备井。规划区和新乡市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理,加大监督力度,决不允许企业私自开挖自备井开采地下水,同时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提高企业业主和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人民群众关心、监督环境保护工作。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发展。
(3)加强预测预警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调整、优化监测结构,改进监测手段,加快监测信息网建设,加强监测预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动态管理。
(4)水资源开发利用原则:充分利用地表水,积极开发浅层地下水,控制深层水开采,逐步减少其超采量,使地下水资源逐步实现采补平衡。由于积极开发浅层地下水(包括微咸水及浅薄层地下淡水),可以有效调控地下水位,汛期防渍,返盐季防盐碱。
(5)进一步提高区内生态绿化,生态绿化可以起到改善小区气候的效果,同时增加地下水资源,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对于植树造林有一定的促进做用,植树造林同时又可以起到一定的涵养水源的做用。
(6)对集聚区的发展与相关水源地的建设作出全面的规划与合理的布局。水资源是本集聚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开发过程中应考虑减少园区环境污染和保护地下水水质不受污染。对于那些容易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工厂,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尽可能限制其入园。为保护地下水资源,必须在工业园区建设和规划中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必须要有防治污染、维持生态指标,要把环保工作与经济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做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的发展。
(7)污水排放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为减少和防止地下水的污染,降低排污量是关键。应从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入手,通过企业管理、技术改造、“三废”资源化、征收排污费等,尽可能把污染物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采用无排或少源。因此积极开展污水深度处理和中水回用是治理地下水质恶化的治本措施。同时,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冷却降温水源、农业灌溉等,增加水资源的总量。
(8)完善下水管道系统,注意其封闭性,隔离污水运输线。若工业或生活污水采用无防渗处理的沟渠输送,或者直接向沟渠排放,将会影响区域地下水水质,导致功能的降低,其影响是难以逆转的,因此应该杜绝这类现象发生。
(9)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企业处理废渣的场所,离地表水体较远之处;废渣废水排放池的坑底应进行硬化,做防渗处理。在其周围设置围堰,防止废水下渗。
(10)对工业区内的企业,应采取各种防渗措施,防止污水渗入地下水中,并在地下建立层状排水设施将漏失污水汇集排除。
(11)规划区建成后,地面硬化率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将会有所减少,需采取多种途径补充地下水。建议尽可能增加区内绿化面积,减少硬化面积;在人行道、步行街、公园、公共广场、露天停车场等需承受一定重量的地方及绿化带周边使用透水路面砖等措施。
经对水源地周围中层地下水取样分析,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该地区地下水质量为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水源地地下水呈无色、无味、透明状,水质较好。
随着规划区的规范建设,现状生活污水和企业生产废水均经完善的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减少了现状生活污水面源污染和工业废水对工业区地下水的污染。
经调查,当地地下水流向为西南至东北,封丘县饮用水源地下水井群不在地下水流向的下游,评价认为集聚区规划的实施对该地下水井群影响不大。
封丘县土壤,母质均属第四纪全新统地层。其来源为西北黄土高原的黄土,结构疏松,富含碳酸钙,呈中性至微碱性。比较均一,土体深厚,疏松易于耕作,通透性较好,保水保肥能力较强。
根据《新乡市生态功能区划》土壤侵蚀敏感性等级划分结果(新乡市土壤侵蚀敏感性等级见图7-2),封丘县及集聚区土壤抗蚀力属于轻度敏感,抗蚀力较强,水土流失量较小,规划的实施不会对水土流失产生大的影响。
表7-6 评价区现状生物量
表7-7 评价区现状植被覆盖率
评价区内文岩渠为季节性河流,水体受到城市生活污水的影响,水体中生物量较少,仅有极少量的小鱼,无珍稀水生生物分布。根据《新乡市生态功能区划》中新乡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分布图(见附图),封丘县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分级结果为不重要。因此规划的实施不会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变化产生大的影响。
根据《新乡市生态功能区划》封丘县产业集聚区水源涵养重要性分级结果为不重要,见图7-4。
(1)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保护区(封丘)
该区位于:黄河以北,由黄河滩地和黄河背堤洼地组成,包括封丘的孙庄、荆隆宫、司庄、陈桥、伊岗、獐鹿市、娄堤、鲁岗、李庄、曹岗、黄陵等11个乡镇。
(2)黄河冲积平原(延津、封丘、长垣)土壤保持农田功能区
该生态区位于:位于黄河冲积平原,由原延封长低洼平原及黄河决口扇组成,包括封丘的城关镇、城关乡、荆乡回族乡、戚城、冯村、赵岗、居厢、潘店、油坊、王村、黄德、应举、留光、陈固等乡镇。封丘县产业集聚区位于该类区内。根据《封丘县土地利用规划》,将对集聚区内土地性质做出调整,调整为工业用地。
(2)集聚区内设置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可将入区的工业企业产生的废水集中处理,提高污水的处理率,同时对各企业集中供热减少了分散的污染源,可较好地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规划的实施将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工业企业的集中设置,便于环保部门的对其监管,从而可有效降低工业企业环境违规事件的发生,降低发生环境风险的概率。
(4)集中供水减轻了工业企业对地下水开采造成的影响,有利于地下水环境的改善。
(5)规划实施后将对区内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较重的企业以进行搬迁和淘汰,有利于减少区内有组织、无组织的污染物排放,改善区内的环境空气质量。
进行区域的开发、道路施工等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施工期主要不利影响是占用土地、植被破坏或水土流失,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是短期的、明显的、局部的。
工业区开发过程中例如筑路、管网敷设、厂房建造等使原有的地表自然植被全部被破坏,原有的农田生态也全部消失,使开发区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区内原有的小型野生动物的生存栖息地会受到影响,造成动物的躲避和逃亡;开发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挖方、填方及临时堆土等工程活动,可能会局部增大土壤的侵蚀程度,易增大土壤的水土流失;开发活动本身进行的建筑开发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对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偏破坏和干扰,对生态系统中的人及生物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危害。
总之,集聚区的施工开发建设因占用农田,将改变土地利用性质,会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2)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
·土地利用性质的变化:集聚区建成后,原有的农村生态系统不复存在,原有的景观格局被打破,农田田地变为工业化的厂房、建筑、仓储物流和居住区,原先具备的农田景观将被完全改变为多功能的城市化的景观系统。
封丘县西部产业集聚区规划实施后,评价区内土地利用状况见表7-8。
表7-8 评价区土地利用状况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建成后,将占用所有农田和林地等农用地,规划主要通过建设各种绿地来弥补生物量的损失。
·土壤性质的变化:原有的农业耕作土壤将被工业区、交通设施及工矿企业覆盖,砂砾、建筑残留材料混入土壤,土壤的成分和性质将发生改变;大量的土地表面硬化使得原有的可渗透的耕地变为渗透性差的人工地面;由于地表覆盖层的变化,将会增加降雨的地表径流量,减少该地区的地下水的补给量。
·植被及生物量的变化:工业区目前大部分属于农村地区,规划实施过程中,各类企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原有的大量植物种群发生改变,区域的生物量将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农田菜地将全部消失,人工栽培的花草树木将取而代之,其具有美化环境和改善局部气候的作用,但数量将有所减少。
植被、生物量是评价区原有自然体系的核心,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封丘县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将改变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性质,原有的的植被将消失或被替代。评价对区域的生物量减少情况进行了预测,详见表7-9。
表7-9 评价区生物量变化情况
由上表可知,评价区在规划实施后生物量将有所减少,这主要是由规划占用农田导致的。规划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大绿化面积、绿化密度,尽可能种植高大的乔木、灌木等树种等方法,提升区域自然植被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作用。
区域开发的生态保护措施有四个方面:保护、恢复、补偿和建设。具体措施包括:开发过程保护、绿地系统补偿、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布局降低开发强度。
(1)开发过程中进行生态保护
在区域开发建设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原质原貌,尽量减少干扰和破坏,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尽量保留原有土地和原有生态环境的可能性,将较大规模的开发活动规划在原有地表植被、生物量较少的区域进行。
应限制对生态环境影响严重的项目和资源消耗量大的重型工业项目进入开发区,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在区内建设的工业项目应推广采用清洁生产和高效先进的生产技术,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从而降低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控制各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植被和上层土壤的破坏,防止有毒有害生产原料和工业废弃物任意堆放,对土壤环境产生影响。
(2)绿地系统补偿措施
工业用地、城市道路等产生的土地侵占,使区内生物量大幅减少,通过区内绿地系统的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程度,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或环境功能得到修复。 采取的补偿措施一般:
·在工业区内建立公园、防护绿地及生态绿地,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改善局地气候,增加区域的绿化率。同时,在绿化过程中应注意保持绿化植物的多样性和适宜性,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尽可能多种植养护相对容易、需水量较小的乔木。同时,对入区项目提出植被补偿要求,规定各类开发活动建设项目完成后厂区内的植被覆盖率,如工业用地不低于20%,文化娱乐用地不低于35%,科研学校用地不低于40%等。
·建设生态廊道,包括河流绿色廊道与交通绿色廊道。绿色廊道建设是提高经济区绿化率的重要途径。
(3)配套设施建设
集聚区作为一个产业集中的工业区,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区域开发的优势。集中供气、集中供热、集中供水和治污设施的适时建设,可以改变集聚区工业企业污染物无序排放的根本办法,也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系统破坏。
(4)优化布局和适度开发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切合容量的原则,在有限的地域和空间实施合理的开发。结合环境容量的要求,对规划区布局、规模及开发强度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地减少区域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评价建议该企业以及综合加工区内的所有企业都应该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进一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严格限制入住该区的企业,严禁排放致畸、致癌等有毒物质的企业入区。
结合县城的总体规划安排,为保障集聚区内的产业集中,建议本次规划范围内大部分村庄的住宅安置由县城城区内新增居住用地统筹解决,物业安置可结合工业用地的开发吸引搬迁村民参股的方式进行补偿,以调动村民搬迁的积极性,积极融入城市的发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城市化改造。
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本次规划集聚区将对现有村庄分阶段进行搬迁。集聚区内现有村庄共9个,包括郭场、前方庄、段庄、火王庄等,共1458户,6000余人。
规划范围内村庄分阶段实施搬迁安置。
第一阶段(2009-2012)
集聚区南部郭场以及前北场现正在实施搬迁,搬至世纪大道与北干道之间、建兴路两侧的居住片区内。
该阶段需对对集聚区内的段庄实施搬迁,段庄占地面积7.1公顷,共有98户,人口398人;同时火王庄部分用地被划入一期建设范围,需对这部分村民进行搬迁;这两部分村民住宅搬迁后可在世纪大道与北干道之间、建兴路两侧的居住片区进行安置。
第二阶段(2013-2015)
对后方庄实施搬迁,后方庄占地面积5.2公顷,共有86户,人口347人;同时将杜庄部分用地被划入二期建设范围,需对这部分进行局部搬迁;上述村民住宅搬迁后可在世纪大道与北干道之间、建兴路两侧的居住片区进行安置。
第三阶段(2015以后)
对规划内申庄及杜庄、火王庄剩余的村民实施搬迁,杜庄占地面积28.86公顷,共有406户,人口1698人;火王庄占地面积24公顷,共有288户,人口1228人;申庄占地面积9.6公顷,共有163户,人口643人;搬迁后可在县城北部的新增居住片区进行安置。
(1)搬迁工程本身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失地农民进行土地补偿和拆迁补偿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将给地方财政带来一定压力。但从长远看,搬迁的顺利实施后,集聚区稳定快速的发展将会为极大的推动地方经济,它对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地方GDP总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2)移民安置后,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可进一步实现居民区与工业区的分离,避免了长期以来工业区居住区混杂交错带来的不利环境影响,可从根本上避免工业企业对近距离周边居民带来的大气环境影响、水环境影响、噪声影响等问题。
(3)农业居民经过拆迁安置后,失去了赖以依靠的农田,因此必须寻找其他职业维持生活,虽然集聚区的建设和企业的增加给区内的原住居民带来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但随着经济技术的提高和社会进步,对就业的人员素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原住农民很难满足许多新行业的就业条件。地方政府应加大门槛较低的第三产业的开发力度,发展饮食、娱乐、服务等产业,同时注重对年龄符合要求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引导居民外出务工,从多方面解决本地居民的就业问题,降低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方面,大量的待业人口会产生一定的就业压力,搬迁群众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会产生一定的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也促使了原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化,对于发展地方第三产业,丰富劳动力市场具有一定作用。为引导搬迁居民及时就业,当地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搬迁实施后,地方政府应充分重视搬迁移民的安置工作,按照搬迁方案中的提出的各项措施,妥善解决由于搬迁带来的各种问题。
(4)制定详细的搬迁方案,并专人监督,保证落实。
因集聚区规划中没有明确的搬迁方案和居民补偿方案,仅提到按国家相应的补偿措施实施,评价建议封丘县相关部门尽快制定一套详尽、具体的《搬迁和居民补偿方案》,明确补偿措施等,以便集聚区的建设顺利进行。
(2)待搬迁的村庄不再新批宅基地,加大土地调整力度,最大程度减少占用耕地;
(3)在规划区商业用地上预留土地,作为被占用土地居民商业用地,鼓励被占用居民自主创业;
(4)鼓励工业区企业积极雇佣被占地居民,提高被占地居民收入。
表8-1 集聚区总量指标建议
深化流域水污染整治:强化水污染企业深度治理。对化工、皮革等重点行业工业废水进行深度治理,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2010年底以前,所有排污企业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必须达到控制指标要求。对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到排放总量和浓度要求的企业实施限期治理,治理期间予以限产、限排;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各县(市)要积极做好工作,按照规定的时限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同时配套建成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泥处理设施,确保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统筹考虑污水再生利用,建设中水回用工程,确保中水回用率不低于60%。
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扎实推进重点企业二氧化硫污染治理。辖区内化工等行业的重点废气污染企业,要按照规定的时限和限定的脱硫除尘效率,完成烟气净化系统建设和改造,配套安装烟气在线监测设备,强化运行管理,确保正常运行,实现达标排放。
加快城市能源结构调整。市区、各县(市)建成区要逐步减少使用煤炭等高污染燃料,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加快天然气管网工程和集中供热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燃气普及率和集中供热普及率。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严格环境准入。严格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水耗项目建设,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新建项目必须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合理利用资源,满足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增产减污的要求;对于未完成污染物削减任务或总量超标的区域,暂停新建项目的审批。
强化淘汰和退出机制。加快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重污染企业。对化工、制革等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的企业,依法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
强化环境监管和执法: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污染源在线监测是总量控制的技术支撑,是准确测算总量的关键。“十一五”期间,辖区内所有重点污染源,必须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并与封丘县环境监察监控中心联网,建成完善的污染源监控平台,规范总量监控技术措施。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环境执法监督管理,加大对各种违法排污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对擅自停运环保设施、偷排污染物、超标排污等违法企业,加征排污费,实行限产或停产治理等处罚;对没有完成限期治理任务或治理后总量仍然不能达标的重污染企业,依法关闭。对违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的项目,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从严查处。
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保证环保投入逐年增加。进一步拓宽环保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格局,促进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营。按照《河南省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足额征收污水处理费,保证城镇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并保本微利。
各排污单位要把污染物总量削减作为重点,积极筹集资金,确保污染治理工程按时完成并投入运行,完成污染物削减任务。
严格考核和责任追究:将“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工作纳入各县(市)区政府目标和政府主要领导人政绩考核。市监察部门对未完成总量削减任务和环境质量目标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追究行政责任。
实现总量控制目标措施建议:
(1)限制以水污染为主的建设项目入驻;
(2)区内企业应采取节水措施,一水多用、梯级使用,尽可能减少废水排放量;
(3)集聚区废水应集中处理,中水回用,减少区域污水排放量;
(4)实施集中供热,关停小燃煤锅炉;
(5)调整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6)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控制区内无组织扬尘污染。
“十一五”的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废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建成大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建设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农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2)《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2007年6月4日)
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组织编制《工业清洁生产审核指南编制通则》,制订和发布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力度。
(3)《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决定的实施意见》(2006年7月4日)
“十一五”时期河南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总量控制在64.3万t以下,比2005年下降10.8%;SO2排放总量控制在139.7万t以下,比2005年下降14%;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县级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26%以上;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以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落实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垃圾回收、废物综合利用等相关优惠政策。
循环经济的具体活动主要集中在三个层次:企业层次、企业群落层次和企业与社会层次。
(1)在企业层次上
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要求,评价的审核工业园区内的建设项目。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要求企业减少产品和服务的物料使用量、能源使用量、减排有毒物质、加强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最大限度可持续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从生产优先转变为服务优先,强化产品的使用价值,使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达到最优,从而推动工业社会向服务社会的过渡。
(2)在企业群落层次上
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在区域内,企业之间形式一种共生系统,建立工业体系中不同工艺流程、不同企业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耦合、横向共生及资源共享。为废物找到下游的“分解者”,建立工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达到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的目的。
(3)企业与社会层次上
在区域内,根据各企业最终进入社会废弃物的特点,实施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例如废水资源化,固体废物资源化,废气资源化等等,使所有的废物经过资源化后,最终进入社会的废物达到微量化和无害化。
这样当资源进入区域后,在它的生命周期里通过企业内部循环、企业之间的循环和企业与社会的循环,完成了最有效的利用后,最终得到妥善处置。
在现阶段立足于封丘县丰富的农业资源,鼓励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着眼于本地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未来必须坚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以“循序渐进”模式夯实基础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建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突出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使得产业系统与外部的县域经济系统以及自然环境系统之间形成良性关联关系,确保产业结构快速、平稳、持续升级,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结合封丘县工业园区特点,评价提出如下产业链条,供园区发展参考:
(1)按照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根据客观实际和发展趋势,以生物制药、食品加工业为核心,发展相关产业。
(2)逐步减少和取消区内未形成规模经营和产业链条的零散行业,同时加强各主要行业之间、行业各企业之间物流与产品的链接,形成企业间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并对公用工程进行充分的共享,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工业工业区整体发展优势。
(3)建设中水回用系统,以中水代替新鲜水,减少企业新鲜水消耗,节约用水。
(4)强化各企业间固废的综合利用。各企业通过工业区的信息中心了解区内固废产销状况,提高工业区内固废的综合利用率,减少固废在企业与社会层次上的循环。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区内企业推广清洁生产的基础上,加强区域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通过环保型链接项目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提升地区经济运行质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在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优势。
(2)大力提倡节能减排,切实做好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各项工作。
(3)产业发展应注重产业的集聚、企业的集群、要素的集合,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区域配套能力。选择关联性和链接性较强的产业,通过产业过程的延伸及横向耦合,培育产业链,引导企业集群。逐步建立健全园区系统、循环型企业系统、工业固废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处理与管理系统、配送与回收系统等。
(4)充分利用废热、废水,提倡企业间的废热、废水梯级利用,可燃废气的回收利用,鼓励发展区内废弃物综合利用回收的企业,促进工业区内部及工业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废物交换体系和能量梯级利用体系建设;评价建议封丘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与污水处理厂协商将其处理后中水回用于封丘县产业集聚区热电厂做为冷却用水。
(5)加大工业区管理部门对各企业清洁生产管理力度,建立政策法规支持体系,依法对生态产业体系的发展提供保证。制定各种各类废物、废水申报和回用管理办法,制定废物废水回用监督奖励办法,起到监督管理作用。这样,通过各种方式的链接、交换、循环,逐步将整个产业集聚区的能流、物流、信息流紧密相连起来,达到产业集聚区系统的生态化良性循环。
(6)宣传教育——人才培训: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建设,在我国还处于启蒙阶段,需要加大生态产业以及绿色消费的宣传和培训的力度,通过召开生态产业研讨会,利用国内外相关网站、报刊、电视媒体等各种手段,宣传、交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思想,有关知识和最新动态,扩大生态工业理论、绿色消费的影响。加强对在职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环境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以确保环境管理工作的切实开展。
(7)信息化支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扩大信息的公开化,包括政府公开有关的环境信息和政策信息,企业公开有关排放污染物的信息等,使公众及时、准确、便捷地获取有关信息。建设循环经济信息平台,为相关领域工作人员的资源共享、信息查询提供便利的通道,包括相关政策、入园项目指南、各主要行业关键先进技术、工业区环境管理手段、工业区工业网络设计、物质集成设计、清洁生产技术等主要内容。
(8)推进产业集聚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工业区内各企业进行ISO14001认证,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和园区管理成本,提升工业区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力争早日通过工业区ISO14001认证。
目前集聚区内生产规模较大、企业经营和管理者清洁生产意识比较强的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相对较高:对于那些规模小、没有能力提高生产工艺、装备水平,经营和管理者对清洁生产又没有给予重视,其资源、能源管理散乱、消耗大、浪费严重,污染治理水平低,产品质量差,废物产生量大,回收利用率低,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实施。因此评价建议对于这类企业就加强清洁生产管理,其能耗、物耗指标必须达到国际或国内同类行业企业的先进水平,并且必须同时配套完善的环保设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不超过园区的环境容量;进行清洁生产审核,满足清洁生产标准包括企业生产工艺、原材料、产品等;须设环保处作为企业日常环境管理的常设机构,该机构两人以上。
针对工业区的拟建企业应该发展工业区废物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工艺上实现清洁生产的同时还要考虑企业布局,以集聚区主导产业为核心,推进产业链的相互融合,促进企业之间形成原料、产品、副产品及废弃物的互供共享,实现资源的减量投入、集聚生产和循环利用,建立起以二次资源的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工业链。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清洁生产现存主要问题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内现有各行业企业清洁生产方面现存主要问题如下:
1)集聚区总体清洁生产水平不高,在清洁生产方面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如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奖惩措施,促进企业持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2)大多数企业经营领导者和生产组织者对清洁生产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没有充分认识,有些企业甚至没有环境管理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及管理制度,更谈不上清洁生产水平的提高。
3)企业还存在较多清洁生产的机会,需要进一步采取清洁生产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4)多数企业生产链条较短,废热、废水、废渣等二次资源回收不充分,造成生产成本提高,资源能源浪费,
5)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一般,规模较小,因此急需对这些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将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各行业做大做强,上规模,上档次,提高行业的生产水平。
●清洁生产建议
1)企业应高度重视清洁生产
集聚区现有企业应高度重视清洁生产,贯彻清洁生产理念,大力宣传清洁生产,设置专门环境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
2)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审计
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审计,摸清生产过程中污染物产生的具体部位、产生的原因及产生量,制定消除或减少污染物产生的方案。作为一种环境战略,清洁生产的实施要依靠各种工具,如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标志和环境管理会计等。这些清洁生产工具,要求在实施时深入组织的生产、营销、财务和环保等各个领域。清洁生产审计是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和操作性很强的环境诊断程序,这套程序反复从八条途径着手开展工作,即原材料和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管理、员工、产品、废物。从这八条途径入手,有助于克服传统上生产环保两张皮现象,将污染物消灭在产生之前。从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和环境管理要求等各个方面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
3)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技术
清洁生产是污染控制的一种思路,因此,区内各生产企业在工程设计时始终都要贯彻清洁生产设计的指导思想,选用“无废”、“少废”的工艺、技术、设备,加强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积极推行国家推荐的各行业最新清洁生产技术。
4)加强环境管理
评价建议企业在以下方面加强环境管理:
①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管理要求。
②设置专门环境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
③制定有利于清洁生产的管理条例及岗位操作规程。
④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及可持续清洁生产计划,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⑤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废物处置方法处置废物;严格执行国家或地方规定的废物转移制度。
⑥每个生产工序有操作规程,对重点岗位要有作业指导书;易造成污染的设备和废物产生部位要有警示牌;生产工序能分级考核,建立环境管理制度。
⑦对相关方实施相应的环境管理,如原材料供应方的管理等。
⑧加强对员工的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制定清洁生产的奖励及惩罚措施,提高员工参与清洁生产的积极性。
⑨选择有一定工作经验及文化素质较高的员工,并对其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培训合格方可上岗。
5)学习和借鉴国内先进经验
参照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工艺方法,在提高产品率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少吨产品污染物的产生量,降低吨产品的能耗、物耗与资源消耗。在工程设计和技术改造过程中尽可能考虑生产用水的循环利用,以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节约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吨产品的耗水量。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及潜在价值,将原本废弃的资源加以利用,在进一步强化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扩展可用资源总量,同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建议在封丘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设立专门的编制和职能,负责集聚区的环境管理。同时设立清洁生产审计、审核机构、环境监测站,负责集聚区清洁生产、环境监测和监理工作。
①贯彻清洁生产理念,大力宣传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②建立和完善集聚区的环境法规、约束企业的行为,制定有利于清洁生产的管理条例及操作规程。
③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及可持续清洁生产计划,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④加强对企业的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制定清洁生产的奖励及惩罚措施,提高企业参与清洁生产的积极性。
⑤督促企业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审计。
⑥建立环境技术孵化器,针对园区清洁生产和建立生态链的潜力,积极研究新的工艺和技术。
(2)对入区企业严格把关
在集聚区的企业进驻上,应选择高技术含量、低污染的企业、应坚决防止污染产业向园区的转移;围绕土地利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破产企业占用土地不得随意转租,须经重新审核。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确定土地开发功能,严格控制土地供应,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原则上不引入高耗水项目,以减少对有限水资源的消耗。加强工业建设的资源环境管理力度,实行总量控制,设置工业区的环境底线,对企业产品性质、产业规模和技术等建立环境准入制度或条件。
(3)对现有企业实施整治与技改
对工业区内现有同类或相关小型企业,鼓励其相互整合、联手经营,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改造现有落后生产工艺,提高装备水平,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减少资源能源浪费,对二次资源充分回收利用,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以清洁生产促进工业区经济发展。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工业区管理要求的企业,坚决予以取缔。
(4)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立、配备管理人员、制定清洁生产管理制度等。
(5)制定入区企业环境管理要求
入区企业要将环境保护融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之中,使环境保护成为企业的重要决策。入园企业必须满足一下标准:
①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产业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其能耗、物耗指标必须达到国际或国内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必须同时配套完善的环保设施,确保污染达标排放,不超过工业区的环境容量。
②符合工业区产业规划的产业发展方向。
③企业内部设置专门环境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
④工业区内企业总数的50%以上开展并通过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1认证。
⑤入园企业必须达到一定的发展规模,保证生产的规模效益。
⑥满足工业区发展的补链需要,入园企业尽可能充分利用工业区企业的副产物或为工业区企业提供原材料或初级产品输入。
⑦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和能源,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⑧进行清洁生产审核,满足清洁生产标准。
⑨须设环保作为企业日常环境管理的常设机构。
(6)绿色招商
封丘县工业区在项目选择上,应利用循环经济的尺度来选项目,加强对工业区关键补链项目的招商引资。凡是与“上下游”企业能形成产业链的项目优先批办和优先进区,这样,可以在投资项目安家落户之始,就与“上下游”企业自动形成循环链,使得各类资源在精心组织的产业链中得到最大限度利用。
(7)实施节能减排计划
①充分认识建立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②切实做好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各项工作。
③加强领导,密切协作,形成区域共同参与节能减排的工作合力。
(8)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参照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强工业区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及潜在价值,将原本废弃的资源加以利用,在进一步强化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扩展可用资源总量,同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9)持续清洁生产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清洁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要保持一个较高的清洁生产水平,需要不间断的清洁生产审计过程,对新发展阶段产生的新问题给予发现和解决,以适应社会、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10)推进环境管理信息化,建立工业固废交换平台
建立固体废弃物交换网,为企业提供废物交换的各种信息,促进企业间工业废物的交流与再利用,从而达到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金的目的。企业信息包括多种废物名录,各种类别废弃物还包括各种明细目录。通过该网站,企业可以进行固废交换信息的浏览、查询,可随时发布企业固废交换信息。网站设有专人管理,负责信息的维护与发布,各企业的需求信息经审核后,才可在网上发布,同时,企业可以在交换网管理员的协助下获得反馈信息。
表10-1 规划调整建议及推荐方案
根据工业区排水工程规划,污水处理厂选址位于西外环与兴华路交叉口西北角。
(2)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和出水要求
按照污水处理厂的服务要求和性质,该污水处理厂进水要求为《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要求,其中COD≤50mg/L,NH3-N≤5mg/L。
(3)集聚区污水处理规模合理性分析
工业区污水排放量按总用水量的80%计算,远期4.8万m3/d。集聚区规划提出新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规模远期为5.0万m3/d,能够满足工业区发展需求。
工业区污水集中排放,除污水处理厂排水口外不允许有其他污水排口,清下水和雨水也应相对集中,便于管理,每个企业最多只设一个污水和清水排口,企业污水排口必须接入污水处理厂,清水排口也应该合并进入文岩渠,不得单独排放,以防止事故造成污染物由清水口外排。
(2)区内企业废水内部管理
为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和安全运行,应严格控制进入污水处理厂的各企业的工业废水水质,建立和健全工业废水的接管标准;加强监督管理,园区内的企业必须按照“三废”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规定认真执行。确保入驻企业的污水预处理设施正常运行,保证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水质满足设计水质的要求,特别是严格控制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废水排放,应考虑从严控制接管标准。
各行业废水预处理可根据自身污水特点,选择合理的治理方案,经当地环保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实施。各企业的排放废水必须要严格执行监管标准。
所有企业废水通过污水管网排入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后排放。区内个别企业自行处理达标排放的废水,也应送到污水处理厂的排放口排放,不得自行设置排污口。
(3)选择成熟的污水处理工艺
为达到河南省对于黄河流域的环境保护目标,污水处理厂需选成熟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确保水质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污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后排入文岩渠。
要提倡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行各种节水措施,强制推行节水型用具,各企业内要严格控制用水定额和按水质不同分质用水,生产排水实行清、污分流,以提高新鲜水的重复利用率,有条件的企业要强化污水深度处理回用,减少污水排放量。
根据国经贸资源【2000】1015号引发《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工业节水的总体目标中对水的重复利用率规定2005年为60%,2010年达到65%。因此工业区应鼓励企业内部中水回用、污水综合利用,使工艺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禁止引进高耗水的生产工艺。通过此途径使工业废水排放量得到消减。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及规划区域地表水环境容量情况,评价建议在出水50mg/L的情况下,工业区中水回用率应达到60%。
(2)废水重复利用方案
评价提出以下工业聚集废水回用措施:
①各企业的清下水应尽量重复使用,确保清下水重复利用率可达到90%以上。
②循环冷却水可以将常用的1~2倍浓缩倍数提高到3~4倍,可以减少30%~50%的冷却补充水量。
③一些对水质要求不高的用水,如市政绿化、道路降尘、车辆清洗用水、部分基建用水以及设备冷却水灯,可采用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
④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工艺用水,亦可尽量考虑采用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
文岩渠目前已经受到污染,不能满足功能区划的要求,从废水排放量方面来说,工业区规划集中污水处理厂应深度处理,实行中水回用(评价提出回用率不低于60%);同时根据区域污染源调查,对区域污染源的综合整治,使文岩渠满足规划水质要求的重点工作。
为了更好的保护区域空气环境质量,除了加强对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外,必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利用“清洁能源”为主。各工业企业应尽可能的利用电能、燃气为能源,尽可能减少废气的排放量,工业区的生活能源应全部及天然气或液化气。
(2)工业区实施集中供热,入区企业生产所需的普通蒸汽必须由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供给,不得自建普通蒸汽锅炉,在集中供热管网建成前进区企业如需蒸汽必须采用清洁能源。
(3)入区企业因生产工艺要求,需要自建导工业炉窑,必须使用清洁的燃料——液化气、轻柴油等清洁燃油料,废气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排放。
(4)入区企业的厂址选择,必须符合工业区环境保护规划布局。针对进驻项目排放的工艺尾气情况,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合理布局和调整厂区平面布置,以便减少其对环境特别是对周边环境较为敏感的地区的大气污染影响。
(5)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入区项目的引入条件,对排放有毒有害气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项目,必须从严控制。
(2)选择对抗性树种,在道路两侧种植绿化带,以降低车辆尾气对环境的影响。
(3)加强规划实施阶段施工扬尘的控制。
入区项目必须确保厂界噪声达标。对各种工业噪声源分别采用隔声、吸声和消声等措施,必要时应增加设置隔声罩、隔声屏障等措施,降低噪声源强,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入区企业的总平面布置上应充分考虑高噪声设备的安装位置,将其布置在远离厂界处,以保证厂界噪声达标;工业区边界外围规划100m绿化隔离带,可以有效降低工业区工业生产噪声对区外环境敏感点的影响。
(1)建设中采取低噪声的施工工艺,用低噪声施工设备代替传统的高噪声设备。
(2)对一些固定的高噪声设备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并采取一些噪声屏障措施。
(3)加强对施工工地的管理和施工人员的环境意识教育。
居住区内道路应只允许通行公共交通车辆、轻型车辆和少量为生活服务的货运车辆。统筹规划各经营网点布局。商业活动的噪声控制包括禁止使用高永喇叭、控制音响设备及播放时间、加强市场管理防止交通堵塞措施。
工业区内产生的生活垃圾,可由工业区内环卫部门负责处理和处置,对垃圾要做到分类处理,尽量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可回收利用的(如金属、纸等)回收利用;不能回收的通过工业区内垃圾中转站,定期送往封丘县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处置。
(2)建筑垃圾
施工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装修垃圾与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不能随便倾倒,尽可能综合利用、不能利用的送往封丘县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同时应尽可能减少土方外运,在工业区内平衡挖、填方的土方量。防止废土、废物四散,并建立临时堆放场地。
(3)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工业区内各工业企业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临时贮存场地应按GB18599-200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储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中相关要求进行建设。临时贮存场地应设天棚,不允许露天堆放,以防雨水冲刷,雨水通过场地四周导流渠流向雨水排放管;临时堆放场地为水泥铺设地面,以防渗漏;在堆放废水处理污泥的场地,四周应建有围堰,防止污泥流失。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应分类堆存,综合利用。
(4)危险废物
危险固体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潜在的和即时危害的具有高持久性的元素、化学品和化合物的固体废物。它们往往具有急性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或浸出毒性。工业园规划主导产业包括生物制药行业,另外综合加工区内目前已经建有几家化工企业,因此工业区企业生产过程会产生一定量的危险废物。
由于危险固体废物会对环境造成潜在的巨大危险,因此要对危险固体废物的产生和管理将按照《河南省危险废物管理暂行办法》、河南省环境保护局颁发的《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文件的要求,危险废物的控制应遵循全过程管理,分类收集、强制处置和集中处理的原则,对危险固体废物应尽量通过焚烧或化学处理方法转化为无害化后再处理。评价建议:
①加强危险废物的收集和集中处理
企业应严格危险废物的收集、存放和运输,不随意堆放,企业建设专门的危废临时存放场,做好防雨防渗措施,达到一定数量及时送到危废处置中心进行合理处置,避免其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②建议工业区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危险固体废物服务中心”,负责全区危险废物的收集、储存,并进行跟踪监督,确保危险废物得到全部安全处置。
③提高企业对危险废物识别能力;提高危险废物的回收利用率,减少其产生量。入区企业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固体废物进行鉴别,危险废物申报登记,落实危险废物处置协议,实施全过程管理。
④危险废物处置、转运应按颁发的有关危险废物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⑤危险废物处在企业内部经过物理或者化学方法提取进行回收利用外,对暂时无法利用、处置的危险废物,可送到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置单位进行妥善处置,工业区内不另设处置中心。但是作为封丘县整体考虑的一个问题,对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必须纳入到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
表10-2 工业园区项目准入条件
表10-3 入区企业要求
表10-4 现状企业调整建议
(2)通过国家和当地政府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执行来保障园区的发展;
(3)封丘县人民政府应制定工业区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
(1)利用各项政策性优惠贷款,包括国家、省、市三级政策性贷款,本地金融和财政部门要积极运用经济手段来扶持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环保部门融资:通过排污收费返还部分经费以及国家规定的环保投资来承担部分建设费用;
(3)企业投资:工业区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合作,积极投入到工业区环保设施建设中来;
(4)外商投资:鼓励外商到工业区内投资兴业,积极拓宽外商投资渠道,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5)鼓励单位自筹和个人集资。
表10-5 评价指标可达性分析
为调整和优化工业产业布局,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封丘县拟在封丘县城西北部建设封丘产业集聚区。集聚区规划范围为:前进路以南,世纪大道以北,西外环以东,封黄路以西,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5.70km2。集聚区发展定位为:依托本地资源,建设与机械化农业协调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金银花制品加工优势突出,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现代生态食品药品加工业基地。集聚区主导产业包括: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生物医药制造业。
根据封丘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委托,我院承担了封丘县产业集聚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就该集聚区规划的环境影响征求公众意见。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对集聚区规划的态度,集聚区选址是否合理,当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敏感区域,对搬迁的主要意见,规划目标、产业结构与布局是否合理,集聚区建设中应该采取的环保措施等。
公众提出意见的方式为:于公示张贴后15日内给出意见,可打电话或者信件、电子邮件等提出意见,并提供自身联系方式,以便意见采纳与否的及时反馈。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管理办公室联系人:李广欣 电话13707658696
评价单位:新乡市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电话0373-2621468,
通讯地址:新乡市高村路137号。
时间:2009年8月7日。
地点:封丘县政府会议室。
会议代表:新乡市环保局、封丘县环保局、封丘县水利局、封丘县规划局、封丘县国土资源局等单位及西万庄、申庄等村村民代表共计19人。
会议议程:评价单位介绍了规划环评开展情况,规划环评的主要工作内容及评价结论,与会代表就规划及规划环评发表意见,评价单位认真记录各代表意见,形成座谈会会议纪要。主要意见汇总如下:
①封丘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工业基础较差。产业集聚区建设将推动封丘从工业弱县向工业强县的转变,将会从节约资源、保障农业、吸纳劳动力等方面促进封丘县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集聚区部总体规划的编制及实施是必要的、紧迫的。
②集聚区应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入区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做到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
③规划环评工作深入、全面,进行了详细的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并充分利用了已有资料,评价结论客观,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对今后集聚区的环境保护将发挥重要作用。
④规划环评应高标准地提出集聚区建设的环境保护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认真考虑搬迁前现有村庄及不搬迁村庄的移民安置和就业问题。
问卷份数:发放问卷320份,其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问卷调查表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13份;集聚区居民搬迁公众意见调查表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调查时间:2009年8月10日到2009年8月12日。
问卷格式及内容:封丘县产业集聚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问卷调查表见表11-1,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居民搬迁境影响公众意见调查表见表11-2。
表11-1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问卷调查表
表 11-2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居民搬迁环境影响公众意见调查表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1-3、表11-4,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居民搬迁境影响公众意见调查表见表11-5、表11-6。
表 11-3 公众参与调查人员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 11-4 公众参与调查结果统计表
表 11-5 居民搬迁调查人员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 11-6 居民搬迁调查结果统计表
通过汇总、统计,公众参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①公众认为主要环保问题为大气污染的占40.3%,水污染的占46%,其它占13.7%。说明当地公众对区域大气和水环境较为关注。
②区域公众认为近年来当地环境空气质量略有好转的占34.2%,基本不变的占56.4%;近年来文岩渠基本不变的占78%;地下水水质基本不变的占45.5%,说明公众对区域环境持有改善的要求。
③对选址持支持态度的公众占100%。
④认为集聚区规划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公众占88.7%,认为集聚区规划的实施将对您工作和生活带来好的影响占92%,说明大部分公众认为集聚区规划的实施会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的生活。
⑤对集聚区规划持支持态度的占98.5%,无意见的占1.5%,无反对意见。
⑥通过调查搬迁居民均表示同意搬迁,对位于集聚区东安置小区基本满意,大部分居民认为搬迁后收入及生活水平将会提高,居住环境将会变好;同时居民对搬迁后的经济补偿、就业机会、养老保险、就医就学均比较关注,希望集聚区管委会认真考虑落实居民搬迁后的经济补偿、就业机会、养老保险、就医就学等问题。35%的居民希望尽快搬迁,62%的居民希望随着开发建设逐步搬迁,集聚区管委会应认真解决协商好居民搬迁时间问题。
本次评价充分考虑并采纳公众意见,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①现有企业必须强化环境管理,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及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切实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尽可能减轻对搬迁前现有村庄的影响。
②建议村庄搬迁可优先安排现有企业影响大的近距离村庄。
(1)检查并督促所有入园企业根据项目特点,识别全过程的危险源,编制企业应急预案,其中包括各危险源的理化性质及出现突发事故后应采取的措施,同时还应组织集聚区相关部门对区内现有企业进行污染源排查,确保所有危险源不漏项。
(2)集聚区环境风险应急依托新乡市进行,但区内应根据危险源调查结果,配备一定数量的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
(3)为确保预警、应急能力的质量和水平,需加强集聚区环境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对技术人员开展多层次、全方面的环境预警、应急能力的技术培训和演练。
(1)建设环保网站。集聚区可建立自身环保网站,为与企业和公众交流提供平台,及时发布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环境新闻、以及环境管理审查内容和程序、排污收费公告及环保培训等,以便于入驻企业和公众了解集聚区建设及环保动态信息。
(2)建立环境社会监督制度。可采取公示、告示和专家咨询等制度,提高公众、专家等社会群体对集聚区建设开发的监管效能,同时还可使公众为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
(3)建设环境及污染源现场支持系统。通过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将环境违法企业的位置、基本情况及最新的污染资料和处罚情况等信息传递给执法人员,为环境现场检查提供有力支持;同时现场取证后可将图片迅速传送回信息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可通知相关部门进行人员车辆的调度和指挥。
图12-2 环境监测系统图
表12-1 环境质量监测计划一览表
(2)排污口应便于采样与计量监测,便于日常现场监督检查。
(2)排放污染物的采样点设置应按《污染源监测技术规范》要求,设置在企业污染物总排口及废气除尘设施的进出风口等处。
表12-2 排污口图形标志示例
(2)污染物排放口的环境保护图形标志牌应设置在靠近采样点的醒目处,标志牌设置高度为其上缘距地面2m。
(2)根据排污口管理档案内容要求,引入项目建成后,应将主要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排放去向、达标情况及设施运行情况记录于档案。
跟踪评价和后评价实施阶段:实施过程中可按5年一个周期开展跟踪评价(阶段验收),达到规划年限后还需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
二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首先从微观上对投入使用的环保设施实际投入和产出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以确定其是否达到了预想的最佳效果。其次,从宏观上对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损益分析,对评价客体实际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和评价客体所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经济决策的正确与否。
三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进行评价,生态环境具有整体性、区域性、流动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评价开发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变、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长期的生态效应,并根据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以及生态系统可维系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等,总结实施开发活动的经验、教训,实现环境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及人与自然协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调查规划实施情况,对规划总目标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进一步分析,找出问题,及时调整规划总目标和总的建设规模。
(2)实测集聚区的大气、水环境达标情况,评价规划实施后产生的环境影响,分析是否符合承载力要求。科学、合理地提出调整布局、产业结构及如何更好地利用环境承载力的建议。如果超过承载力应调整项目规划的规模、发展速度及产业结构,引进更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
(3)评价规划环评中环保措施及建议的落实情况,分析环保措施有效性,及时提出补救措施。
(4)评价规划的环保目标完成情况,通过目标执行情况提出补救措施或调整规划目标。
(5)对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阶段性验收,主要包括给排水工程、电力工程、燃气工程、集中供热工程、污水处理工程以及固体废物处置工程等。
(6)通过跟踪评价及时发现区域开发带来的不可预料的环境影响,针对存在的环保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使规划的实施更具目的性。
跟踪评价建议见表12-2。
表12-2 跟踪评价建议
(1)通过对实际调查(包括抽样调查)、环境监测结果进行统计,以及采取公众参与等方式,评价规划的环保目标、环保投资、环保措施、环境承载力是否达到了规划的要求,分析完成规划目标具体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通过环境影响后评价,提出污染控制设施方案、调整方案和减缓措施,同时分析规划落实情况和新的变化情况,并就下一步集聚区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在总体目标的功能定位中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原则,因此为实现开发区总体战略目标,在其环境管理比较好的基础上可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为其社会经济发展打开“绿色通道”,同时也可将集聚区建成与国际接轨的示范区。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具有以下意义:⑴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的基础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⑵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加大执行各项环境保护法规的力度,实现污染预防。⑶提高招商引资的竞争力。⑷提高区域的综合管理水平,使区域管理与国际接轨,实现区域管理的国际化。⑸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推动两个文明的建设。开发区环境管理实施ISO14000后要使入区企业了解认识ISO14000,领会其实质精神并运用到管理中去。ISO14000管理体系运行模式见图12-3。
图12-3 ISO14000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图
培训的主要内容可涉及近期发布的环境法律法规、污染防治与建设目标管理、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发展循环经济、绿色GDP的实践、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及典型的环境案例等。通过培训使其认识到保护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们也会将可持续发展贯彻到实际中,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原则。培训可采取邀请大专院校教授或有关专家进行讲座以及走出去参观学习的方式。
(1)部分对环境基本不产生污染影响的项目,可以由填《环境影响报告表》简化为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2)部分虽然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但污染影响较小,可以简化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表加“工程分析”、“污染防治措施分析”等一个或二个专项评价报告。
(3)考虑到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部分入区项目确需编制报告书的,其报告书部分章节可以简化或不设专章。
本环评按照集聚区规划的主导产业,经环境承载力论证后针对集聚区选址的环境合理性给出了确定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限制入园清单,故在具体项目入园时应对照调整后的规划主导产业及限制入园清单,如在其所列范围之内,则可不必再进行选址的环境合理性论证,但对于如何在集聚区内布局才能满足环境的合理性需做出回答。
(2)近期项目的环境现状调查可适当简化
本次规划环评对集聚区及其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评价,同时对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实测,故对近期建设项目的环评中现状调查可以适当简化,但对远期的环境现状不能简化。
(3)部分环境影响预测可适当简化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为5.7km2,且规划区内原有村庄均搬迁至区外,噪声敏感点减少,故在项目环评中的噪声预测可适当简化,应针对具体的项目提出设备噪声的限值,满足厂界达标要求,而不再进行噪声的定量预测。本次规划环评中已进行了环境容量计算的因子在项目环评时可不再进行定量预测。
(4)除生物制药行业外的其他主导产业环境风险可适当简化
除化工行业外的其他主导产业环境风险可适当简化,在环评报告中给出主要危险物质、理化特性及应急监测方法即可。
(1)项目在集聚区内优化选址的论证
集聚区发展规划中给出了各产业的布局,在具体项目入区时应依据各项目规模、性质,充分考虑相邻功能区、功能区与功能区之间可能形成的循环经济链以及局部气象特征等因素,对项目区内选址进行环境优化论证。
(2)环保措施的论证
环保措施属于末端治理的范畴,同时也是集聚区污染控制的最后一道关口,故在入区项目进行环评时应针对各项目的行业类别、产污特点,充分论证其环保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可靠性,确保项目能够满足进入工业区集中污染治理设施的要求,同时尽可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对特征污染行业的环境影响预测
本次规划针对常规污染因子对集聚区区域的水环境容量和大气环境容量进行了定量计算,可以作为下一步控制入区企业总量控制的依据,同时也是确保区域环境质量达标的主要控制目标。
对于有特征污染因子的行业,在具体项目入区环评时应针对该因子进行定量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并结合届时环境质量现状及在建同类项目的贡献,对比环境质量标准予以确定是否可满足入区要求。
(5)应重视项目污染物排放量与总量控制目标关系的评价
本次环评给出了集聚区总的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指标建议,项目环评应充分运用这些数据对项目的污染物排放量的合理性做出评价。
综上所述,规划实施后具体项目入区环评的要求见表12-3。
表12-3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表12-3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环境管理目标
对于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环评工作,我单位予以了充分重视,院领导多次亲自协调,组织技术骨干成立了项目组,并在单位内部就有关技术问题多次组织讨论,评价人员赴现场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地实地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鉴于规划环评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现就本次规划环评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归纳汇总如下:
另外,就我国区域、规划环评相关政策、管理、技术要求而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两者是有区别的,但目前很难清晰定位,也给区域、规划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本次规划环评兼顾了两者的要求开展工作。
规划环评中大量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各部门统计数据、现场调查数据等,各数据来源不一,数据间的一致性存在一定问题,从而对评价结果的准确量化产生了不利影响。
上述困难和不确定性存在于本次规划评价中,但其中很多问题是目前我国规划环评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本次评价为缓解困难和不确定性,采取了专家咨询、加强与各相关部门交流沟通等方法,报告书的专家技术评估都是缓解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同时,评价提出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分阶段进行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的要求,保障了总体评价结论的可信性。
工业区在开发过程中占用部分基本农田等,但通过合理的土地置换、节约用地等措施,按照“占一补一、 占补平衡” 的原则,对建设用地的占用指标进行统一调整,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因素不会成为工业区建设的制约因素;封丘县规划新建二水厂,以黄河水作为第一水源,集聚区由该水厂供水,水资源能够满足集聚区需求;根据监测数据,文岩渠水质超标,已无水环境容量,为使区域地表水环境容量满足规划工业工业区远期发展需求,需对当地地表水环境进行整治,工业区也应禁止引进水资源消耗量较大的项目,鼓励引进低耗水或能够实现废水“零”排放的项目,实施中水回用。大气环境尚有一定的容量,将对集聚区的发展给予有力的支撑。
气象条件:当地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次主导风向为西南风,而集聚区位于封丘县中心城区的西北部,位于中心城区主、次导风向的侧风向,从气象条件上看,集聚区选址对封丘县中心城区影响不大。
经调查核实,集聚区内及周围未发现珍稀及濒危动植物物种,无风景名胜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环境敏感点。经核实距离最近的新乡市饮用水源保护地位于原阳县境内,距工业区最近距离约40km。距离黄河故道湿地鸟类保护区最近距离为13km。规划的实施不存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等环境特殊敏感区域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综上所述,工业区选址地理位置优越、选址符合封丘县相关规划的要求;在解决其制约因素条件后,从环境角度看,选址是可行的。
根据规划区工业占地面积和用水定额核算,工业区供水需求量为4.8 万m3/d,给水方案可行。同时建议工业区规划应考虑中水回用, 进一步消减工业区新鲜水耗量。
评价建议工业工业区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近期重点治理现状企业特征污染物排放治理工程 ,远期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做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因此评价提出,为确保水质目标的实现,工业区中水回用率需不低于60%或出水COD处理到低于46mg/L,同时尽快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减少区域COD入河量,改善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
(2) 根据规划区主要交通干道噪声现状监测结果,区域交通监测点昼夜间噪声监测值均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相应标准限值,可知在距离道路 60m以外可以达到 2 类标准的要求,说明区域交通声环境现状较好。因此在道路的两侧应设置 50m 防护带,同时种植相对较高的植物进行降噪,并尽量将生活小区、医院和学校等环境敏感点设置在噪声防护距离外面。同时应合理制定区域内噪声功能区划,并加强道路的建设与交通的管理,采取必要的跟踪监测和减噪防噪措施,以保证良好的声环境。
有利影响:
(1)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采取集中、成片开发建设产业集聚区是土地集约式开发利用的一种最新模式。将企业聚集在一起,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助于耕地资源的保护。
(2)集聚区内设置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可将入区的工业企业产生的废水集中处理,提高污水的处理率,同时对各企业集中供热减少了分散的污染源,可较好地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3)工业企业的集中设置,便于环保部门的对其监管,从而可有效降低工业企业环境违规事件的发生,降低发生环境风险的概率。
(4)集中供水减轻了工业企业对地下水无序开采造成的影响,有利于地下水环境的改善。
(5)规划实施后将对区内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较重的企业以进行搬迁和淘汰,有利于减少区内有组织、无组织的污染物排放,改善区内的环境空气质量。
不利影响:
(1)施工期生态影响
进行区域的开发、道路施工等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施工期主要不利影响是占用土地、植被破坏或水土流失,因占用农田、改变土地利用性质,会使当地农业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是短期的、明显的、局部的。
(2)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
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土地利用性质的变化:集聚区建成后,原有的农村生态系统不复存在,原有的景观格局被打破,农田变为工业化的厂房、建筑、仓储物流和居住区,原先具备的农田景观将被完全改变为多功能的城市化的景观系统。
·土壤性质的变化:原有的农业耕作土壤将被工业区、交通设施及工矿企业覆盖,砂砾、建筑残留材料混入土壤,土壤的成分和性质将发生改变,大量的土地表面硬化使得原有的可渗透的耕地变为渗透性差的人工地面,由于地表覆盖层的变化,将会增加降雨的地表径流量,减少该地区的地下水的补给量。
·植被及生物量的变化:工业区目前大部分属于农村地区,规划实施过程中,各类企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原有的大量植物种群发生很大改变,区域的生物量将有大幅度的减少,农田菜地将全部消失,人工栽培的花草树木将取而代之,其具有美化环境和改善局部气候的作用,但数量将大大减少。
评价建议该企业以及综合加工区内的所有企业都应该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进一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严格限制入住该区的企业,严禁排放致畸、致癌等有毒物质的企业入区。
表14-1 规划方案调整建议及推荐方案
为了更好的保护区域空气环境质量,除了加强对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外,必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利用“清洁能源” 为主。各工业企业应尽可能的利用电能、燃气为能源,尽可能减少废气的排放量,工业区的生活能源应全部普及天然气或液化气。
(2)工业区实施集中供热,入区企业生产所需的蒸汽必须由区域集中供热供给,不得自建蒸汽锅炉,在集中供热管网建成前进区企业如需蒸汽必须采用清洁能源。
(3)入区企业因生产工艺要求,需要自建工业炉窑的, 必须使用清洁的燃料液化气、轻柴油等清洁燃油料,废气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8978 -996)二级排放。
(4) 入区企业的厂址选择,必须符合工业区环境保护规划布局。针对进驻项目排放的工艺尾气情况,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合理布局和调整厂区平面布置,以减少其对环境及周边较为敏感的地区的影响 。
(5)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入区项目的引入条件,对排放有毒有害气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项目,必须从严控制。
进区项目必须确保厂界噪声达标。对各种工业噪声源分别采用隔声、吸声和消声等措施,必要时应增加设置隔声罩、隔声屏障等措施,降低噪声源强,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边界外围规划绿化隔离带,可以有效降低工业区工业生产噪声对区外环境 敏感点的影响。
(2)建设施工噪声控制
建设中采取低噪声的施工工艺,用低噪声施工设备代替传统的高噪声设备;对一些固定的高噪声设备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应放置在远离居民住宅处,并采取噪声屏蔽措施;加强对施工工地的管理和施工人员的环境意识教育。建设项目严格控制夜间施工时间,对于那些必须连续施工工程在夜间施工时,应经地方环保部门批准,并事先向居民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工业区内产生的生活垃圾,可由工业区内环卫部门负责处理和处置,对垃圾要做到分类处理,尽量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可回收利用的 ( 如金属、纸等 )回收利用;不能回收的通过工业区内垃圾中转站,定期送往封丘县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处置。
(2)建筑垃圾
施工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装修垃圾与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不能随便倾倒,尽可能综合利用、不能利用的送往封丘县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同时应尽可能减少土方外运,在工业区内平衡挖、填方的土方量。防止废土、废物散失,并建立临时堆放场地。
(3)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工业区内各工业企业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临时贮存场地应按 GB18599-2001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储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中相关要求进行建设。临时贮存场地应设天棚,不允许露天堆放,以防雨水冲刷,雨水通过场地四周导流渠流向雨水排放管;临时堆放场地为水泥铺设地面,以防渗漏;在堆放废水处理污泥的场地,四周应建有围堰,防止污泥流失。所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应分类堆存,尽量综合利用。
(4)危险废物
工业区规划生物医药行业在生产过程可能会产生一定量的危险废物。危险废物除在企业内部经过物理或者化学方法提取进行回收利用外,对暂时无法利用、处置的危险废物,可送到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置单位进行妥善处置,工业区内不另设处置中心,但入区企业必须按规范建设危险固废临时堆放场所。作为封丘县整体考虑的一个问题,对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必须纳入到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
序号 | 企业名称 | 行业 | 产品及规模 | 特征污染因子 |
1 |
新乡市黄河化工 有限公司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合成氨7.4万吨、尿素12万吨/年、甲醇1.6万吨 | NH3、挥发酚类、硫化物 |
2 |
河南新宏化工 有限公司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年产1000吨间苯二酚 | 挥发酚类 |
3 |
封丘县宏达化工 有限公司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年产500吨醇酸树脂、80吨油漆 | 二甲苯 |
4 |
新乡市晨曦化工 有限公司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年产1000吨糠醛、3000吨 木糖 |
醛类、醋酸 |
5 |
新乡市联升皮革 有限公司 |
皮革制造业 | 年加工300万张成品革项目 | 总铬 |
表3-4 集聚区现有工业企业固体废物产生、利用、处置情况
企业名称 | 固废种类 | 产生量t/a | 处置方式 | 利用量t/a |
新乡市黄河化工有限公司 | 灰渣、污泥、废触媒(危废) | 69000 | 出售/填埋/回收 | 45300 |
新乡市金利达化纤厂 | 污泥 | 45 | 填埋 | / |
新乡市寒山啤酒有限公司 | 锅炉灰渣、污泥 | 1050 | 出售/填埋 | 150 |
新乡市华源泵业有限公司 | / | 0 | / | / |
河南新宏化工有限公司 | 精馏残渣(危废) | 140 | 出售 | 140 |
新乡市博凯生物有限公司 | 植物残渣 | 2175 | 出售 | 2175 |
封丘县宏达化工有限公司 | 燃煤灰渣 | 20 | 出售 | 20 |
新乡市晨曦化工有限公司 | 锅炉灰渣、污泥 | 13040 |
灰渣出售、 污泥填埋 |
3500 |
龙华胜鞋业(封丘)有限公司 | 边角料 | 1 | 出售 | 1 |
广州森仕服装有限公司 | 边角料 | 2 | 出售 | 2 |
新乡市亚丰电子有限公司 | 废品 | 5kg | 出售 | 5kg |
合 计 | 85473 | / | 51288 |
(3)集聚区现状基础设施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自建设以来,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区内目前已实现了道路、供水、排水、电力、通信和土地平整等“五通一平”。
道路交通:完成了东西方向的世纪大道、工业一路、工业二路和工业三路,南北方向的工业路、发展路和封黄路等道路建设,通行总里程15.5km,形成了三纵四横的网络。
供水:工业区现状工业和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于封丘县城市供水系统,由封丘县第二水厂供水,供水能力为2.5万m3/d。
供热:现状无集中供热。
供电:封丘县城现有两处变电站,110KV封丘变电站和35KV城西变电站,主变容量分别为2×40MVA和11.3MVA。2008年封丘县城计划供电负荷5.6亿千瓦时,实际用电负荷5.4亿千瓦时。封丘现状供电已经达到瓶颈,不足以支持城市和工业工业区的持续发展,需新建电力设施提高供电能力。
燃气:目前产业集聚区内已铺设燃气管网,但由于开口费昂贵,民用及工业用能源仍以电力为主,民用辅以罐装液化石油气。
三.2 产业集聚区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现场调查,评价认为集聚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集聚区现状用地布局较为混乱,部分企业所在位置与规划产业定位、功能分区不一致,部分企业距离居民点较近,对居民影响较大。其中黄河化工厂紧邻居民区,根据集聚区规划,黄河化工厂所在地块“近期作为支柱性产业培植发展,远期置换为生物研发产业基地”,评价认为该企业距离周围居民区较近,近期作为支柱性产业培植发展存在较大的风险因素,因此建议对黄河化工厂尽快实施搬迁。
2、虽然集聚区发展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以传统项目、小项目为主,区内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结构不甚合理。
3、公用设施水平相对较低,集中供热、供气系统尚属空白,现状给水均为自备水井,排水系统简陋。规划产业集聚区废水难以排至现有污水处理厂,不能适应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要求。
4、集聚区虽确定了以食品加工、服装加工、生物制药的产业发展定位,但规划中的生物制药加工区目前仍以化工企业为主,不利于产业的后续发展。
第四章 规划方案分析
四.1 产业集聚区规划概述
四.1.1 规划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选择切合实际的产业集聚区发展定位,为争取并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做好必要的空间和物质准备。在尊重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引导并规范工业项目的流入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争取“产业集聚区”与“县城城区”的协调发展,立足现实,发挥优势,“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利用规划的导向作用,构建与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空间布局结构,提升城市土地价值和空间品质。
注重具有可操作性的空间发展时序安排,制定用地的分期使用计划。
四.1.2 产业集聚区定位
立足封丘实际,规划提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为:依托本地资源,建设与机械化农业协调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金银花制品加工优势突出,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现代生态食品药品加工业基地。
四.1.3 规划选址及范围
位置与范围:本次规划的产业集聚区位于县城西北部,前进路以南,世纪大道以北,西外环以东,封黄路以西。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5.70km2。整个集聚区分为三个部分,即建成区、发展区、控制区,其中建成区面积2.1 km2,主要是现状已有的企业如新乡黄河化工厂、寒山啤酒厂等;发展区规模为2.0km2,区内主要是段庄、火王庄等现状村庄及其耕地、林地;控制区为远期发展用地,规模为1.6 km2,区内主要是申庄、杜庄等现状村庄及其耕地、林地。规划位置及范围见图4-1。四.1.4 主要发展指标
·人口总量到2020年,规划区内就业人口约为6.60万人,居住人口0.68万人。
·经济总量
到2020年,预计产业总产值达到225亿元。
·用地总量
到2020年,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规模为5.7km2。
·产业结构
到2020年,形成食品药品加工优势突出的,以发展新型生物制药的研发、推广和交易中心为主导的高附加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区。
·集约发展
到2020年,单位土地的工业增加值约为22.8亿元/km2,规划产业集聚区的标准厂房能够达到片区厂房建筑总量的60%。
四.1.5 产业选择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最终确定的主导产业为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生物医药制造业(以金银花中草药加工提取为主)。四.1.6 总体用地规划
建设用地汇总见表4-1。表4-1 建设用地汇总表
序号 | 用地代码 | 用地性质 | 面积(公顷) | 比 例 | ||
1 | R | 居住用地 | 37.99 | 6.67% | ||
其中 | R2 | 二类居住用地 | 11.04 | 1.94% | ||
R2+C2 | 二类居住+商业用地 | 8.59 | 1.51% | |||
R3 | 三类居住用地 | 18.36 | 3.22% | |||
2 | C | 公共设施用地 | 11.06 | 1.94% | ||
其 中 |
C1 | 行政办公用地 | 2.81 | 0.49% | ||
C2 | 商业金融业用地 | 6.83 | 1.20% | |||
C4 | 体育用地 | 1.42 | 0.25% | |||
3 | M | 工业用地 | 362.82 | 63.65% | ||
其中 | M1 | 一类工业用地 | 83.19 | 14.59% | ||
M1+C2 | 一类工业+商业用地 | 29.82 | 5.23% | |||
M1+C65 | 一类工业+科研设计用地 | 6.19 | 1.09% | |||
M2 | 二类工业用地 | 225.82 | 39.62% | |||
M3 | 三类工业用地 | 17.8 | 3.12% | |||
4 | W | 仓储用地 | 24.81 | 4.35% | ||
其中 | W1 | 普通仓储用地 | 24.81 | 4.35% | ||
5 | S | 道路广场用地 | 81.98 | 14.38% | ||
其中 | S1 | 道路用地 | 79.02 | 13.86% | ||
S3 | 社会停车场库用地 | 2.96 | 0.52% | |||
6 | U |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 6 | 1.05% | ||
其中 | U1 | 供应设施用地 | 4.32 | 0.76% | ||
U3 | 邮政设施用地 | 0.4 | 0.07% | |||
U4 | 环境卫生设施用地 | 0.68 | 0.12% | |||
U9 | 消防设施用地 | 0.6 | 0.11% | |||
7 | G | 绿地 | 43.02 | 7.55% | ||
其中 | G11 | 公园 | 7.16 | 1.26% | ||
G22 | 防护绿地 | 35.86 | 6.29% | |||
8 | E | 水域和其他用地 | 2.33 | 0.41% | ||
其中 | E1 | 水域 | 2.33 | 0.41% | ||
合 计 | 570 | 100.00% |
四.1.7 总体布局结构和功能分区
总体布局结构:(一)协同发展的两个功能片区:
根据产业集聚区与县城城区的协同发展的要求,规划区域由产业用地与综合服务两大功能片区构成。
产业功能区:该片区按照产业链的生成要求集中布置工业企业,是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生产区域。
综合服务区:该片区位于规划区中东部临近城区中心地段一侧,包括商务办公区、商业服务区、二类居住区、工业区职工宿舍区和仓储物流区。
(三)促进片区发展的三个公共服务中心:
为了促成“产城融合”的发展目标,在产业集聚区内规划了三个公共中心,作为重点培育的城市型活跃极核,为产业区集聚人气,并提供较为完善的城市型服务,打造适合创业和居住的现代化新型产业集聚区。
l 工业区综合服务中心:包括工业区商务办公、信息交流、培训教育、商业服务、体育运动设施、公园等公共设施。
l 工业区公共服务中心:包括商业服务、社区文化及体育运动设施、社康中心等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l 工业品交易中心:为产业集聚提供规模化和专业化的销售展示市场,实施“以市兴业”策略。
(一)居住用地布局:
居住用地的布局充分考虑了生产与生活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要求,居住用地结合产业用地布置,规划范围内的居住用地按使用对象分为两类:普通商品住宅用地(R2)和单身职工宿舍用地(R3)。
二类居住用地位于规划区东部,紧临封黄路,靠近县城核心区,具有较好的居住氛围,用地面积17.43公顷。
三类居住用地位于规划区北部,靠近标准产房区和工业区商务中心安排工业区单身职工宿舍,用地面积18.36公顷。
居住区的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应高标准要求,配套设施齐全,物业管理完善。居住区建设应增强土地的使用强度,减少土地浪费现象。对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将进行搬迁和改造,统一规划,分期建设。
(二)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安排结合集聚区就业人口的活动流线和服务需求确定,需要单独占地的城市级或片区重要设施布局在临近县城中心地段或片区中心位置,社区级设施主要布局在封黄路、兴华路和开发路沿线的混合功能用地。
单独占地的公共设施总用地面积10.67公顷。
(三)绿地
规划充分利用工业用地与居住生活用地之间的防护绿地,并结合现状绿地组织覆盖整个集聚区的绿化网络。在集聚区北部临工业路西侧结合商务办公用地规划体育公园,在规划区域内的主要道路节点结合大型公共建筑布置多个街头绿化广场,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可达性与服务性较好的片区绿化系统。总用地面积38.74公顷.
(四)仓储用地
现代工业产业集聚区,物流在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仓储物流区将产业集聚区企业提供产业物流、中转物流等多功能物流服务;也可作为产品流通、物料交换等生产贸易服务平台。该类用地主要集中布置在规划区北部的对外交通出入口位置,便于集散。总用地面积24.81公顷。
产业空间布局:
集聚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应遵循可持续发展与集约有序的原则,按照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产业链的生成要求安排各产业功能区。具体空间分布如下:
l 食品加工区:培植性主导产业,有一定污染,产业附加值较低,起点较低,可作为起步型产业。设置在规划区西部,位于泰康路、建兴路、世纪大道、兴华路之间,总用地面积113.05公顷。
l 生物制药加工区:培植性主导产业,主要以中草药加工提取为主,污染较轻,产业附加值较高,为远期发展重点产业。设置在规划区东南部,位于工业路、封黄路、北干道、工业三路之间,总用地面积65.62公顷。
l 服装加工区:培植性主导产业,污染较小,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依靠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设置在规划区中东部,工业二路、工业三路、封黄路与建兴路之间,总用地面积59.34公顷。
l 综合加工区:强调功能的可适性和可置换性,可满足产业集聚区动态发展的分阶段需求。建议引进有经验的工业区物业管理公司,统一建设多层厂房和基础设施,采取政府为主导、民间参与的管理方式。设置在规划区中部,位于工业路、建兴路、北干道、世纪大道之间,总用地面积72.01公顷。
l 产业链延伸产业备用地:规划为主导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已有产业的腾挪预留空间,位于泰康路、西外环、世纪大道、兴华路之间,用地规模为67.84公顷。
l 物流集散中心:在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发展成集物流、仓储、集散、展销于一体的功能区。
l 现代商业服务区:在现有的综合服务区基础上,在产业集聚区毗邻生活居住区形成现代服务业体系的服务功能区。
图4-2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产业空间布局
四.1.8 道路交通规划
工业区道路按三级划分,即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规划主干道三纵二横,红线宽度均为45-100m,其中封黄路和世纪大道是集聚区主要对外交通道路,兼作工业区主干路;次干道三横一纵,红线宽度均为35m。
规划主干道、次干道间距为250-500m,规划只在各级中心和居住区布置支路,红线宽度20-25m,包括主次干道间距为100-250m。规划道路总长33.9km,路网密度5.75km/km2。
表4-2 道路规划一览表
路名 | 红线宽度 | 布置形式 | 备注 |
世纪大道 | 100 | 20-9-6.5-3-23-3-6.5-9-20 | 城市主干道 |
工业路 | 60 | 9-6.5-3-23-3-6.5-9 | 城市主干道 |
封黄路 | 50 | 4.5-7-2-23-2-7-4.5 | 城市主干道 |
西外环 | 45 | 4.5-4.5-2-23-2-4.5-4.5 | 城市主干道 |
工业三路 | 45 | 4.5-4.5-2-23-2-4.5-4.5 | 城市主干道 |
前进路 | 35 | 3.5-4.5-2-15-2-4.5-3.5 | 城市次干道 |
兴华路 | 35 | 3.5-4.5-2-15-2-4.5-3.5 | 城市次干道 |
开发路 | 35 | 3.5-4.5-2-15-2-4.5-3.5 | 城市次干道 |
工业二路 | 35 | 3.5-4.5-2-15-2-4.5-3.5 | 城市次干道 |
建兴路 | 25 | 5.5-14-5.5 | 区级道路 |
发展路 | 25 | 5.5-14-5.5 | 区级道路 |
泰康路 | 20 | 3.0-14-3.0 | 区级道路 |
封柳路 | 20 | 3.0-14-3.0 | 区级道路 |
工业一路 | 20 | 3.0-14-3.0 | 区级道路 |
(2)停车场、加油站、桥梁
公共停车场:规划在前进路与开发路的西南角设置公共停车场1处,占地3.0公顷。
加油站:规划在工业区出入口和交通集中的地方,设置加油站两处,每处占地0.3公顷。
桥梁规划:规划跨河桥梁2座,主要为跨越文岩十支排桥梁。
四.1.9 市政工程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水源规划
规划近期以地下水为水厂供水水源;远期以黄河水作为主水源,地下水作为补充水源。
·用水量预测
采用人口综合指标法、建设用地指标法、分类加和三种方法进行需水量预测。三种预测方法的计算结果,确定2020年工业区需水量6.0万m3/d。
·水厂规划
集聚区用水规划依托封丘县第二水厂作为供水来源。近期水厂设计建设规模为5万m3/d,远期为10万m3/d。
(2)排水工程规划
本次规划采取雨、污水分流制,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合理布局、雨水就近排放、污水集中处理的原则规划。完善污水管网,管道尽量沿规划城市道路平行敷设,污水管道在城区道路下的埋设位置应符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的规定。城市污水收集率远期达到100%以上。
工业区污水排放量按总用水量的80%计算,远期4.8万m3/d。规划在西外环与兴华路交叉口西北角新建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规模远期为5.0万m3/d,占地4.0公顷。污水处理达标后排入文岩十支渠。
(3)供电工程规划
·负荷预测
采用负荷密度法进行负荷预测,又根据用电水平法进行校对。负荷密度取:
居住用地:0.8万千瓦/平方公里
公共设施用地:0.8万千瓦/平方公里
工业用地:1.05万千瓦/平方公里
仓储用地:0.3万千瓦/平方公里
道路广场用地:0.05万千瓦/平方公里
经推算得出工业区的用电量4.40万千瓦
·电源
规划工业区电源由110KV封丘变电站和35KV城西变电站供电。
·热电厂规划
《封丘县总体规划》中在县城区西部城北工业区内建秸秆火力发电厂一座。本次规划将秸秆火力发电厂设置在西外环与北外环交叉口的东北角,占地15公顷,装机容量达到2×12MW。
(4)供热工程规划
按照封丘县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供热规划,封丘县拟建一座秸秆热电厂,位于北环路与西环路交叉口,供热能力为780t/h,占地面积15公顷。本区热源由该热电厂供热,高温水、高压蒸汽通过直埋管道输至本区的换热站,通过二次换热送至各采暖、热用户。以保证系统在较高的热效率下进行工作,节约能源。
封丘县采暖热指标为:民用热指标58W/m2,公建热指标70W/m2。居住采暖面积约为57.26万m2,公建采暖面积为32.01万m2。居住热负荷33.21MW,公建热负荷为22.41MW,工业热负荷暂定为居住与公建的两倍,即111.24MW。
区内供热本着热网建设和城市道路建设同步并略超前于热源建设的原则,实行成片开发,集中供热。
本集聚区热负荷总量为303.51MW,供热管网均为直埋敷设。
(5)燃气规划
·气源的选择
规划将工业区纳封丘县燃气管网中,燃气气源为管道天然气。
·用气高峰系数
城市居民和公共福利的用户规律是不均匀的,每月、日、时都在变化。用气不均匀性可分为三种:月不均匀性,日不均匀性和时不均匀性。
月高峰系数为计算月的平均日用气量和年平均日用用气量之比。取月高峰系数K=1.2。
日高峰系数为计算月的最高日用气量与该月平均日用气量之比。取日高峰系数K=1.15。
时高峰系数为计算月的最高日的最高小时用气量与该日平均小时用气量之比。在确定此系数时,应适当考虑民用供气总数,一般情况下供气户数愈多,小时高峰系数相应降低,反之亦然。取时高峰系数K=3.2。
·供气分配比
参照其他城市供气经验和指标,确定居民和公共建筑用户的供气比例为1:0.3,居民与工业供气的比例为1:2,未可预见量占总用气量的5%。
·用气量计算
本区居住人口为4.1万人,约12500户,每户日用气量按0.5m3,设计气按80%计,则日用气量约为7812 m3。公共用气量按居住用气量30%计算,即2343 m3。参照其他城市工业用气量及本区的具体情况分析,工业日用气量按居住用气量的2倍计约20310 m3。工业区燃气用气总量为30465 m3。
本区进气为中压直供,在每个终端用气点前均设燃气调压箱,保证各用户低压供气。
(6)环卫设施规划
环卫设施规划应当有效地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达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标。具体措施包括:对废物的产生、收运、储存、再利用、加工处理、直至最终处置实行全过程管理;发展清洁生产,限制一次性产品使用,发展城市燃气化;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废品回收,加强废物综合利用,开发二次资源。
依据国家建设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标准》(编号GJJ27—89)中的各项设施的要求,到2012年逐步实现垃圾收集容器化,清扫清运机械化,废弃物处理无害化,市容环卫管理科学化的目标,按照突出重点、以建带改、量力而行、讲究实效的原则,根据城市今后发展规模、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逐步实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建设,以形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环境卫生体系。
·垃圾中转站
垃圾中转站的选址应尽可能靠近服务区域中心或垃圾产量较多的地方,周围交通比较便利,与周围建筑物间隔不小于5m。按国家有关标准,工业区规划垃圾中转站2座。
·公共厕所
按照常住人口每2500—3000人设置一座,在主要繁华街道每300—500m设置一座,一般街道每750—1000m设置一座。共规划公厕25座,每座公厕占地面积30—50m2。
·废物箱
废物箱应设置在城市街道两侧和路口,居住区或人流密集地区,应造型新颖、美观、颜色鲜艳醒目,卫生、耐用、防雨、防燃,且有利于垃圾的分类收集和机械化清除。
设置标准:商业大街间隔50m,一般道路间隔100m。
·环卫车辆及环卫人员
依据《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标准》,结合封丘县城市发展实际情况进行配置。
环卫车辆按工业区人口的万分之二配备环卫车辆,需8部环卫车。环卫职工占工业区人口的千分之三,环卫职工人数为120人。
四.1.10 环境保护规划
以改善工业区环境质量为中心,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合理进行工业布局,强化管理手段,到2020年,使大气环境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烟尘控制区面积达到工业区的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0%以上,地面水按照不同区域的使用功能分别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本次规划对产业集聚区的“三废”处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l 工业废水处理
加强水体保护,防治水体污染,综合治理河流水系;严格污水治理管理工作,工业企业的生产废水不经处理不得排入自然水体或管道。
鼓励工业企业使用经过集中处理后的中水,节约水资源。整个处理流程包括四个系统:废水分类收集系统、废水分类预处理系统、中水深度处理循环回用系统、分离浓缩污水的再次处理达标排放系统。
l 工业废气处理
由于整个产业集聚区面积较大,各企业生产工艺不同,对基地废气实行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可行性不大,建设单位应在各企业内安装废气收集处理装置,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重点是控制工业区新建锅炉、窑炉,安装配套消烟除尘设备,减少大气污染,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并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
l 工业废物处理
规划建设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处理设施,力争使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生活垃圾依托封丘县现有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强对工业废物的管理,对具有危险性的废物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堆放、储存,不得随意扔弃,交由有资质的资源单位回收、处置,防止发生意外风险事故。
l 环境噪声控制
加强对环境噪声的管理,环境噪声控制达标覆盖率达到70%。
l 环境监测
建立环境监测系统,规划设置4个环境监测点
四.2 相关规划
四.2.1 封丘县总体规划
在《封丘县总体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2010年的建设目标为:基本建成城北产业集聚区、县东起重产业集聚区两大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各具特色、极具增长潜力的全县产业示范区。其中的城北产业集聚区包含了本次规划的产业集聚区的范围。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加工、酿酒等特色产业。
发展目标:全县国民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58.4亿元,年均增长6.5%;2020年达到122亿元,年均增长7.5%。
根据《封丘县总体发展规划》文本,封丘县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如下:
1、实现区域经济振兴战略(规划文本第九条)
依托封丘县现有的基础条件和发展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加强民营经济的发展,积极培育和强化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以“机械、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商贸为主体”的主导产业,以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为重点,强化区域经济特色和发展优势,推进县域经济的全面振兴。
2、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规划文本第十条)
按照我国城市化及《新乡市城市化发展纲要》的要求,强力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把推进城市化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和主要的发展机遇。努力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镇体系网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集聚力、辐射力和在大的经济区的综合竞争能力,为经济建设搭建发展平台。
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规划文本第十一条)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强化县域整体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发展关系,合理安排发展时序,努力把封丘建设成为既体现文明又具有良好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新型城市。
4、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规划文本第十二条)
突出重点,突出优势,把发展重点放在与区域经济布局相一致的重点区域,重点地段和重要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打破平衡状态,争取在一些点上率先发展起来,寻求最好的发展机会,以一点带面的发展途径来带动整体发展。在经济发展上,突出重点区域的发展,形成具有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的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经济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城镇建设上优先发展县城,重点培育中心镇,合理建设建制镇,整合带动一般镇,促进有序发展。
5、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规划文本第十三条)
——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力争保持在8%以上,到2010年全县达到58.4亿元,人均达到7500元,到2020年全县达到122亿元,人均达到14600元,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实现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
——社会进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县域总人口到2010年控制在78万人以内,2020年控制在83万人以内,城市化水平保持2个百分点的持续增长速度。
——人民生活: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差别逐步缩小,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社会养老、失业及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人口素质:人口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人均平均预期寿命保持在75岁以上,每千人医生数达到4人以上,形成完善的居民健康和医疗卫生体系。
6、城市建设目标(规划文本第十四条)
(1)建设具有现代化特征的中等城市,通过推进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人口的聚集,不断完善城市的扩张,使之形成新乡、开封两城市群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和能够带动全县发展的中心城市。远期人口达到25万人以上。
(2)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既要充分体现大片公共绿地和河渠水面协调映衬的自然景观特色,又要体现历史文化的人文景观特色。
(3)建设与之相应的道路交通、城市绿地、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总体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结合城市布局的不断调整,逐步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4)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促进城区工业的发展,按照现代工业集约化、规模化的要求,高标准建设工业区,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布局合理的新型工业区。
2009年,根据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封丘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进行了局部调整。主要对三个片区进行了调整,一是将城东南污水处理厂旁边的公园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二是将世纪大道南幸福路东侧的商业用地调整为居住,将原有商业用地分散到城市商业中心;三是将城北产业集聚区工业与居住用地进行布局与数量上的调整。对于城北产业集聚区(即规划范围内)的用地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调整,即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布局的对调,工业用地对居住用地的置换,以及仓储物流用地位置的调整。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布局的调整以及量的变动。《封丘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局部调整》(2009)将世纪大道、兴华路、工业路、封黄路四条路之间的大部分居住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仅保留了封黄路与世纪大道西北的地块为居住用地。同时,还将兴华路北工业路西的居住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
原总规远期规划的位于世纪大道与西外环交叉口东南的仓储物流用地调整进总体规划范围,并重新安置于兴华路工业路交叉口西北地块。
·供水工程规划:
水源选择地下水,规划修建一座日供水能力为10万立方米的封丘县第二水厂,占地2.0公顷。近期水厂设计建设规模为5万m3/d,远期为10万m3/d。以黄河水作为水源。加强给水管网建设;到2010年,中心城市供水普及率100%。
·供气规划
完善天然气门站及管网建设;2010年,核心城区燃气普及率80%以上。
·供热规划
集中供热起步阶段利用化肥厂余热和石油液化气局部供 热,随着城市的发展并结合封丘实际,因地制宜利用秸秆为原料建造热电厂。热电厂选在火王庄附近,供热能力为780t/h。
热网工程封丘县城热网工程分为两期,一期工程供热范围为世纪大道以北地区, 二期工程供热范围为世纪大道以南地区。近期间可解决世纪大道以北区域用热。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 70%。
·污水处理工程
完善城市污水管网,逐渐实现雨污分流;规划在城区东南部,振兴路南侧、天然渠西侧设置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量按给水量的80%计,即近期污水量为4.8万立方米/日,远期为11.27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规模近期为3.5万立方米/日,远期为12万立方米/日,污水经污水厂处理达标后排入天然渠。2010年县城污水处理率80%。
封丘县城总体规划图见附图。
四.2.2 封丘县土地利用规划
根据《新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达封丘县的各项规划指标,结合封丘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主要目标,确定封丘县规划期间要努力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主要有:一、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分解耕地保护指标,强化耕地保护,从紧控制耕地占用,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新乡市规划下达的控制指标。到2010年和2020年,封丘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3440公顷。强化基本农田管理,积极推进高产农田建设,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规划期间,封丘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6507公顷。
二、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保障科学发展用地
在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地需求的前提下,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合理控制建设用地增长规模。
到2010年,全县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9016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15605公顷,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3788公顷以内,农村居民点整治规模不低于130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3411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不超过166平方米。
到2020年,全县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9546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15585公顷,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4468公顷以内,农村居民点整治规模不低于830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3961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不超过155平方米。
合理安排全县非农业建设用地,重点保障中心城区、省级产业集聚区、重点建制镇及重点产业项目的用地,保障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合理保障一般乡(镇)用地。
三、落实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目标,确保占补平衡
优先复垦废弃土地,适度开发未利用地,加大农村居民点整治力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行耕地占补平衡。
到2010年,全县建设占用农用地不超过443公顷,其中占用耕地不突破351公顷,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不低于368公顷。
到2020年,全县建设占用农用地不超过1236公顷,其中占用耕地不突破948公顷,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不低于995公顷。
土地利用规划“第三节 优化农用地布局”中提出:
“将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含控制区)、封丘起重产业集聚区(含控制区)所涉及的357.32公顷基本农田调出。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是首批省定产业集聚区,为封丘县的特色产业集聚区。本轮规划将其纳入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内考虑。重点发展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为主导的产业。总建设规模为564.7公顷,其中起步区207.7公顷,发展区200.0公顷,控制区157.0公顷。规划期间,共安排城镇工矿用地指标276.5顷,其中发展区200.0公顷,控制区76.5公顷,该指标纳入中心城区城镇工矿用地总规模。同时,将其余80.5公顷的控制区用地内的基本农田调出,为产业集聚区发展预留空间。”
四.2.3 封丘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以支柱产业和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注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把工业增长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发挥特色工业集聚效应,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名优产品,努力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封丘作为一个粮食主产区和农业大县,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和壮大将成为封丘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
培育和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工业强县进程,重点搞好几个重点产业及相应的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主要包括秸秆发电厂建设,服装加工,配合金银花生产基地建设完善深加工项目,起重企业的改扩建项目等。
四.3 集聚区规划与相关规划协调性分析
集聚区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协调性分析见表4-4~7。与上位规划的相符性:本评价简介了与集聚区规划相关的上位规划,包括封丘县域总体规划、封丘县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等,与集聚区总体规划方案对比分析可知,集聚区总体规划在战略定位、功能定位、主导产业选择、区域位置等方面,与相关上位规划有着较好的相符性。
与各专项规划的相容性:集聚区规划方案中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规划内容与封丘县“十一五”规划相关内容也基本一致。
表4-4 城市总体规划相符性分析
规划 | 内 容 | 本规划 | 相符性 |
封丘县城市 总体规划 |
·城市职能:综合对城市现状与未来主要职能的分析,确定封丘县的城市性质为: 封丘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业商贸型中心城市。 ·工业用地布局规划:城西民营经济发展园,位于封曹路西侧,世纪大道以南,为一、二 类 工业用地,是以轻工为主导的工业区; ·《封丘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局部调整》(2009)将世纪大道、兴华路、工业路、封黄路四条路之间的大部分居住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仅保留了封黄路与世纪大道西北的地块为居住用地。同时,还将兴华路北工业路西的居住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调整后面积为5.7km2。 ·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加工、酿酒等特色产业。 |
·本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产业集聚区位于县城西北部(城北农副加工园),前进路以南,世纪大道以北,西外环以东,封黄路以西。根据封丘县人民政府提供的产业集聚区规划选址范围的矢量图,本次规划用地红线经实际测量,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5.70km2。规划范围内用地包括工业和居住用地,符合政策要求,与城市新的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有着较好的衔接。 ·集聚区用地规划符合封丘县城总体规划 ·发展定位:依托本地资源,建设与机械化农业协调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金银花制品加工优势突出,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现代生态食品药品加工业基地。 |
基本一致 |
规划 | 相关内容 | 本规划 | 相符性 |
封丘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
以支柱产业和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注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把工业增长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发挥特色工业集聚效应,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名优产品,努力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封丘作为一个粮食主产区和农业大县,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和壮大将成为封丘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 培育和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工业强县进程,重点搞好几个重点产业及相应的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主要包括秸秆发电厂建设,服装加工,配合金银花生产基地建设完善深加工项目,起重企业的改扩建项目等。 |
本规划集聚区是封丘县规划的工业区;本规划主导产业选择已包括封丘县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县经济主导产业。 | 一致 |
表4-6 土地利用规划相符性分析
规划 | 相关内容 | 本规划 | 相符性 |
封丘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
·“将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含控制区)、封丘起重产业集聚区(含控制区)所涉及的357.32公顷基本农田调出。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位于中心城区封曹路以北,北环路以南、封黄路以西、西环路以东范围。本轮规划将其纳入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内考虑。总建设规模为564.70公顷,其中起步区207.70公顷,发展区200.00公顷,控制区157.00公顷。规划期间,共安排城镇工矿用地指标276.50顷,其中发展区200.00公顷,控制区76.50公顷,该指标纳入中心城区城镇工矿用地总规模。同时,将其余80.50公顷的控制区用地内的基本农田调出,为产业集聚区发展预留空间。 |
2020年规划范围建设用地规模为5.70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367.67公顷,居住用地37.99公顷,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10.67公顷,市政基础设施用地6公顷。 | 基本一致 |
表4-7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相符性分析
类别 | 封丘县总体规划相关内容 | 本规划 | 相符性 |
供水 |
水源选择地下水,规划修建一座日供水能力为10万立方米的封丘县第二水厂,占地2.0公顷。近期水厂设计建设规模为5万m3/d,远期为10万m3/d。以黄河水作为水源。 加强给水管网建设;到2010年,中心城市供水普及率100%。 |
·水源规划 集聚区用水规划依托封丘县第二水厂作为供水来源。近期水厂设计建设规模为5万m3/d,远期为10万m3/d。 |
基本 一致 |
供气 | 完善天然气门站及管网建设;2010年,核心城区燃气普及率80%以上。 | 远期气化率80%,工业区燃气用气总量为30465 m3。本区进气为中压直供,在每个终端用气点前均设燃气调压箱,保证各用户低压供气。 | |
供热 |
集中供热起步阶段利用化肥厂余热和石油液化气局部供 热,随着城市的发展并结合封丘实际,因地制宜利用秸秆为原料建造热电厂。热电厂选在火王庄附近,供热能力为780t/h。 热网工程封丘县城热网工程分为两期,一期工程供热范围为世纪大道以北地区, 二期工程供热范围为世纪大道以南地区。近期间可解决世纪大道以北区域用热。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 70%。 |
按照封丘县供热规划,本区热源为秸秆热电厂供热,供热能力为780t/h,占地面积15公顷。高温水、高压蒸汽通过直埋管道输至本区的换热站,通过二次换热送至各采暖、热用户。以保证系统在较高的热效率下进行工作,节约能源。区内供热本着热网建设和城市道路建设同步并略超前于热源建设的原则,实行成片开发,集中供热。本区热负荷总量为303.51MW。 | |
污水处理 | 完善城市污水管网,逐渐实现雨污分流;2010年县城污水处理率80%。 |
工业区污水排放量远期4.8万m3/d。 规划在西外环与兴华路交叉口西北角新建集聚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规模远期为5.0万m3/d。污水经污水厂处理达标后排入文岩渠。 |
四.4 与相关规划差异性分析
相关规划中有:封丘县总体规划、封丘县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本次评价通过对比分析后,认为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主导产业方面定位方面。封丘县总体规划对该区域主导产业的界定为:机械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及其它轻工行业等。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规划确定的主导产业为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生物医药制造业。
四.5 规划合理性分析
四.5.1 产业定位环境可行性分析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主导产业为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生物医药制造业(以金银花中草药加工提取为主)。封丘县产业集聚区依托本地资源,从产业定位来看,符合当地实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符合封丘县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产业选择是合理的。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生物医药制造业(以金银花中草药加工提取为主)等产业环境污染较小。根据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结论,区域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和大气环境容量能够承载集聚区这些产业的发展,但由于区域水环境容量不容乐观,因此评价建议集聚区产业定位中的纺织服装业应限制水污染较重的印染业及制革业发展。
四.5.2 功能分区的合理性
四.5.2.1 功能分区
根据产业集聚区与县城城区的协同发展的要求,规划区域由产业用地与综合服务两大功能片区构成。·产业功能区:该片区按照产业链的生成要求集中布置工业企业,是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生产区域。
·综合服务区:该片区位于规划区中东部临近城区中心地段一侧,包括商务办公区、商业服务区、二类居住区、工业区职工宿舍区和仓储物流区。
各类用地情况如下:
(1)产业用地
规划范围内安排产业用地总面积367.67公顷。包括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三类工业用地、研发测试,职工教育培训等促进主导产业生成并发展的用地。功能分区模式遵循现代生态型产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
整个集聚区的产业用地按照产业类型可分为:专业型产业用地和综合型产业用地。
综合型产业用地:强调功能的高度适应性和可置换性,建议引进有经验的工业区物业管理公司,统一建设多层厂房和基础设施,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参与的管理运作方式。主要安排在产业集聚区中部。
专业型产业用地:在综合型产业用地周边根据产业链的共生关系、生产流线、交通流线的不同要求布局。
(2)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的布局充分考虑了生产与生活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要求,居住用地结合产业用地布置,规划范围内的居住用地按使用对象分为两类:普通商品住宅用地(R2)和单身职工宿舍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位于规划区东部,紧临封黄路,靠近县城核心区,具有较好的居住氛围,用地面积19.63公顷。
三类居住用地位于规划区北部,靠近标准产房区和工业区商务中心安排工业区单身职工宿舍,用地面积18.36公顷。
(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安排结合集聚区就业人口的活动流线和服务需求确定,需要单独占地的城市级或片区重要设施布局在临近县城中心地段或片区中心位置,社区级设施主要布局在封黄路、兴华路和开发路沿线的混合功能用地。
(4)绿地
规划充分利用工业用地与居住生活用地之间的防护绿地,并结合现状绿地组织覆盖整个集聚区的绿化网络。在集聚区北部临工业路西侧结合商务办公用地规划体育公园,在规划区域内的主要道路节点结合大型公共建筑布置多个街头绿化广场,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可达性与服务性较好的片区绿化系统。总用地面积38.74公顷.
(5)仓储用地
现代工业园区,物流在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仓储物流区将园区企业提供产业物流、中转物流等多功能物流服务;也可作为产品流通、物料交换等生产贸易服务平台。该类用地主要集中布置在规划区北部的对外交通出入口位置,便于集散。总用地面积24.81公顷。
四.5.2.2 功能分区环境可行性分析
(1)从当地气象条件看,全年主导风向为NE风,居住区和仓储物流区位于主导风向上风向,布局基本合理。(2)工业区和封丘县城居住区、主要交通干道之间设有生态、防护绿化带,用以保护这些敏感区域的环境质量。
(3)工业区用地分一类、二类、三类工业用地,一类工业用地处于集聚区的北部,位于封丘县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三类用地位于集聚区的东南部的,即集聚区下风向,空间布局较为合理。
根据规划,规划的三类用地为生物制药生产(金银花提取加工)基地,污染程度将较现状大大减轻,届时对周围环境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4)鉴于综合加工区内现有部分化工企业,将食品加工区布置在该区的侧风向,最大限度减少了综合加工区企业对食品加工区的影响。同时评价建议对综合加工区入住的企业要严格准入制度,禁止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入住,对已经入住的化工等企业要限制其发展规模,鼓励其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综上所述,评价认为从环保角度看,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方案较为合理。
四.5.3 选址合理性分析
当地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次主导风向为西南风,而集聚区位于封丘县中心城区的西北部,位于中心城区主、次导风向的侧风向,从气象条件上看,集聚区选址对封丘县中心城区影响不大。经调查核实,集聚区内及周围未发现珍稀及濒危动植物物种,无风景名胜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环境敏感点。经核实距离最近的新乡市饮用水源保护地位于原阳县境内,距工业区最近距离约40km。距离黄河故道湿地鸟类保护区最近距离为13km。规划的实施不存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等环境特殊敏感区域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从环保角度看,集聚区选址是可行的。
四.5.4 供水规划合理性分析
封丘县水资源由地表水和地下水构成。地表水资源:封丘县可利用地表水资源为引黄水,可利用量0.3亿m3。地下水:封丘县地下水可利用量2.1108亿m3。总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4108亿m3。
经预测到2020年,封丘县区域总水资源需求量为0.8亿m3/a,水资源尚有1.6108m3/a的余量,见下表。
表4-8 封丘县区域水资源供需量一览表
项 目 | 数据(亿m3/a) | 备注 |
水资源量 | 2.4108 | 含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资源量 |
2020年区域水资源需求量 | 0.8 | |
水资源供需平衡 | +1.6108 | |
集聚区规划需水量 | 0.219 |
经预测,到2020年集聚区需水量为6万m3/d,将依托封丘县第二供水厂供水,根据封丘县总体规划,封丘县拟在世纪大道与封曹路交叉口西北角新建二水厂,水源为黄河水,近期水厂设计建设规模为5万m3/d,远期为10万m3/d,供水能力能够满足集聚区建成后工业生活用水需求。
四.5.5 排水规划合理性分析
本次规划采取雨、污水分流制,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合理布局、雨水就近排放、污水集中处理的原则规划。完善污水管网,管道尽量沿规划城市道路平行敷设,污水管道在城区道路下的埋设位置应符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的规定。城市污水收集率远期达到100%。工业区污水排放量按总用水量的80%计算,远期2020年达到4.8万m3/d。由于封丘县总体规划中未对集聚区的污水处理作出相应规划,本次集聚区规划提出新建集聚区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规模远期2020年达到5.0万m3/d,从污水处理厂的规模来看,排水规划是可行的。
四.5.6 环保设施规划合理性分析
四.5.6.1 污水处理厂选址可行性分析
本次集聚区规划提出新建污水处理厂,选址位于西外环与兴华路交叉口,从气象条件来看,厂址位于集聚区主、次导风向的侧风向,从环保角度看,选址是可行的。四.5.6.2 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可行性分析
工业区污水排放量按总用水量的80%计算,远期2020年达到4.8万m3/d。由于封丘县总体规划中未对集聚区的污水处理作出相应规划,本次集聚区规划提出新建集聚区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规模远期2020年达到5.0万m3/d,能够满足集聚区污水处理的要求。四.5.7 供热规划合理性分析
根据封丘县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供热规划,封丘县拟建一座秸秆热电厂,位于北环路与西环路交叉口,供热能力为780t/h。本区热源由该热电厂供热,高温水、高压蒸汽通过直埋管道输至本区的换热站,通过二次换热送至各采暖、热用户,以保证系统在较高的热效率下进行工作,节约能源。封丘县采暖热指标为:民用热指标58W/m2,公建热指标70W/m2。居住采暖面积约为57.26万m2,公建采暖面积为32.01万m2。居住热负荷33.21MW,公建热负荷为22.41MW,工业热负荷暂定为居住与公建的两倍,即111.24MW,本集聚区热负荷总量为303.51MW,热电厂的供热能力为546MW,因此该热电厂能够满足集聚区供热的需求。
四.5.8 环保规划合理性分析
四.5.8.1 大气环境目标合理性分析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住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集聚区定位为产城结合,对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集聚区大气环境划分为二类功能区是合理的。
四.5.8.2 地表水环境目标
规划提出地表水按照不同区域的使用功能分别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规划区内地表水为文岩渠,属于黄河流域,以农田灌溉用水为主。目前规划功能为V类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评价认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标准是合理的。
规划中未明确地下水执行的标准,评价根据区域地下水分布情况,结合集聚区基础情况分析,依据国家标准,评价建议执行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四.5.8.3 噪声环境
规划依据噪声功能区划标准,将规划区划分为两类噪声功能区。东南部执行1类标准、西北部执行2类标准。噪声达标率为100%。评价对功能区划进行了细化,集聚区东部居住片区、北部居住区执行为一类噪声功能区,执行国家《声环境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昼间55dB,夜间45dB);商业和工业办公片区为二类噪声功能区,执行国家二类标准(昼间60dB,夜间50dB);工业和北部仓储片区为三类噪声功能区,执行国家三类标准(昼间65dB,夜间55dB);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区域为四类噪声功能区,执行国家四类标准(昼间70dB,夜间55dB)。
集聚区规划实施过程中,入区企业在选择设备时首选低噪声设备,针对不同设备的噪声性质,分别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同时加强区内交通噪声管理。在采取上述措施后,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达到100%是可以达到的。
四.5.8.4 固废处置
集聚区规划要求达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效益化目标。固体废弃物分散收集,纳入封丘县城市垃圾处理系统。根据对集聚区主导产业的分析,区内产生的一般固废主要为企业内部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污泥、农副产品深加工下脚料、包装材料、植物残渣等,污泥可填埋,农副产品深加工下脚料、包装材料等可外售。植物残渣可送危废处置中心处理。同时评价提出集聚区管理部门在企业入驻时,严格要求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在源头上控制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并根据环评要求实施具体措施使其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
综合分析,集聚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基本能实现综合利用率达到80%,处置率达到100%、危废处理率可达到100%。
四.5.9 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时序
鉴于本产业集聚区为封丘县城区的一部分,给排水、热力等基础设施均依托封丘县城基础设施,结合封丘县城市总体规划,评价对产业集聚区道路、给排水、热力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提出明确的建设时序(近期2009-2012年、中期2013-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近期为2009年—2012年为封丘县产业集聚区起步期,为了保证企业顺利入住,评价建议集聚区起步期主要已集聚区起步区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加快推进道路、水电、供热和标准化厂房等集聚区基础设施。将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住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统筹布局。强化城市现有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与产业集聚区的共享和衔接,加快建设与产业配套的职工宿舍、住宅小区等居住设施建设,为项目入驻和人口集聚创造条件。
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时序见下表。
表4-9 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时序表
规划期 | 基础设施建设时序要求 |
近期(2009-2012) |
1、在现有供、排水管网基础上,与新修道路一起完善集聚区供、排水管网。 2、近期建设二水厂,新增供水能力2.5万立方米/日,以地下水作为水源。 3、建设集聚区供气门站及开发建设区域的供气管道建设。 4、完成集聚区内集中供热电厂的建设及建设区域的热力管道的铺设。 5、建设产业集聚区内的垃圾收集、中转设施。 |
中期(2013-2015) |
1、结合道路建设一起完善集聚区供、排水管网、供热和供气管道建设。 2、完成污水处理厂工程,保证集聚区的废水处理能力达到2.5万m3/d。 |
远期(2016-2020) |
1、结合道路建设一起完善集聚区供、排水管网、供热和供气管道建设。 2、扩建第二水厂,新增供水能力5.0万立方米/日,以黄河水和地下水作为水源。 3、完善集聚区供气门站及开发建设区域的供气管道建设。 4、完成集聚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处理规模达到远期规划处理能力5万m3/d。 |
四.6 规划污染源分析
四.6.1 废水产排情况预测
四.6.1.1 用水量预测
为确定产业集聚区废水产排情况,采用人口综合指标法、建设用地指标法、分类加和三种方法进行用水量预测。① 人口综合指标法
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封丘县属于Ⅱ类小城市,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为0.3-0.6万m3/d/万人·日。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和居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结合居民现状实际用水量,并考虑工业发展用水空间,规划远期选用0.40万立方米/万人·日的综合用水量指标。规划2020年工业区用水人口为4.0万人。
计算得出:
2020年Q=4.0×0.40=1.60万m3/d
② 建设用地综合指标法
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规定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为0.3-0.6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日。考虑城市建设发展用水空间,规划远期选用0.40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日的建设用地综合指标。
计算得出:
2020年Q=5.877×0.40=2.35万m3/d
③ 分类加和法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将城市用水分为人均综合生活用水 (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公共建筑用水)、工业用水、市政及其他用水。
规范规定城市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为190—360升/人·日。规划远期190升/人·日的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计算得出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
2020年Q居=4.0×190/1000=0.76万m3/d
规范规定一类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为1.2—2.0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日,二类工业用地为2.0—3.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日。工业区远期工业用地3.7155平方公里,工业类型以食品加工、服装加工和生物制药为主。规划选用远期1.2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日的用水指标。
2020年: Q工=3.7155×1.2=4.46万m3/d
市政用水按照综合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之和的12%计算:
2020年: Q市=(0.76+4.46)×12%=0.63万m3/d
分类加和计算得出总用水量为:
2020年Q= Q居+Q工+ Q市=0.76+4.46+0.63=5.85万m3/d
评价根据三种预测方法的计算结果综合确定2020年工业区用水量6.0万m3/d。
集聚区用水量预测详见下表。
表4-10 集聚区用水排量预测一览表
项目 | 用水量(万m3/d) | 排水量(万m3/d) |
近期 | 1.55 | 1.3 |
中期 | 3.0 | 2.4 |
远期 | 6.0 | 4.8 |
四.6.1.2 排水情况
工业区污水排放量按总用水量的80%计算,远期4.8万m3/d。废水排入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规模远期为5.0万m3/d,污水处理达到《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COD50mg/l)后排入文岩十支渠,最终排入文岩渠。四.6.2 废气产排情况预测
根据工业区能源规划,工业区生活用主要燃料为天然气,充分利用“西气东输工程”来满足规划区的燃气需求。天然气燃烧污染物排放系数为烟尘0.2864kg/km3,SO25.71×10-3kg/ km3。根据规划文本,工业、居民及公共设施用气量约1111.9万m3/a。 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见表4-9。
表4-9 集聚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污染源 | 2020年(t/a) | 燃料种类 | |
SO2(t/a) | 烟尘(t/a) | ||
区内企业 | 0.06 | 3.2 | 天然气 |
秸秆热电厂* | 357.6 | 19.4 | 秸 秆 |
合 计 | 357.66 | 22.6 | / |
从上表可知,至规划远期2020年,SO2排放量约357.66t/a,烟尘排放量约22.6 t/a。
四.6.3 固废产排情况预测
根据现状调查和规划分析,集聚区排放的固体废弃物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和部分危险废物。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厨卫垃圾、废弃的日常用品等;危险废物可能来自生物制药的含有机溶剂残渣。一、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
根据规划文本,规划期内该居民生活以天然气为主要气源,城市生活垃圾以厨余垃圾为主,有机含量将逐步增加,无机含量日趋减少,纸张、塑料等高热值废弃物含量将增加。
根据规划,结合经济发展的变化,园区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取1.0kg/人·天。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生活垃圾产生量。
W生=S1×N×365×10-7
W生 — 预测年生活垃圾产生量 万吨/年
S1 — 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 kg/人·天
N — 总人口数
预测规划生活垃圾产生量见表4-10。
表4-10 生活垃圾产生量
年 份 | 人口(万人) | 日生活垃圾产生量(t/d) | 年生活垃圾产生量(t/a) |
2012 | 1.07 | 10.7 | 3900 |
2015 | 2.60 | 26.0 | 9450 |
2020 | 4.12 | 41.2 | 15000 |
根据规划,区内产业项目主要以二类工业为主,工业用地总占地面积为362.82hm2。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计算公式:
W=S2×M
W—预测年工业固废产生量,万吨/年;
S2—固废估算系数,吨/公顷,按一般固废和危险固废给出;
M—用地面积,公顷。
根据调查,国内工业单位面积工业一般固体废物为1.5~4.0t/hm2·a,评价按照2.0 t/hm2·a计算,园区危险废物产生系数按0.2 t/hm2·a。据此推算集聚区2020年一般固废和危险废物产生量分别为726t/a和73t/a。
三、工业区固体废物产生量汇总
2020年集聚区生活垃圾和工业固废的预测量见表4-11。
表4-11 集聚区固体废物种类和产生量预测 单位:t/a
年 份 | 城市生活垃圾 | 一般工业固废 | 工业危废 | 合 计 |
2012 | 3900 | 188 | 19.0 | 4107 |
2015 | 9450 | 457 | 46.0 | 9953 |
2020 | 15000 | 726 | 73 | 15799 |
四.7 问题与建议
集聚区规划存在以下问题:(1)集聚区确定了以食品加工、服装加工、生物制药的产业发展定位,规划中的生物医药加工区紧邻现有县城居民区,经调查该地块目前以化工等污染较重的企业(如黄河化工)为主。集聚区规划提出,该地块“近期作为支柱性产业培植发展,远期置换为生物研发产业基地”,由于存在较大的风险因素,评价认为近期不宜作为支柱性产业继续培植发展。
(2)规划方案中综合加工区定位不明,若对引进企业控制不当,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因素。
(3)有些规划中提出的指标目标值偏低,如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工业固废处理率等目标值制定得偏低。
评价建议:
(1)黄河化工厂位于集聚区东南角生物医药区内,紧邻居民区。根据集聚区规划中的土地适应性分析,该地块“近期作为支柱性产业培植发展,远期置换为生物研发产业基地”,评价认为该企业距离周围敏感点较近,近期作为支柱性产业培植发展存在较大的风险因素,因此建议对集聚区近期规划相关内容进行调整(近期不得作为支柱性产业培植发展),同时抓紧制定企业搬迁计划,对该企业尽快进行搬迁。
(2)规划的综合加工区内现存有部分化工等污染较重企业,评价提出在食品加工区与综合加工区之间设立绿化防护带(不低于50m),减少对食品加工企业的影响。
(3)鉴于规划方案中综合加工区定位不明确,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因素,评级建议规划中的综合加工区内不得入住违犯国家产业政策以及高能耗、高水耗、有致畸、致癌废气、废水排放的重污染企业。同时经调查综合加工区内现存有部分化工等污染较重企业,由于这些企业还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因此评价提出在综合加工区与食品加工区、生物制药区之间设立绿化隔离防护带(不低于50m),减少对今后入住的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企业的影响。
(4)由于集聚区南部紧邻现有城区,因此评价提出在集聚区与县城交界处的北干道、封曹路设置绿化防护带,宽度不低于50m。
规划提出的部分指标调整建议见表4-12。
表4-12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指标调整建议
序号 | 项目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0年规划方案目标值 |
调整后的 目标值 |
备注 |
1 |
环境 质量 |
环境空气质量 | / | 二级 | 二级 | |
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 | 天 | 325 | 325 | |||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 | % | 100 | 100 | |||
饮用水源达标率 | % | 100 | 100 | |||
水功能区达标率 | % | 100 | 100 | |||
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 % | 80 | 100 | 原规划目标偏低 | ||
绿化覆盖率 | % | 40 | 40 | |||
人均绿地面积 | m2/人 | 9 | 9 | |||
2 |
污染 控制 |
单位GDPSO2排放量 | kg/万元 | 4.0 | 4.0 | |
单位GDPCOD排放量 | kg/万元 | 4.5 | 4.5 | |||
污水集中处理率 | % | 70 | 100 | 原规划目标偏低 | ||
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 | % | 95 | 100 | 原规划目标偏低 | ||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 | % | 98 | 100 | 原规划目标偏低 | ||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 % | 80 | 80 | |||
工业固废处理率 | % | 80 | 100 | 原规划目标偏低 | ||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100 | 100 | |||
3 |
节能 减排 |
燃气普及率 | % | 100 | 100 | |
集中供热率 | % | 30 | 80 | 原规划目标偏低 | ||
单位GDP能耗 | 吨标煤/万元 | 0.8 | 0.8 | |||
单位GDP水耗 | m3/万元 | 50 | 20 | 原水耗较高参考新乡市工业万元GDP水耗统计数据确定 | ||
中水回用率 | % | 60 | 60 | |||
4 |
环境 管理 |
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 | % | 100 | 100 | |
“三同时”执行率 | % | 100 | 100 | |||
通过ISO14001认证等企业比例 | % | 80 | 80 | |||
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 | % | 3.5 | 3.5 |
第五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即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目的就是协调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与区域环境系统结构的相互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五.1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五.1.1 水资源总量
封丘县水资源由地表水和地下水构成。地表水资源:封丘县有黄河、文岩渠、天然渠,可利用地表水资源为引黄水,可利用量0.3亿m3。地下水:封丘县地下水可利用量2.1108亿m3。总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4108亿m3。
封丘县区域水资源量汇总见下表。
表5-1 封丘县区域水资源量
项 目 | 封丘县 | |
可供水资源量 (亿m3/a) |
地表水 | 0.3 |
地下水 | 2.1108 | |
合计 | 2.4108 |
五.1.2 水资源需求
依据封丘县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封丘县总需水量约0.8亿m3/a(含工业集聚区)。五.1.3 水资源承载力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情况见表5-2。表5-2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项 目 | 数据(亿m3/a) | 备注 |
水资源量 | 2.4108 | 含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资源量 |
2020年区域水资源需求量 | 0.8 | |
水资源供需平衡 | +1.6108 | |
集聚区规划需水量 | 0.219 |
五.1.4 供水能力承载力分析
根据封丘县总体规划,封丘县拟在世纪大道与封曹路交叉口西北角新建二水厂,占地2.0公顷。近期水厂设计建设规模为5万m3/d,远期为10万m3/d(包含集聚区用水),水源为黄河水。按照《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集聚区由封丘县第二水厂供水。集聚区2020年需水量为6万m3/d,第二水厂供水能力能够满足集聚区建成后工业生活用水需求。五.2 土地承载力分析
五.2.1 土地利用现状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现状见表5-3。表5-3 土地利用现状一览表
序号 | 用地名称 | 用地代码 | 面积(公顷) | 占规划总用地比例 | |
1 | 城市建设用地 | 263.45 | 46.22% | ||
其 中 |
居住用地 | R+E61 | 88.37 | 15.50% | |
工业用地 | M | 110.18 | 19.33% | ||
道路用地 | S1 | 60.27 | 10.57% | ||
市政设施 | U | 4.63 | 0.81% | ||
2 | 水域和其他非城市建设用地 | E | 306.55 | 53.78% | |
其 中 |
水域 | E1 | 1.01 | 0.18% | |
耕地 | E2 | 297.31 | 52.16% | ||
林地 | E4 | 8.23 | 1.44% | ||
合 计 | 570 | 100 |
五.2.2 集聚区规划用地平衡
集聚区规划用地平衡表见表5-4。表5-4 规划用地平衡表
序号 | 用地代码 | 用地性质 | 用地面积(公顷) | 比例 | ||
1 | R | 居住用地 | 37.99 | 6.67% | ||
其中 | R2 | 二类居住用地 | 11.04 | 1.94% | ||
R2+C2 | 二类居住+商业用地 | 8.59 | 1.51% | |||
R3 | 三类居住用地 | 18.36 | 3.22% | |||
2 | C | 公共设施用地 | 11.06 | 1.94% | ||
其 中 |
C1 | 行政办公用地 | 2.81 | 0.49% | ||
C2 | 商业金融业用地 | 6.83 | 1.20% | |||
C4 | 体育用地 | 1.42 | 0.25% | |||
3 | M | 工业用地 | 362.82 | 63.65% | ||
其中 | M1 | 一类工业用地 | 83.19 | 14.59% | ||
M1+C2 | 一类工业+商业用地 | 29.82 | 5.23% | |||
M1+C65 | 一类工业+科研设计用地 | 6.19 | 1.09% | |||
M2 | 二类工业用地 | 225.82 | 39.62% | |||
M3 | 三类工业用地 | 17.8 | 3.12% | |||
4 | W | 仓储用地 | 24.81 | 4.35% | ||
其中 | W1 | 普通仓储用地 | 24.81 | 4.35% | ||
5 | S | 道路广场用地 | 81.98 | 14.38% | ||
其中 | S1 | 道路用地 | 79.02 | 13.86% | ||
S3 | 社会停车场库用地 | 2.96 | 0.52% | |||
6 | U |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 6 | 1.05% | ||
其中 | U1 | 供应设施用地 | 4.32 | 0.76% | ||
U3 | 邮政设施用地 | 0.4 | 0.07% | |||
U4 | 环境卫生设施用地 | 0.68 | 0.12% | |||
U9 | 消防设施用地 | 0.6 | 0.11% | |||
7 | G | 绿地 | 43.02 | 7.55% | ||
其中 | G11 | 公园 | 7.16 | 1.26% | ||
G22 | 防护绿地 | 35.86 | 6.29% | |||
8 | E | 水域和其他用地 | 2.33 | 0.41% | ||
其中 | E1 | 水域 | 2.33 | 0.41% | ||
合 计 | 570 | 100.00% |
五.2.3 封丘县耕地补充潜力
根据封丘县土地利用规划,“将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封丘起重产业集聚区所涉及的357.32公顷基本农田调出。同时该规划指出,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潜力情况见表5-5。表5-5 封丘县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潜力 单位:hm2
农田整理 | 农村居民点整理 | 土地复垦 | 土地开发 | 合 计 |
409.74 | 626.37 | 437.42 | 2552.01 | 4025.54 |
五.3 电力
《封丘县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在县城区西部西外环与北外环交叉口的东北角建秸秆热电厂一座,装机容量达到2×12MW。根据《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集聚区用电依托该秸秆热电厂供给,2020年集聚区用电负荷为4.40万千瓦,秸秆发电厂能够满足封丘县产业集聚区的用电需要。五.4 供气
《封丘县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城市门站、储配站各一座,日供气量70000m3,依据《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20年集聚区天然气日用量为30465m3,封丘县供气能力能够满足集聚区用气需要。五.5 环境容量
五.5.1 大气环境容量
污染因子选取:根据评价区域大气污染现状特征、规划项目特点和国家有关的环境标准等,确定本次环评进行区域大气环境总量控制的污染物为SO2。大气容量计算公式:采用A-P值法。依据GB/T 13201-91的规定,产业集聚区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限值按下式计算:
式中:
Qak:集聚区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104t;
Qaki:第i功能区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104t;
n:功能区总数。
各功能区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为:
,
,
式中:
S:总量控制区总面积,km2;
Si:第i功能区面积,km2;
Cki:第i功能区污染物年均浓度限值,mg/m3;
A值:按GB/T 13201-91,取4.2×104km2/a。
年均浓度限值的选取:以环境空气年均浓度二级标准为目标并扣除背景浓度。
年均浓度背景值:根据HJ/T2.2-93的规定经计算将集聚区实测的日均浓度换算成年平均值。现状前景值即为实测值。
总量控制区总面积:本次大气容量计算的总量控制区总面积100km2。
大气容量计算结果:经计算集聚区现有总环境容量见表5-6~表5-7。
表5-6 SO2区域容量
年均浓度标准mg/m3 | 年均浓度mg/m3 | 集聚区现有容量t |
0.06 | 0.01 | 1197 |
五.5.2 水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指水环境使用功能不受破坏条件下,收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它由稀释容量和自净容量两部分组成,分别反映污染物在环境迁移转化的物理稀释和自然净化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废水量和废水水质的变化将影响计算河段的环境容量,因此水环境容量往往是在设定一定边界条件下的一组数值。预测情景一:现状水质下地表水环境容量
根据地表水监测数据,COD最大超标倍数0.6倍,不能满足规划V类水体的水质目标(COD:40 mg/L)的要求。
文岩渠天然径流很少,文岩渠已逐渐道转变为纳污河道,成为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污水排放的主要纳污河流。大量的污废水的排入,是文岩渠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文岩渠水质不能满足水体功能要求,文岩渠目前已无环境容量。
评价认为,只有通过区域综合整治,确保文岩渠上游来水达到规划功能水质的要求,同时加大本园区污水回用力度和进一步深度处理,才能为本集聚区的实施创造更加有力的前提条件。
预测情景二:假设入境上游来水达到V类水质(40mg/l)前提下地表水环境容量
本集聚区废水进入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文岩十支,然后汇入文岩渠。
集聚区污水处理厂拟建的排污口上游15.6km处为封丘县入境断面,下游13km为王堤断面。本次水环境容量计算以这两个控制断面之间作为一个计算单元。
文岩渠控制单元分布情况见图5-1。
(1)控制单元设计流量及流速
控制单元上游来水近几年来最枯月平均流量为0.3m3/s,最枯月平均流速为0.085m/s。根据《水环境容量核算技术指南》的相关要求,本次文岩渠封丘县入境断面至王堤断面水环境容量核算,设计流量取0.3 m3/s,设计流速取0.085m/s。
(2)控制因子和控制目标
根据《新乡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报告》,确定文岩渠封丘县入境断面和王堤断面远期执行Ⅴ类水体控制目标(COD≤40mg/L)。根据国家主要污染物控制要求,评价选取COD为测算因子。测算河段水质目标值具体见表5-7。
表5-7 测算河段水质参数一览表
控制点 | 年份 | COD水质目标值(mg/L) |
封丘县入境断面 | 2020年 | 40 |
王堤断面 | 2020年 | 40 |
(3)水环境容量计算
根据规划目标,2020年执行功能区划目标值,COD≤40mg/L,集聚区污水处理厂规模达到5万m3/d,在上游封丘县入境断面也达到功能区划Ⅴ类(COD≤40mg/L)要求情况下,计算确定封丘县入境断面至王堤断面水环境容量。
●计算模式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在水体的平流输移和横向混合作用,同时与水体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水体中污染物逐渐降低。为了客观描述水体发生物理降解的规律,可以采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来描述。主要有零维模式、一维模式、二维模式等。文岩渠属于小浅河流,污染物在短时间内能够混合均匀,且在断面横向方向变化不大,横向和垂向的污染物浓度梯度可以忽略不变,河道特征符合一维模式,因此选择一维模式进行计算。
式中:Ci—污染源排污口的浓度,mg/L
C目标—控制断面浓度,mg/L
K—综合削减系数,1/d
X0—污染源到控制断面的距离,m
U—河段断面平均流速,m/s
Q0—上游来水量,m3/s
Qi—污染源排水量,m3/s
●计算参数的选取
①自净系数的确定
水质模型污染物综合消减系数K值主要通过水团追踪实验、实验资料反推、分析借用等方法确定。考虑到规划远期,区域河流进行综合整治后,文岩渠水质将有所好转,其自净能力所有提高,因此本次评价采用《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指南》中提供的水质降解系数参考值,河南地区COD降解系数取值不大于0.2(l/d),本次评价取文岩渠COD自净系数为0.1(l/d)。
②上游来水水质水量
上游封丘县入境断面来水近几年最枯月平均流量为0.3m3/s,上游来水按照水体功能区划COD浓度为40mg/L考虑。
根据公式计算在上游背景断面来水能够满足2020年规划的水体功能Ⅴ类水体目标时(COD≤40mg/L),封丘县入境断面至王堤断面环境容量为852.3t/a。
在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5万m3/d,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COD≤50mg/L)的情况下,污水处理厂排放总量为912.5t/a,超出环境容量要求,因此需要对集聚区污水处理厂排放总量进行控制,总量控制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上游来水达到V类(40mg/l)、出水水质按一级A、无回用措施
由计算可知,若要使王堤断面达到地表水功能V类的要求,必须使出水水质控制在46mg/L以下,此种情景下,工业区COD总量控制指标为839.5t/a,能够满足852.3t/a的容量限制。
方案二:上游来水达到V类(40mg/l)、出水水质按一级A、采用回用措施(回用率60%)。
经计算,在上述假设前提下,将部分出水回用(出水水质仍按50 mg/L),回用水量为30000m3/d(回用率60%),在此基础上,王堤断面能满足V类水体功能要求。此种情境下,工业区COD总量控制指标为365t/a。
对比以上两种方案分析,方案一实现相对较难,规划污水处理厂排放水质为一级A标准,如要对废水进一步处理,不仅投资较大,而且处理难度较大,运行费用高,不易实现。
若要实现方案二,需要增加污水处理厂中水深度处理设施,同时要寻找废水的综合利用途径。评价提出,深度处理后的中水回用于封丘县秸秆发电厂,其余可回用于工业区其他企业,及封丘县城(含本集聚区)道路、绿化、景观水系等公建用水。
规划中未提及具体的中水回用方案,考虑到新乡市属水资源缺乏的地区,生活、生产用水多数依靠黄河水和南水北调的外调水,为了节约新水资源,保障新乡市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建议新乡市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尽快编制各级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回用规划,统一调配、合理利用中水,各级集聚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尽量多考虑、多利用中水,积极建设中水回用管网。结合新乡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内容,评价建议集聚区近期将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回用到区内冷却用水量大或生产用水水质要求不高的项目,以及区内景观、绿化、道路保湿等市政用水,远期可考虑回用到学校、居民的生活二次用水上。根据集聚区规划项目、绿化面积以及人口居住规模等,计算集聚区中水回用情况见表5-8。
表5-8 集聚区中水回用情况表
序号 | 用水项目 | 用水量(万m3/d) | 备注 |
1 | 电站冷却用水 | 1.5 | 780t/h |
2 | 集聚区绿化用水 | 0.1 | 绿化面积43公顷 |
3 | 学校、居民卫生冲洗水 | 0.5 | 居住人口6.6万人 |
4 | 市政及公共设施用水 | 0.3 | |
5 | 其它未预见工业用水 | 0.6 | 按总用水量的10%计 |
6 | 合 计 | 3.0 |
第六章 规划实施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分析
六.1 规划实施的有利条件
集聚区的战略定位是依托本地资源,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与机械化农业协调发展的,以食品药品加工为特色的,以巩固工业基础、创造就业机会、协调城乡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区。集聚区开发建设目的在于调整和优化封丘县工业布局,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解决中心城区工业“小而散”、规模效益差和环境污染严重问题,而该工业区位于封丘县城区西北部,可以较好地承接县城内的企业外迁。
集聚区生产力配置一般有十二个基本要素,即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或原材料资源、能源、人力资源、运输条件、市场需求、气候条件、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固废处理处置能力、启动资金。现就其中主要方面并结合该区域特征分析集聚区生产力配置情况。
·土地:该区域基本农田土地拟调整为工业用地,实现占补平衡,充分考虑了对耕地的保护,对当地农业生产影响较小。
·运输条件:该区交通运输条件很好,省道S227、213、219、308、311及大广高速贯穿封丘县全境,南至陇海铁路50km,西至京广铁路60km,北至新荷铁路16km,济东高速距城区仅20km。省市一、二级公路和地方柏油路纵横交错,形成通达全国各地的交通网络。
集聚区内完成了东西方向的世纪大道、工业一路、工业二路和工业三路,南北方向的工业路、发展路和封黄路等道路建设,通行总里程15.5km,形成了三纵四横的网络。对外交通体系已初具规模。
·气象条件:当地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次主导风向为西南风,而集聚区位于封丘县中心城区的西北部,位于中心城区主、次导风向的侧风向,从气象条件上讲,集聚区选址对封丘县中心城区影响不大。
·环境功能区划:环境空气功能区划为二类区。集聚区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经估算SO2尚有一定的环境容量。
·环境敏感点:经调查核实,集聚区内及周围未发现珍稀及濒危动植物物种,无风景名胜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环境敏感点。经核实距离最近的新乡市饮用水源保护地位于原阳县境内,距工业区最近距离约40km。距离黄河故道湿地鸟类保护区最近距离为13km。总之该区域不存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等环境特殊敏感区域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供热:封丘县已经规划在集聚区外新建780t/h秸秆发电热电厂,为县城及工业区提供集中供热。
·污水处理:现有污水处理厂一座,另外拟在集聚区西部规划建设5万m3/d污水处理厂,能够满足工业区污水处理的需求。
·固废处理处置能力:规划依托封丘县现有已经建成的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置。
·城市规划:封丘县总体规划将该区域规划为工业区,集聚区的建设有利于产业集聚、城乡一体,符合封丘县产业布局规划基本思路。
综上所述,集聚区作为封丘县中心城区外围工业区之一,在土地利用、交通、气象条件、环境功能区划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六.2 规划环境制约因素
在对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及敏感区域分布、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评价,对集聚区规划的环境影响特征、规划的协调性、土地利用适宜性、区域环境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评价认为集聚区规划存在的主要环境制约因素包括地表水环境容量及地下水资源等方面的制约。六.2.1 地表水环境质量及容量的制约
集聚区的纳污水体主要为文岩渠,属于黄河流域。文岩渠水质受区域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影响,水质不能满足水体功能要求,入河污染物量已远超过其环境容量。六.2.2 地下水资源
县城现状水源为地下水,地下水资源有限,若开发不当,将会对地下水环境将造成较大的影响。由于地下水资源有限,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用水量的大幅增长,地下水不适宜作为城市唯一的水源,必须另外确定持续稳定而安全的城市水源,规划建议将黄河水作为第一水源,地下水作为备用水源。
六.3 制约因素的减缓对策
针对规划环境制约因素,评价提出如下减缓对策:一、地表水环境制约的减缓对策
集聚区须采取雨污分流、污水集中处理的措施,并对中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尽可能提高中水回用率。
二、地下水资源保护对策
(1)由于区域地下水资源有限,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用水量的大幅增长,地下水不适宜作为城市唯一的水源,必须另外确定持续稳定而安全的城市水源,规划拟将黄河水作为第一水源,地下水作为备用水源。
在规划期内,通过引入黄河水和扩建水厂供水能力能够满足工业聚集园区的发展需要,严格限制对地下水的开采。
(2)应严格限制开发建设活动,禁止建设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建设项目。
表6-1 环境制约因素和相应的环境对策
项 目 | 环境制约因素 | 环境对策 |
土 地 | 占用基本农田:永久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用地转化为工业用地,减少农业种植面积; |
1、 土地类型调整; 2、 制定农用地补偿方案。 |
能 源 | 供热、供电需求量较大 | 1、 利用封丘县市政统一供热、供电。 |
水资源 | 区域水资源为地下水、远期利用黄河水 |
1、 限制高耗水企业入住园区; 2、 中水回用规模达到60%; |
地表水环境 | 文岩渠下游目前已受污染,现状无环境容量 |
1、 禁止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入住园区; 2、 提高中水回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 3、 废水处理按一级A标准控制,并达到一定的回用率; 4、 加强文岩渠流域水污染治理。 |
大气环境 | 工业废气可能对县城大气环境造成影响 |
1、 限制已有和拟建的排放大气污染企业规模; 2、 合理布局; |
社会影响 | 园区占用土地导致部分农民失去土地,产生就业压力 | 1工业区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 |
产业定位 | 规划中的三类工业用地现状为黄河化工厂,污染较为严重,规划提出“近期作为支柱性产业培植发展,远期置换为生物研发产业基地” | 1、评价认为该企业距离周围敏感点较近,近期作为支柱性产业培植发展存在较大的风险因素,因此评价提出对集聚区近期规划相关内容进行调整(近期不得作为支柱性产业培植发展),同时抓紧制定企业搬迁计划,对该企业尽快进行搬迁。 |
第七章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七.1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七.1.1 文岩渠水质目标要求
集聚区所辖范围内主要的地表水体为文岩渠,其天然径流量很小。规划水体功能为V类水质要求见下表。表7-1 文岩渠水质目标要求
河流名称 | 出境断面 | 规划功能 | COD mg/L |
文岩渠 | 王堤 | V类 | 40 |
七.1.2 影响预测
集聚区规划建设一座规模5万m3/d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将收集集聚区各工业企业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进行及集中处理,原则上集聚区内不会出现企业单独排污的现象,因此规划实施后,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后排水影响将成为集聚区对文岩渠的水环境影响的主要方面。评价根据封丘县废水排放情况,以及本集聚区的污水排放情况,对预测年2020年王堤的水质情况进行预测分析。七.1.2.1 预测断面
选取市控断面王堤作为预测断面。七.1.2.2 预测因子
本次地表水影响预测与评价因子选取COD,预测时段为 2020年。七.1.2.3 预测模式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 2.1~2.3—93)的规定要求,选取综合削减模式,公式如下:式中: C — 预测断面水质浓度,mg/L
Q1 — 工程废水排放量,m3/s
C1 — 工程废水排放浓度,mg/L
qi — 河流流量,m3/s
Ci — 河流背景断面水质浓度,mg/L
k — 河流综合削减系数(取0.1)
七.1.2.4 预测参数
污水排放情况见表7-2。表7-2 污水排放水质水量
项目 | 废水排放量(万t/d) | COD排放量(t/a) | COD排放浓度(mg/L) |
集聚区 | 5 | 912.5 | 50 |
表7-3 文岩渠上游来水水质水量
项目 | 流量m3/s | COD mg/L |
文岩渠 | 0.3 | 40 |
七.1.2.5 预测结果
预测情景一:上游来水达到V类(40mg/l)、出水水质按一级A、出水无回用措施。预测结果见表7-4。
表7-4 地表水水质预测结果
预测断面 | 预测因子 |
预测值 mg/L |
功能水质目标 mg/L |
王堤 | COD | 41.9 | 40 |
从预测结果看,预测年2020年王堤断面COD、氨氮浓度不能满足V类水体功能要求。
由计算可知,若要使王堤断面达到地表水功能的要求,必须使出水水质控制在46mg/L以下。
预测情景二:上游来水达到V类(40mg/l)、出水水质按一级A、采用回用措施(回用率60%)。
表7-5 中水回用后地表水水质预测结果
预测断面 | 预测因子 |
预测值 mg/L |
功能水质目标 mg/L |
王堤 | COD | 39.9 | 40 |
根据以上计算,评价建议将部分出水回用(出水水质仍按50 mg/L),回用水量为30000m3/d(回用率60%),在此基础上,王堤断面能满足V类水体功能要求。
七.1.3 文岩渠水环境质量的保护措施
为保证王堤水质能够满足规划责任目标及功能区水质目标的要求,文岩渠沿线的原阳、延津应严格按照《河南省辖黄河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强化工业污染防治,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的企业的建设,最大程度的降低工业、生活污染源对文岩渠的影响。对于集聚区内的各个工业企业,环保部门应加强监管,保证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合理设计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避免工业废水的排水对污水处理厂产生冲击,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稳定运行。同时各企业应本着“节能降耗减排”的原则,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污染物处理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少水污染物的排放。
七.2 噪声影响分析
规划区目前属于农村地区,区内分布有规模不等的工业企业,现状噪声源主要为工业企业噪声、道路运输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规划实施后,将对区内大部分村庄进行搬迁,规划区规划功能和性质将变为工业区,区内东北部和北部部分区域规划为居住区,其余均为工业或服务业用地。因此,虽然工业企业和物流运输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区域的总体噪声级,但由于噪声敏感点的减少和区域噪声功能区等级的降低,区内声环境总体上可以满足标准要求。七.2.1 区域噪声预测与评价
根据现状噪声监测,规划区区域噪声监测点昼夜间噪声监测值均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相应标准限值,说明区域声环境现状较好。根据总体规划,工业区未来主导产业为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规划入区企业噪声源强较小,在采取隔声、减震、合理布局、绿化等措施后,工业噪声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对于工业和商业生活噪声源根据以下模型进行预测。利用人口密度与区域噪声关系的预测模式计算预测:
Lp =7.9lgM +22.1
式中:Lp——城区的等效声级,dB(A);
M——人口密度,人/km2。;2020年人口密度12771人/km2。
根据所选用区域环境噪声预测模型,规划区2020年等效声级为54.5 dB(A)。根据这个预测结果可以看出,规划的人口密度偏大,会造成工业区的人口集中区夜间噪声存在超标现象,建议适当减低规划人口数量,减少人群活动造成的区域夜间噪声超标的现象出现。
七.2.2 噪声防治措施与建议
①加强法律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加强宣传力度,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深入人心,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加大执法力度,使广大市民充分认识到相关法律的严肃性。
②合理布局
调整现有功能区中不合理部分,限制社会生活噪声,加强城市绿化。根据工业区用地规划,建议在规划的居民区边界种植50m宽的绿化带。
③加强混杂在居民区内的噪声源控制
充分发挥园区管委会的管理作用,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加强对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规定音响设备最大音量和营业时间。
④工业噪声污染
可分别采用隔声、吸声、减振、消声等措施进行治理,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干扰。
七.2.2.1 交通噪声防治措施与建议
为避免区域内交通噪声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提出以下减噪降噪措施及建议。①规划区内未来道路建设优先选用减噪路面,从源头减小车辆经过时的噪声值。
②加强路面保养,减少车辆颠簸振动噪声。
③加强交通管理,保持区域道路通畅和良好的交通秩序。
④在楼村居住区和工业区企业间建设绿化带,道路设置在绿化带以外。
⑤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加强绿化带的建设,根据噪声防治要求选择降噪作用较强的树种,合理配置植被。
⑥园区内汽车应减速限速行驶,必要时设置禁鸣区。
⑦设置禁行路线,避免噪声值较大的车辆穿越环境敏感点附近。
七.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七.3.1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封丘县境地质构造处于华北拗陷次一级构造单元内黄凸起。东明断陷济源——开封凹陷的复活部位。新生界深度达3000-5000m。地层层序分以下部分,顺序由老到新,由下而上。封丘县土壤,母质均属第四纪全新统地层。其来源为西北黄土高原的黄土,结构疏松,富含碳酸钙,呈中性至微碱性。根据地质部门提供的资料,该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地壳总体稳定性好,土地允许承载力为15-20t/m2,项目所在地未有重大断层。
该地区属黄河故道,地下水资源丰富。经探测表明:该地区浅层水顶板埋深4-8m,底板埋深71-87m,以中砂为主。中层水顶板埋深73-97m,底板埋深124-137m,以中细砂为主。地下水矿化度小于0.7g/L,是理想的生产、生活水源。排泄方式主要有地表蒸发、人工开采及地下径流。地下水流向从西南到东北。
地下水的补给方式主要有天然降水入渗、河道等。排泄方式主要有地表蒸发、人工开采及地下径流等。
七.3.2 地下水影响分析
根据地下水质量现状监测结果,本次评价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监测点水质情况不能满足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III类标准要求,其中总硬度存在超标现象,主要是受地质构造的影响造成的。随着规划区的规范建设,现状生活污水和企业生产废水均经完善的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减少了现状生活污水面源污染和工业废水对工业区地下水的污染。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按照严格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l8918-2002 〉中一级 A 标准排放,采用中水回用措施后,不会加重区域地表水污染,同时也不会加重对区域地下水的污染。
经调查,当地地下水流向为西南至东北,封丘县饮用水源地下水井群位于集聚区南1.7km和东南2.3km处,不在地下水流向的下游,评价认为集聚区规划的实施对该地下水井群影响不大。
七.3.3 地下水影响减缓措施分析
(1)节约水资源,引进用水量少、经济效益高的项目,建设中水回用工程,建设节水型工业园区。在可预见的将来,工业园区的缺水局面将会继续存在,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加大中水的一次利用,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2)取消已有自备井,严禁新增自备井。规划区和新乡市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理,加大监督力度,决不允许企业私自开挖自备井开采地下水,同时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提高企业业主和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人民群众关心、监督环境保护工作。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发展。
(3)加强预测预警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调整、优化监测结构,改进监测手段,加快监测信息网建设,加强监测预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动态管理。
(4)水资源开发利用原则:充分利用地表水,积极开发浅层地下水,控制深层水开采,逐步减少其超采量,使地下水资源逐步实现采补平衡。由于积极开发浅层地下水(包括微咸水及浅薄层地下淡水),可以有效调控地下水位,汛期防渍,返盐季防盐碱。
(5)进一步提高区内生态绿化,生态绿化可以起到改善小区气候的效果,同时增加地下水资源,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对于植树造林有一定的促进做用,植树造林同时又可以起到一定的涵养水源的做用。
(6)对集聚区的发展与相关水源地的建设作出全面的规划与合理的布局。水资源是本集聚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开发过程中应考虑减少园区环境污染和保护地下水水质不受污染。对于那些容易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工厂,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尽可能限制其入园。为保护地下水资源,必须在工业园区建设和规划中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必须要有防治污染、维持生态指标,要把环保工作与经济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做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的发展。
(7)污水排放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为减少和防止地下水的污染,降低排污量是关键。应从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入手,通过企业管理、技术改造、“三废”资源化、征收排污费等,尽可能把污染物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采用无排或少源。因此积极开展污水深度处理和中水回用是治理地下水质恶化的治本措施。同时,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冷却降温水源、农业灌溉等,增加水资源的总量。
(8)完善下水管道系统,注意其封闭性,隔离污水运输线。若工业或生活污水采用无防渗处理的沟渠输送,或者直接向沟渠排放,将会影响区域地下水水质,导致功能的降低,其影响是难以逆转的,因此应该杜绝这类现象发生。
(9)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企业处理废渣的场所,离地表水体较远之处;废渣废水排放池的坑底应进行硬化,做防渗处理。在其周围设置围堰,防止废水下渗。
(10)对工业区内的企业,应采取各种防渗措施,防止污水渗入地下水中,并在地下建立层状排水设施将漏失污水汇集排除。
(11)规划区建成后,地面硬化率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将会有所减少,需采取多种途径补充地下水。建议尽可能增加区内绿化面积,减少硬化面积;在人行道、步行街、公园、公共广场、露天停车场等需承受一定重量的地方及绿化带周边使用透水路面砖等措施。
七.3.4 集聚区对地下饮用水保护区地下井群影响分析
封丘县饮用水地下井群有两处,一处位于本集聚区南1.7km,另一处位于集聚区东南2.3km,详见附图12。此处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渗入补给、引黄综合入渗补给(包括引黄渠道渗漏和田间灌溉入渗)和黄河侧渗补给。水源地地下水径流条件好,砂层厚度较大,岩石颗粒较粗,渗透性能好,总的流向受现代黄河控制,自西南向东北。地下水动态为入渗引黄回渗—蒸发型。地下水排泄主要为潜水蒸发、沟渠排泄和人工开采。地下水排泄量和补给量相当,地下水多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经对水源地周围中层地下水取样分析,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该地区地下水质量为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水源地地下水呈无色、无味、透明状,水质较好。
随着规划区的规范建设,现状生活污水和企业生产废水均经完善的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减少了现状生活污水面源污染和工业废水对工业区地下水的污染。
经调查,当地地下水流向为西南至东北,封丘县饮用水源地下水井群不在地下水流向的下游,评价认为集聚区规划的实施对该地下水井群影响不大。
七.4 生态环境影响
在封丘县集聚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将会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主要涉及土壤利用性质的改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方面。为尽量减少区域开发产生的生态环境不利影响,必须制定相应措施,从保护、恢复、补偿等方面对该区域生态环境实施保护。七.4.1 生态环境现状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位于封丘县城西北部,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主要是人工影响下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形成的人工生态环境,以农业生态系统为主,区域内多为村庄、耕地;同时,区域内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工业企业分布较多,且具有一定规模,因此,该区域兼有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七.4.1.1 地质、土壤
封丘县境地质构造,属于中朝准地台华北拗陷,处于华北拗陷次一级构造单元内黄凸起。东明断陷济源——开封凹陷的复活部位。新生界深度达3000-5000m。地层层序分以下部分,顺序由老到新,由下而上。封丘县土壤,母质均属第四纪全新统地层。其来源为西北黄土高原的黄土,结构疏松,富含碳酸钙,呈中性至微碱性。比较均一,土体深厚,疏松易于耕作,通透性较好,保水保肥能力较强。
根据《新乡市生态功能区划》土壤侵蚀敏感性等级划分结果(新乡市土壤侵蚀敏感性等级见图7-2),封丘县及集聚区土壤抗蚀力属于轻度敏感,抗蚀力较强,水土流失量较小,规划的实施不会对水土流失产生大的影响。
七.4.1.2 植被及生物量
集聚区大部分区域为平原地区,在平原区,植被以农业植被为主,植被覆盖率受农作物生产状况的影响呈季节性变化,同时,覆盖率也受作物种植制度影响,评价区植被受到较大程度的人工干预。区内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为小麦和玉米。该区域自然木本植物十分少见,多为人工经济林和农田林,区内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44%,自然植被多为草本植物,田间杂草,常见的有狗尾草、马齿菜等。表7-6 评价区现状生物量
占地类型 | 面积(hm2) | 单位生物量(t/ hm2) | 生物量(t) |
农田 | 297.31 | 7.2 | 2141 |
林地 | 8.23 | 68 | 560 |
合计 | / | / | 2701 |
占地类型 | 农田 | 林地 | 总计 |
覆盖率% | 52.16 | 1.44 | 53.6 |
七.4.1.3 生物多样性
封丘县平原区因人类开发时间早,原生原始生物资源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单一农业植被和大量的经济物种。经调查集聚区内无珍稀及濒危动植物物种,距离黄河故道湿地鸟类保护区最近直线距离约13km。该区生物多样性大大减少。评价区内文岩渠为季节性河流,水体受到城市生活污水的影响,水体中生物量较少,仅有极少量的小鱼,无珍稀水生生物分布。根据《新乡市生态功能区划》中新乡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分布图(见附图),封丘县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分级结果为不重要。因此规划的实施不会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变化产生大的影响。
七.4.1.4 水资源
评价区域基本无地表水源,主要水源为黄引水和地下水。区域地下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开采过度等原因,目前已出现水资源紧张的现象。根据《新乡市生态功能区划》 (封丘)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保护区位于:黄河以北,由黄河滩地和黄河背堤洼地组成,包括封丘的孙庄、荆隆宫、司庄、陈桥、伊岗、獐鹿市、娄堤、鲁岗、李庄、曹岗、黄陵等11个乡镇,不包括封丘县产业集聚区。根据《新乡市生态功能区划》封丘县产业集聚区水源涵养重要性分级结果为不重要,见图7-4。
七.4.1.5 生态功能区划分
根据《新乡市生态功能区划》,封丘县境内划分有两类功能区:(1)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保护区(封丘)
该区位于:黄河以北,由黄河滩地和黄河背堤洼地组成,包括封丘的孙庄、荆隆宫、司庄、陈桥、伊岗、獐鹿市、娄堤、鲁岗、李庄、曹岗、黄陵等11个乡镇。
(2)黄河冲积平原(延津、封丘、长垣)土壤保持农田功能区
该生态区位于:位于黄河冲积平原,由原延封长低洼平原及黄河决口扇组成,包括封丘的城关镇、城关乡、荆乡回族乡、戚城、冯村、赵岗、居厢、潘店、油坊、王村、黄德、应举、留光、陈固等乡镇。封丘县产业集聚区位于该类区内。根据《封丘县土地利用规划》,将对集聚区内土地性质做出调整,调整为工业用地。
七.4.1.6 区域主要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评价区生态环境目前已受到较大程度的人工干预,生态系统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自然生态系统比例较小。区域内存在大量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对水资源无序开采以及排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区域的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七.4.2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随着封丘县产业集聚区的开发建设,将逐步改变区域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由原来的农业生态系统和工业生态系统并存转变为纯工业生态,区域的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存在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的影响。七.4.2.1 有利影响
(1)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采取集中、成片开发建设产业集聚区是土地集约式开发利用的一种最新模式。将企业聚集在一起,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助于耕地资源的保护。(2)集聚区内设置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可将入区的工业企业产生的废水集中处理,提高污水的处理率,同时对各企业集中供热减少了分散的污染源,可较好地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规划的实施将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工业企业的集中设置,便于环保部门的对其监管,从而可有效降低工业企业环境违规事件的发生,降低发生环境风险的概率。
(4)集中供水减轻了工业企业对地下水开采造成的影响,有利于地下水环境的改善。
(5)规划实施后将对区内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较重的企业以进行搬迁和淘汰,有利于减少区内有组织、无组织的污染物排放,改善区内的环境空气质量。
七.4.2.2 不利影响
(1)施工期生态影响进行区域的开发、道路施工等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施工期主要不利影响是占用土地、植被破坏或水土流失,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是短期的、明显的、局部的。
工业区开发过程中例如筑路、管网敷设、厂房建造等使原有的地表自然植被全部被破坏,原有的农田生态也全部消失,使开发区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区内原有的小型野生动物的生存栖息地会受到影响,造成动物的躲避和逃亡;开发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挖方、填方及临时堆土等工程活动,可能会局部增大土壤的侵蚀程度,易增大土壤的水土流失;开发活动本身进行的建筑开发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对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偏破坏和干扰,对生态系统中的人及生物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危害。
总之,集聚区的施工开发建设因占用农田,将改变土地利用性质,会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2)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
·土地利用性质的变化:集聚区建成后,原有的农村生态系统不复存在,原有的景观格局被打破,农田田地变为工业化的厂房、建筑、仓储物流和居住区,原先具备的农田景观将被完全改变为多功能的城市化的景观系统。
封丘县西部产业集聚区规划实施后,评价区内土地利用状况见表7-8。
表7-8 评价区土地利用状况
项目 | 土地利用类型与面积(公顷) | ||
农田 | 林地 | 绿地 | |
现状 | 297.31 | 8.23 | 0 |
规划 | 0 | 0 | 43.02 |
增减量 | -297.31 | -8.23 | +43.02 |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建成后,将占用所有农田和林地等农用地,规划主要通过建设各种绿地来弥补生物量的损失。
·土壤性质的变化:原有的农业耕作土壤将被工业区、交通设施及工矿企业覆盖,砂砾、建筑残留材料混入土壤,土壤的成分和性质将发生改变;大量的土地表面硬化使得原有的可渗透的耕地变为渗透性差的人工地面;由于地表覆盖层的变化,将会增加降雨的地表径流量,减少该地区的地下水的补给量。
·植被及生物量的变化:工业区目前大部分属于农村地区,规划实施过程中,各类企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原有的大量植物种群发生改变,区域的生物量将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农田菜地将全部消失,人工栽培的花草树木将取而代之,其具有美化环境和改善局部气候的作用,但数量将有所减少。
植被、生物量是评价区原有自然体系的核心,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封丘县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将改变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性质,原有的的植被将消失或被替代。评价对区域的生物量减少情况进行了预测,详见表7-9。
表7-9 评价区生物量变化情况
占用原有植被 | 规划补偿植被 | 总增减量 | ||||
类型 | 面积hm2 | 生物量减少(t) | 类型 | 面积hm2 | 生物量增加(t) | |
农田 | 297.31 | 2141 | 绿化用地 | 43.02 | 860.4 | |
林地 | 8.23 | 560 | ||||
合计 | 305.54 | 2701 | 合计 | 43.02 | 860.4 | -1840.6 |
由上表可知,评价区在规划实施后生物量将有所减少,这主要是由规划占用农田导致的。规划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大绿化面积、绿化密度,尽可能种植高大的乔木、灌木等树种等方法,提升区域自然植被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作用。
七.4.3 对黄河故道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分析
根据规划产业定位分析,规划实施后,各种工业废气排放量较小,主要是烟尘、粉尘等物质,没有毒性较大的废气污染物排放。废水全部集中处理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后排入文岩渠,经调查集聚区距离黄河故道湿地鸟类保护区最近直线距离约13km,距离相对较远,且不在集聚区的下风向,评价认为集聚区产生的废气、废水、噪声等不会对该自然保护区产生大的影响。七.4.4 生态保护措施
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系统服务功能,林地、水域及草地的生态服务功能较多,园地、耕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其次,而其他用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极小。封丘县西部产业集聚区原有生态系统主要为农业生态系统,集聚区实施后产生的主要生态影响是工业企业占地和污染物排放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影响。为此,封丘县产业集聚区需要通过采取优化布局、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进行生态绿化建设等补偿性措施,把集聚区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区域开发的生态保护措施有四个方面:保护、恢复、补偿和建设。具体措施包括:开发过程保护、绿地系统补偿、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布局降低开发强度。
(1)开发过程中进行生态保护
在区域开发建设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原质原貌,尽量减少干扰和破坏,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尽量保留原有土地和原有生态环境的可能性,将较大规模的开发活动规划在原有地表植被、生物量较少的区域进行。
应限制对生态环境影响严重的项目和资源消耗量大的重型工业项目进入开发区,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在区内建设的工业项目应推广采用清洁生产和高效先进的生产技术,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从而降低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控制各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植被和上层土壤的破坏,防止有毒有害生产原料和工业废弃物任意堆放,对土壤环境产生影响。
(2)绿地系统补偿措施
工业用地、城市道路等产生的土地侵占,使区内生物量大幅减少,通过区内绿地系统的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程度,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或环境功能得到修复。 采取的补偿措施一般:
·在工业区内建立公园、防护绿地及生态绿地,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改善局地气候,增加区域的绿化率。同时,在绿化过程中应注意保持绿化植物的多样性和适宜性,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尽可能多种植养护相对容易、需水量较小的乔木。同时,对入区项目提出植被补偿要求,规定各类开发活动建设项目完成后厂区内的植被覆盖率,如工业用地不低于20%,文化娱乐用地不低于35%,科研学校用地不低于40%等。
·建设生态廊道,包括河流绿色廊道与交通绿色廊道。绿色廊道建设是提高经济区绿化率的重要途径。
(3)配套设施建设
集聚区作为一个产业集中的工业区,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区域开发的优势。集中供气、集中供热、集中供水和治污设施的适时建设,可以改变集聚区工业企业污染物无序排放的根本办法,也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系统破坏。
(4)优化布局和适度开发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切合容量的原则,在有限的地域和空间实施合理的开发。结合环境容量的要求,对规划区布局、规模及开发强度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地减少区域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七.5 综合加工区内现有企业对规划的食品加工区影响分析
工业区现状综合加工区内已经入住有新宏化工有限公司和宏达化工有限公司等化工企业,由于其自身工艺特点,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特征污染物,主要为苯类物质、酚类物质等。由于综合加工区内所有废水全部进入工业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评价分析有可能对食品加工区产生影响的污染物主要是废气,经调查,企业已经采取了处理措施,能够达标排放,但仍有部分无组织排放。这些企业距离食品加工区边界距离为900m左右,距离较远,从产业布局和气象条件看,现有企业不在食品加工区的上风向。根据预测结果,苯最大落地浓度为0.01mg/m3左右(占标准0.4%),加之规划提出在综合加工区和食品加工区之间设置绿化隔离防护带(防护带宽度不低于50m),因此评价认为综合加工区内现有企业对食品加工区不会产生大的影响。评价建议该企业以及综合加工区内的所有企业都应该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进一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严格限制入住该区的企业,严禁排放致畸、致癌等有毒物质的企业入区。
七.6 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从总体上讲,将给区域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集聚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于土地占用、居民搬迁及社会结构功能的改变,必然会对居民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以及相关社会经济领域产生影响。七.6.1 搬迁安置方案
结合现状和产业区的发展需要,对本次规划区内的现有村庄分阶段进行搬迁,置换后的用地按照集聚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实施建设。未列入近期改造计划的村庄应限制发展,严格控制其建设活动。结合县城的总体规划安排,为保障集聚区内的产业集中,建议本次规划范围内大部分村庄的住宅安置由县城城区内新增居住用地统筹解决,物业安置可结合工业用地的开发吸引搬迁村民参股的方式进行补偿,以调动村民搬迁的积极性,积极融入城市的发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城市化改造。
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本次规划集聚区将对现有村庄分阶段进行搬迁。集聚区内现有村庄共9个,包括郭场、前方庄、段庄、火王庄等,共1458户,6000余人。
规划范围内村庄分阶段实施搬迁安置。
第一阶段(2009-2012)
集聚区南部郭场以及前北场现正在实施搬迁,搬至世纪大道与北干道之间、建兴路两侧的居住片区内。
该阶段需对对集聚区内的段庄实施搬迁,段庄占地面积7.1公顷,共有98户,人口398人;同时火王庄部分用地被划入一期建设范围,需对这部分村民进行搬迁;这两部分村民住宅搬迁后可在世纪大道与北干道之间、建兴路两侧的居住片区进行安置。
第二阶段(2013-2015)
对后方庄实施搬迁,后方庄占地面积5.2公顷,共有86户,人口347人;同时将杜庄部分用地被划入二期建设范围,需对这部分进行局部搬迁;上述村民住宅搬迁后可在世纪大道与北干道之间、建兴路两侧的居住片区进行安置。
第三阶段(2015以后)
对规划内申庄及杜庄、火王庄剩余的村民实施搬迁,杜庄占地面积28.86公顷,共有406户,人口1698人;火王庄占地面积24公顷,共有288户,人口1228人;申庄占地面积9.6公顷,共有163户,人口643人;搬迁后可在县城北部的新增居住片区进行安置。
七.6.2 主要社会影响
据调查,规划实施将导致集聚区内村庄农民失去耕地,村庄需整体搬迁。因此,本次规划实施主要涉及耕地被占和搬迁社会影响。(1)搬迁工程本身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失地农民进行土地补偿和拆迁补偿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将给地方财政带来一定压力。但从长远看,搬迁的顺利实施后,集聚区稳定快速的发展将会为极大的推动地方经济,它对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地方GDP总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2)移民安置后,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可进一步实现居民区与工业区的分离,避免了长期以来工业区居住区混杂交错带来的不利环境影响,可从根本上避免工业企业对近距离周边居民带来的大气环境影响、水环境影响、噪声影响等问题。
(3)农业居民经过拆迁安置后,失去了赖以依靠的农田,因此必须寻找其他职业维持生活,虽然集聚区的建设和企业的增加给区内的原住居民带来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但随着经济技术的提高和社会进步,对就业的人员素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原住农民很难满足许多新行业的就业条件。地方政府应加大门槛较低的第三产业的开发力度,发展饮食、娱乐、服务等产业,同时注重对年龄符合要求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引导居民外出务工,从多方面解决本地居民的就业问题,降低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方面,大量的待业人口会产生一定的就业压力,搬迁群众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会产生一定的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也促使了原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化,对于发展地方第三产业,丰富劳动力市场具有一定作用。为引导搬迁居民及时就业,当地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搬迁实施后,地方政府应充分重视搬迁移民的安置工作,按照搬迁方案中的提出的各项措施,妥善解决由于搬迁带来的各种问题。
(4)制定详细的搬迁方案,并专人监督,保证落实。
七.6.3 居民生活环境影响分析
区内居民搬迁后,原有耕地被全部占用,使农村居民丧失了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质量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时,生活方式由原先的独家独户改变为小区集中居住,居民在初期会产生对生活习惯的不适应性。但从长远考虑,集聚区内安置小区的建设,具有良好的住房、交通、供排水、电力、通讯系统,配套设施齐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随着集聚区的不断发展和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当地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搬迁居民将逐步融入到新的社会生活当中,逐步完成由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同时,搬迁人口将更多的介入到服务、物流、租赁等行业,导致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居民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因集聚区规划中没有明确的搬迁方案和居民补偿方案,仅提到按国家相应的补偿措施实施,评价建议封丘县相关部门尽快制定一套详尽、具体的《搬迁和居民补偿方案》,明确补偿措施等,以便集聚区的建设顺利进行。
七.6.4 拟采取措施
(1)在集聚区规划的居住区内安置需搬迁的村民,新建拆迁安置住宅应符合居住用地规划要求,适当提高容积率,以提高土地使用强度,开发方式以统一开发为主;(2)待搬迁的村庄不再新批宅基地,加大土地调整力度,最大程度减少占用耕地;
(3)在规划区商业用地上预留土地,作为被占用土地居民商业用地,鼓励被占用居民自主创业;
(4)鼓励工业区企业积极雇佣被占地居民,提高被占地居民收入。
第八章 污染物总量控制
八.1 集聚区总量指标建议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环境管理的核心,也是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要能过控制污染增量,削减污染存量,使污染物总量保持在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在满足环境容量、实现环境目标的同时,为经济建设提供发展空间。为实现封丘县“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优化配置环境资源,评价提出产业集聚区总量建议指标如下:表8-1 集聚区总量指标建议
项 目 | 排放量t/a | 总量指标t/a | 备注 |
COD | 365 | 365 | 以回用率达到60%计 |
NH3-N | 36.5 | 36.5 |
八.2 总量目标实现措施
为实现十一五总量控制计划,封丘县政府拟采取以下措施:深化流域水污染整治:强化水污染企业深度治理。对化工、皮革等重点行业工业废水进行深度治理,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2010年底以前,所有排污企业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必须达到控制指标要求。对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到排放总量和浓度要求的企业实施限期治理,治理期间予以限产、限排;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各县(市)要积极做好工作,按照规定的时限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同时配套建成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泥处理设施,确保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统筹考虑污水再生利用,建设中水回用工程,确保中水回用率不低于60%。
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扎实推进重点企业二氧化硫污染治理。辖区内化工等行业的重点废气污染企业,要按照规定的时限和限定的脱硫除尘效率,完成烟气净化系统建设和改造,配套安装烟气在线监测设备,强化运行管理,确保正常运行,实现达标排放。
加快城市能源结构调整。市区、各县(市)建成区要逐步减少使用煤炭等高污染燃料,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加快天然气管网工程和集中供热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燃气普及率和集中供热普及率。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严格环境准入。严格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水耗项目建设,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新建项目必须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合理利用资源,满足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增产减污的要求;对于未完成污染物削减任务或总量超标的区域,暂停新建项目的审批。
强化淘汰和退出机制。加快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重污染企业。对化工、制革等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的企业,依法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
强化环境监管和执法: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污染源在线监测是总量控制的技术支撑,是准确测算总量的关键。“十一五”期间,辖区内所有重点污染源,必须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并与封丘县环境监察监控中心联网,建成完善的污染源监控平台,规范总量监控技术措施。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环境执法监督管理,加大对各种违法排污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对擅自停运环保设施、偷排污染物、超标排污等违法企业,加征排污费,实行限产或停产治理等处罚;对没有完成限期治理任务或治理后总量仍然不能达标的重污染企业,依法关闭。对违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的项目,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从严查处。
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保证环保投入逐年增加。进一步拓宽环保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格局,促进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营。按照《河南省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足额征收污水处理费,保证城镇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并保本微利。
各排污单位要把污染物总量削减作为重点,积极筹集资金,确保污染治理工程按时完成并投入运行,完成污染物削减任务。
严格考核和责任追究:将“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工作纳入各县(市)区政府目标和政府主要领导人政绩考核。市监察部门对未完成总量削减任务和环境质量目标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追究行政责任。
实现总量控制目标措施建议:
(1)限制以水污染为主的建设项目入驻;
(2)区内企业应采取节水措施,一水多用、梯级使用,尽可能减少废水排放量;
(3)集聚区废水应集中处理,中水回用,减少区域污水排放量;
(4)实施集中供热,关停小燃煤锅炉;
(5)调整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6)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控制区内无组织扬尘污染。
第九章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九.1 国家有关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的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废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建成大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建设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农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2)《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2007年6月4日)
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组织编制《工业清洁生产审核指南编制通则》,制订和发布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力度。
(3)《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决定的实施意见》(2006年7月4日)
“十一五”时期河南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总量控制在64.3万t以下,比2005年下降10.8%;SO2排放总量控制在139.7万t以下,比2005年下降14%;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县级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26%以上;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以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落实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垃圾回收、废物综合利用等相关优惠政策。
九.2 循环经济分析
九.2.1 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使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自然资本论、系统论等理论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它是一种生态经济。从工业化的角度讲,它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主要载体是环境无害化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加剧,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21世纪的时代要求。九.2.2 循环经济总体框架
九.2.2.1 循环经济建立的基础
政府高度重视,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工业区政府工作的重点,并建立政策法规支持体系,依法对生态产业体系的发展提供保证。制定了各种类废物、废水申报和回用管理办法,制定废物废水回用监督奖励办法,起到监督管理作用。九.2.2.2 循环经济建立原则
立足于现有资源基础,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加速产业链的延长,加速优势产业集群的培育,加速产业布局的优化,引导优势资源向工业园区、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集中,推动资源开展由单向开发向综合开发、由粗放开发、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逐步形成多产业横向扩展和资源深加工纵向延伸相结合的循环型工业,力争在资源赋存与特色产业的结合上有新发展,在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的转换上有新突破。九.2.2.3 循环经济建立层次
在清洁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一条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有效解决现存环境问题的唯一方法和途径。循环经济的具体活动主要集中在三个层次:企业层次、企业群落层次和企业与社会层次。
(1)在企业层次上
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要求,评价的审核工业园区内的建设项目。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要求企业减少产品和服务的物料使用量、能源使用量、减排有毒物质、加强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最大限度可持续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从生产优先转变为服务优先,强化产品的使用价值,使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达到最优,从而推动工业社会向服务社会的过渡。
(2)在企业群落层次上
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在区域内,企业之间形式一种共生系统,建立工业体系中不同工艺流程、不同企业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耦合、横向共生及资源共享。为废物找到下游的“分解者”,建立工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达到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的目的。
(3)企业与社会层次上
在区域内,根据各企业最终进入社会废弃物的特点,实施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例如废水资源化,固体废物资源化,废气资源化等等,使所有的废物经过资源化后,最终进入社会的废物达到微量化和无害化。
这样当资源进入区域后,在它的生命周期里通过企业内部循环、企业之间的循环和企业与社会的循环,完成了最有效的利用后,最终得到妥善处置。
九.2.2.4 循环经济建立的目的
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建设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得到国家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一些发达国家及我国的实践来看,发展循环经济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在三个层次上逐步展开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工业集中区建立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九.2.2.5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分析及发展建议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中提到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集聚区产业的发展将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搞延伸、围绕重点项目搞协作,在参与企业间和产业链条间的分工协作上做文章,在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延伸加工配套生产上做文章,促进产业延伸、升级,提高产品层次,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系统完整、分工细化、环境友好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同时促进封丘县城乃至县域综合竞争力的显著提升。在现阶段立足于封丘县丰富的农业资源,鼓励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着眼于本地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未来必须坚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以“循序渐进”模式夯实基础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建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突出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使得产业系统与外部的县域经济系统以及自然环境系统之间形成良性关联关系,确保产业结构快速、平稳、持续升级,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结合封丘县工业园区特点,评价提出如下产业链条,供园区发展参考:
(1)按照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根据客观实际和发展趋势,以生物制药、食品加工业为核心,发展相关产业。
(2)逐步减少和取消区内未形成规模经营和产业链条的零散行业,同时加强各主要行业之间、行业各企业之间物流与产品的链接,形成企业间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并对公用工程进行充分的共享,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工业工业区整体发展优势。
(3)建设中水回用系统,以中水代替新鲜水,减少企业新鲜水消耗,节约用水。
(4)强化各企业间固废的综合利用。各企业通过工业区的信息中心了解区内固废产销状况,提高工业区内固废的综合利用率,减少固废在企业与社会层次上的循环。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区内企业推广清洁生产的基础上,加强区域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通过环保型链接项目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提升地区经济运行质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在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优势。
九.2.3 工业区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及建议
(1)大力开展清洁生产,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清洁生产管理与审计,按照审计要求,提高指标符合率。坚决杜绝规模小、工艺落后、污染严重、资源能源消耗高、不符合入区条件的企业。(2)大力提倡节能减排,切实做好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各项工作。
(3)产业发展应注重产业的集聚、企业的集群、要素的集合,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区域配套能力。选择关联性和链接性较强的产业,通过产业过程的延伸及横向耦合,培育产业链,引导企业集群。逐步建立健全园区系统、循环型企业系统、工业固废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处理与管理系统、配送与回收系统等。
(4)充分利用废热、废水,提倡企业间的废热、废水梯级利用,可燃废气的回收利用,鼓励发展区内废弃物综合利用回收的企业,促进工业区内部及工业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废物交换体系和能量梯级利用体系建设;评价建议封丘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与污水处理厂协商将其处理后中水回用于封丘县产业集聚区热电厂做为冷却用水。
(5)加大工业区管理部门对各企业清洁生产管理力度,建立政策法规支持体系,依法对生态产业体系的发展提供保证。制定各种各类废物、废水申报和回用管理办法,制定废物废水回用监督奖励办法,起到监督管理作用。这样,通过各种方式的链接、交换、循环,逐步将整个产业集聚区的能流、物流、信息流紧密相连起来,达到产业集聚区系统的生态化良性循环。
(6)宣传教育——人才培训: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建设,在我国还处于启蒙阶段,需要加大生态产业以及绿色消费的宣传和培训的力度,通过召开生态产业研讨会,利用国内外相关网站、报刊、电视媒体等各种手段,宣传、交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思想,有关知识和最新动态,扩大生态工业理论、绿色消费的影响。加强对在职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环境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以确保环境管理工作的切实开展。
(7)信息化支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扩大信息的公开化,包括政府公开有关的环境信息和政策信息,企业公开有关排放污染物的信息等,使公众及时、准确、便捷地获取有关信息。建设循环经济信息平台,为相关领域工作人员的资源共享、信息查询提供便利的通道,包括相关政策、入园项目指南、各主要行业关键先进技术、工业区环境管理手段、工业区工业网络设计、物质集成设计、清洁生产技术等主要内容。
(8)推进产业集聚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工业区内各企业进行ISO14001认证,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和园区管理成本,提升工业区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力争早日通过工业区ISO14001认证。
九.3 现有企业清洁生产评价及建议
九.3.1 清洁生产概念
2002的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对清洁生产的定义为:“不断采用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从而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它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从源头削减污染,实行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控制,把污染物最大限度地消灭在生产过程中,是工业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清洁生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循环经济中的基础循环。九.3.2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清洁生产评价
九.3.2.1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清洁生产水平
由于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大多未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工作,企业自身亦没有专职清洁生产管理人员,企业没有对清洁生产有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存档,因此有关区内企业清洁生产现状的资料非常少。因此只有通过现场调查、了解、收集企业运行记录数据并简单分析,对该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得出粗略判断。目前集聚区内生产规模较大、企业经营和管理者清洁生产意识比较强的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相对较高:对于那些规模小、没有能力提高生产工艺、装备水平,经营和管理者对清洁生产又没有给予重视,其资源、能源管理散乱、消耗大、浪费严重,污染治理水平低,产品质量差,废物产生量大,回收利用率低,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实施。因此评价建议对于这类企业就加强清洁生产管理,其能耗、物耗指标必须达到国际或国内同类行业企业的先进水平,并且必须同时配套完善的环保设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不超过园区的环境容量;进行清洁生产审核,满足清洁生产标准包括企业生产工艺、原材料、产品等;须设环保处作为企业日常环境管理的常设机构,该机构两人以上。
针对工业区的拟建企业应该发展工业区废物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工艺上实现清洁生产的同时还要考虑企业布局,以集聚区主导产业为核心,推进产业链的相互融合,促进企业之间形成原料、产品、副产品及废弃物的互供共享,实现资源的减量投入、集聚生产和循环利用,建立起以二次资源的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工业链。
九.3.2.2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现有企业清洁生产建议
建立工业区最大优势是利于实现整个工业区内清洁生产,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并尽可能减少各种废弃物的产生。因此工业区清洁生产要求不仅要实现各建设项目自身的清洁生产,更重要的是实现整个园区循环经济,达到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以从宏观角度上贯彻清洁生产要求,优化园区产业链条。●封丘县产业集聚区清洁生产现存主要问题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内现有各行业企业清洁生产方面现存主要问题如下:
1)集聚区总体清洁生产水平不高,在清洁生产方面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如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奖惩措施,促进企业持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2)大多数企业经营领导者和生产组织者对清洁生产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没有充分认识,有些企业甚至没有环境管理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及管理制度,更谈不上清洁生产水平的提高。
3)企业还存在较多清洁生产的机会,需要进一步采取清洁生产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4)多数企业生产链条较短,废热、废水、废渣等二次资源回收不充分,造成生产成本提高,资源能源浪费,
5)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一般,规模较小,因此急需对这些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将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各行业做大做强,上规模,上档次,提高行业的生产水平。
●清洁生产建议
1)企业应高度重视清洁生产
集聚区现有企业应高度重视清洁生产,贯彻清洁生产理念,大力宣传清洁生产,设置专门环境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
2)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审计
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审计,摸清生产过程中污染物产生的具体部位、产生的原因及产生量,制定消除或减少污染物产生的方案。作为一种环境战略,清洁生产的实施要依靠各种工具,如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标志和环境管理会计等。这些清洁生产工具,要求在实施时深入组织的生产、营销、财务和环保等各个领域。清洁生产审计是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和操作性很强的环境诊断程序,这套程序反复从八条途径着手开展工作,即原材料和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管理、员工、产品、废物。从这八条途径入手,有助于克服传统上生产环保两张皮现象,将污染物消灭在产生之前。从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和环境管理要求等各个方面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
3)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技术
清洁生产是污染控制的一种思路,因此,区内各生产企业在工程设计时始终都要贯彻清洁生产设计的指导思想,选用“无废”、“少废”的工艺、技术、设备,加强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积极推行国家推荐的各行业最新清洁生产技术。
4)加强环境管理
评价建议企业在以下方面加强环境管理:
①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管理要求。
②设置专门环境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
③制定有利于清洁生产的管理条例及岗位操作规程。
④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及可持续清洁生产计划,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⑤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废物处置方法处置废物;严格执行国家或地方规定的废物转移制度。
⑥每个生产工序有操作规程,对重点岗位要有作业指导书;易造成污染的设备和废物产生部位要有警示牌;生产工序能分级考核,建立环境管理制度。
⑦对相关方实施相应的环境管理,如原材料供应方的管理等。
⑧加强对员工的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制定清洁生产的奖励及惩罚措施,提高员工参与清洁生产的积极性。
⑨选择有一定工作经验及文化素质较高的员工,并对其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培训合格方可上岗。
5)学习和借鉴国内先进经验
参照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工艺方法,在提高产品率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少吨产品污染物的产生量,降低吨产品的能耗、物耗与资源消耗。在工程设计和技术改造过程中尽可能考虑生产用水的循环利用,以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节约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吨产品的耗水量。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及潜在价值,将原本废弃的资源加以利用,在进一步强化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扩展可用资源总量,同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九.4 规划实施过程中清洁生产建议
(1)入区企业的环境管理机构建议在封丘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设立专门的编制和职能,负责集聚区的环境管理。同时设立清洁生产审计、审核机构、环境监测站,负责集聚区清洁生产、环境监测和监理工作。
①贯彻清洁生产理念,大力宣传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②建立和完善集聚区的环境法规、约束企业的行为,制定有利于清洁生产的管理条例及操作规程。
③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及可持续清洁生产计划,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④加强对企业的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制定清洁生产的奖励及惩罚措施,提高企业参与清洁生产的积极性。
⑤督促企业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审计。
⑥建立环境技术孵化器,针对园区清洁生产和建立生态链的潜力,积极研究新的工艺和技术。
(2)对入区企业严格把关
在集聚区的企业进驻上,应选择高技术含量、低污染的企业、应坚决防止污染产业向园区的转移;围绕土地利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破产企业占用土地不得随意转租,须经重新审核。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确定土地开发功能,严格控制土地供应,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原则上不引入高耗水项目,以减少对有限水资源的消耗。加强工业建设的资源环境管理力度,实行总量控制,设置工业区的环境底线,对企业产品性质、产业规模和技术等建立环境准入制度或条件。
(3)对现有企业实施整治与技改
对工业区内现有同类或相关小型企业,鼓励其相互整合、联手经营,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改造现有落后生产工艺,提高装备水平,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减少资源能源浪费,对二次资源充分回收利用,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以清洁生产促进工业区经济发展。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工业区管理要求的企业,坚决予以取缔。
(4)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立、配备管理人员、制定清洁生产管理制度等。
(5)制定入区企业环境管理要求
入区企业要将环境保护融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之中,使环境保护成为企业的重要决策。入园企业必须满足一下标准:
①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产业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其能耗、物耗指标必须达到国际或国内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必须同时配套完善的环保设施,确保污染达标排放,不超过工业区的环境容量。
②符合工业区产业规划的产业发展方向。
③企业内部设置专门环境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
④工业区内企业总数的50%以上开展并通过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1认证。
⑤入园企业必须达到一定的发展规模,保证生产的规模效益。
⑥满足工业区发展的补链需要,入园企业尽可能充分利用工业区企业的副产物或为工业区企业提供原材料或初级产品输入。
⑦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和能源,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⑧进行清洁生产审核,满足清洁生产标准。
⑨须设环保作为企业日常环境管理的常设机构。
(6)绿色招商
封丘县工业区在项目选择上,应利用循环经济的尺度来选项目,加强对工业区关键补链项目的招商引资。凡是与“上下游”企业能形成产业链的项目优先批办和优先进区,这样,可以在投资项目安家落户之始,就与“上下游”企业自动形成循环链,使得各类资源在精心组织的产业链中得到最大限度利用。
(7)实施节能减排计划
①充分认识建立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②切实做好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各项工作。
③加强领导,密切协作,形成区域共同参与节能减排的工作合力。
(8)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参照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强工业区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及潜在价值,将原本废弃的资源加以利用,在进一步强化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扩展可用资源总量,同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9)持续清洁生产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清洁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要保持一个较高的清洁生产水平,需要不间断的清洁生产审计过程,对新发展阶段产生的新问题给予发现和解决,以适应社会、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10)推进环境管理信息化,建立工业固废交换平台
建立固体废弃物交换网,为企业提供废物交换的各种信息,促进企业间工业废物的交流与再利用,从而达到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金的目的。企业信息包括多种废物名录,各种类别废弃物还包括各种明细目录。通过该网站,企业可以进行固废交换信息的浏览、查询,可随时发布企业固废交换信息。网站设有专人管理,负责信息的维护与发布,各企业的需求信息经审核后,才可在网上发布,同时,企业可以在交换网管理员的协助下获得反馈信息。
第十章 推荐方案及减缓措施建议
十.1 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
根据评价中各专题的分析论证,评价推荐的调整建议及推荐方案详见表10-1。评价指标可达性分析见表10-2。表10-1 规划调整建议及推荐方案
项目 | 规划方案 | 调整建议 | 环境推荐方案 | 调整效果 |
战略定位 | 依托本地资源,建设与机械化农业协调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金银花制品加工优势突出,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现代生态食品药品加工业基地。 | 应将环境保护作为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之一充分体现 | 建设环境友好型产业集聚区 | / |
规划范围 | 本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产业集聚区位于县城西北部,前进路以南,世纪大道以北,西外环以东,封黄路以西。根据封丘县人民政府提供的产业集聚区规划选址范围的矢量图,本次规划用地红线经实际测量,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5.70km2。 | / | 同规划方案 | / |
产业结构 | 规划的主导产业为食品加工、生物制药加工、服装加工业、综合加工、产业链延伸产业 | / | 同规划方案 | / |
根据集聚区规划中的土地适应性分析,黄河化工厂现状所在地块规划为“近期作为支柱性产业培植发展,远期置换为生物研发产业基地” | 现状黄河化工厂现状所在地块集聚区东南角,存在较大的风险因素,紧邻居民区。建议对集聚区近期规划相关内容进行调整。 | 对集聚区近期规划进行调整,黄河化工所在分区近期不宜作为支柱性产业继续培植发展。评价提出尽快对该厂实施搬迁。 | 降低环境风险,减轻对县城居住区敏感点的影响,使集聚区功能布局更加合理 | |
功能分区 | 食品加工区:培植性主导产业,有一定污染,产业附加值较低,起点较低,可作为起步型产业。设置在规划区西部,位于泰康路、建兴路、世纪大道、兴华路之间,总用地面积143.74公顷。 | / | 同规划方案 | / |
生物制药加工区:培植性主导产业,污染较少,产业附加值较高,为远期发展重点产业。设置在规划区东南部,位于工业路、封黄路、北干道、工业三路之间,总用地面积79.92公顷。 | / | 同规划方案 | / | |
服装加工业:培植性主导产业,污染较小,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依靠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设置在规划区中东部,工业二路、工业三路、封黄路与建兴路之间,总用地面积73.29公顷。 | / | 同规划方案 | / | |
产业链延伸产业备用地:规划为主导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已有产业的腾挪预留空间,位于泰康路、西外环、世纪大道、兴华路之间,用地规模为67.84公顷。 | / | 同规划方案 | / | |
综合加工区强调功能的可适性和可置换性,可满足产业集聚区动态发展的分阶段需求。建议引进有经验的工业区物业管理公司,统一建设多层厂房和基础设施,采取政府为主导、民间参与的管理方式。设置在规划区中部,位于工业路、建兴路、北干道、世纪大道之间,总用地面积99.36公顷。 | 综合加工区产业定位不明确,且与食品加工区紧邻。为减轻对食品加工区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明确综合加工区准入条件,禁止高水耗、高毒、高污染,严禁排放有致畸、致癌物质的企业入区。 | 在规划中明确提出控制现状已存在的化工、皮革等企业生产规模。禁止高水耗、高毒、高污染,严禁排放有致畸、致癌物质的企业入区。 | 降低综合加工区对食品加工区的影响;减少污染物尤其是高毒物质的排放,减少集聚区水资源消耗量和废水排放量 | |
环保基础设施 |
排水体制:雨污分流。 污水集中处理:工业区污水排放量远期4.8万m3/d。规划在西外环与兴华路交叉口西北角新建封丘县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规模远期为5.0万m3/d。污水经污水厂处理达标后排入文岩渠。 |
增加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要求,为中水回用创造条件。回用率达到60%。 | 污水处理厂增加中水深度处理工艺和相应规划内容,鼓励中水回用。中水回用于秸秆发电厂等企业等企业作为冷却系统用水。 | 减轻区域水环境及水资源压力;实现地表水功能区划目标 |
固废处置:垃圾处理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依托封丘县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 | 按固废性质分类处置,增加垃圾分类收集,补充危废处置要求。 | 处置原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施垃圾分类收集。生活垃圾及一般工业固废依托当地已有集中处置设施。危废处置:企业委托相关有资质单位安全处置。 | 使固废处理和综合利用更加合理,减轻固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 |
环保规划 | 以改善工业区环境质量为中心,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合理进行工业布局,强化管理手段,到2020年,使大气环境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烟尘控制区面积达到工业区的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60%以上,地面水按照不同区域的使用功能分别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工业区地面水达到国家级标准。 | 进一步强化、细化、量化环保规划相关内容。 | 评价拟定了集聚区量化的环境保护目标,提出了环境管理、环境监测、跟踪评价要求,提出了环境保护对策,提出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准入条件。 | 便于监督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
十.2 环境保护对策和减缓措施建议
十.2.1 水环境保护对策及措施
十.2.1.1 集聚区废水排放体系
(1)污水处理厂选址根据工业区排水工程规划,污水处理厂选址位于西外环与兴华路交叉口西北角。
(2)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和出水要求
按照污水处理厂的服务要求和性质,该污水处理厂进水要求为《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要求,其中COD≤50mg/L,NH3-N≤5mg/L。
(3)集聚区污水处理规模合理性分析
工业区污水排放量按总用水量的80%计算,远期4.8万m3/d。集聚区规划提出新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规模远期为5.0万m3/d,能够满足工业区发展需求。
十.2.1.2 水环境综合整治
(1)排水口的规范化工业区污水集中排放,除污水处理厂排水口外不允许有其他污水排口,清下水和雨水也应相对集中,便于管理,每个企业最多只设一个污水和清水排口,企业污水排口必须接入污水处理厂,清水排口也应该合并进入文岩渠,不得单独排放,以防止事故造成污染物由清水口外排。
(2)区内企业废水内部管理
为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和安全运行,应严格控制进入污水处理厂的各企业的工业废水水质,建立和健全工业废水的接管标准;加强监督管理,园区内的企业必须按照“三废”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规定认真执行。确保入驻企业的污水预处理设施正常运行,保证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水质满足设计水质的要求,特别是严格控制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废水排放,应考虑从严控制接管标准。
各行业废水预处理可根据自身污水特点,选择合理的治理方案,经当地环保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实施。各企业的排放废水必须要严格执行监管标准。
所有企业废水通过污水管网排入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后排放。区内个别企业自行处理达标排放的废水,也应送到污水处理厂的排放口排放,不得自行设置排污口。
(3)选择成熟的污水处理工艺
为达到河南省对于黄河流域的环境保护目标,污水处理厂需选成熟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确保水质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污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后排入文岩渠。
十.2.1.3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1)节约用水要提倡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行各种节水措施,强制推行节水型用具,各企业内要严格控制用水定额和按水质不同分质用水,生产排水实行清、污分流,以提高新鲜水的重复利用率,有条件的企业要强化污水深度处理回用,减少污水排放量。
根据国经贸资源【2000】1015号引发《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工业节水的总体目标中对水的重复利用率规定2005年为60%,2010年达到65%。因此工业区应鼓励企业内部中水回用、污水综合利用,使工艺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禁止引进高耗水的生产工艺。通过此途径使工业废水排放量得到消减。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及规划区域地表水环境容量情况,评价建议在出水50mg/L的情况下,工业区中水回用率应达到60%。
(2)废水重复利用方案
评价提出以下工业聚集废水回用措施:
①各企业的清下水应尽量重复使用,确保清下水重复利用率可达到90%以上。
②循环冷却水可以将常用的1~2倍浓缩倍数提高到3~4倍,可以减少30%~50%的冷却补充水量。
③一些对水质要求不高的用水,如市政绿化、道路降尘、车辆清洗用水、部分基建用水以及设备冷却水灯,可采用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
④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工艺用水,亦可尽量考虑采用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
十.2.1.4 水环境保护措施
根据工业区排水工程规划,工业区生产废水经各企业的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统一进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一级A)后,排入文岩渠。文岩渠目前已经受到污染,不能满足功能区划的要求,从废水排放量方面来说,工业区规划集中污水处理厂应深度处理,实行中水回用(评价提出回用率不低于60%);同时根据区域污染源调查,对区域污染源的综合整治,使文岩渠满足规划水质要求的重点工作。
十.2.2 大气环境控制对策
工业区实行集中供热。大气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规划的目标是:废气排放达标率100%;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废气污染物排放实行管理目标总量控制,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十.2.2.1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1)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为了更好的保护区域空气环境质量,除了加强对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外,必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利用“清洁能源”为主。各工业企业应尽可能的利用电能、燃气为能源,尽可能减少废气的排放量,工业区的生活能源应全部及天然气或液化气。
(2)工业区实施集中供热,入区企业生产所需的普通蒸汽必须由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供给,不得自建普通蒸汽锅炉,在集中供热管网建成前进区企业如需蒸汽必须采用清洁能源。
(3)入区企业因生产工艺要求,需要自建导工业炉窑,必须使用清洁的燃料——液化气、轻柴油等清洁燃油料,废气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排放。
(4)入区企业的厂址选择,必须符合工业区环境保护规划布局。针对进驻项目排放的工艺尾气情况,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合理布局和调整厂区平面布置,以便减少其对环境特别是对周边环境较为敏感的地区的大气污染影响。
(5)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入区项目的引入条件,对排放有毒有害气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项目,必须从严控制。
十.2.2.2 扬尘控制
(1)加强道路管理和路面养护,减少车辆运输过程中的洒漏,减少地面扬尘。(2)选择对抗性树种,在道路两侧种植绿化带,以降低车辆尾气对环境的影响。
(3)加强规划实施阶段施工扬尘的控制。
十.2.3 噪声污染控制对策
十.2.3.1 工业生产噪声防治
合理规划布局:工业用地特别是高噪声项目应尽量集中 ,以降低对其它用地的影响,同时也便于控制工业噪声影响。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将生活区和生产区分离开来。对进区企业审查时,要注意企业的重要噪声污染源情况,将运行噪声高的设备远离厂界和噪声敏感点,利用距离衰减来降低噪声。对于那些不可能远离厂界噪声敏感点的设备噪声,在设计时尽可能利用厂房建筑物来阻碍噪声对厂界外环境的影响,如果不能利用距离和现成的建筑物来控制设备噪声的影响,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噪声治理措施。入区项目必须确保厂界噪声达标。对各种工业噪声源分别采用隔声、吸声和消声等措施,必要时应增加设置隔声罩、隔声屏障等措施,降低噪声源强,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入区企业的总平面布置上应充分考虑高噪声设备的安装位置,将其布置在远离厂界处,以保证厂界噪声达标;工业区边界外围规划100m绿化隔离带,可以有效降低工业区工业生产噪声对区外环境敏感点的影响。
十.2.3.2 建设施工噪声控制
建筑施工噪声在不同的施工阶段影响是不同的,其对环境的污染主要在土石方、基础和结构施工阶段。施工机械中的高噪声设备有打桩机、振动棒、电锯、搅拌机、切割机、运输车辆等,最高声级达100dB(A)以上。对建设施工噪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控制和管理:(1)建设中采取低噪声的施工工艺,用低噪声施工设备代替传统的高噪声设备。
(2)对一些固定的高噪声设备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并采取一些噪声屏障措施。
(3)加强对施工工地的管理和施工人员的环境意识教育。
十.2.3.3 生活噪声
规划的生活区主要为楼村居住区,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居住区的管理,集贸市场、休闲娱乐场所不应设立在居民住宅等噪声敏感目标场所附近,以减少公共活动噪声对居民等敏感目标的影响。居住区内道路应只允许通行公共交通车辆、轻型车辆和少量为生活服务的货运车辆。统筹规划各经营网点布局。商业活动的噪声控制包括禁止使用高永喇叭、控制音响设备及播放时间、加强市场管理防止交通堵塞措施。
十.2.4 声环境功能区划
集聚区噪声控制应按声功能区划要求进行。根据集聚区规划布局,本次评价划分的规划范围的声环境功能,主要包括:居住片区为1类区;商业和工业办公区为2类区;工业片区均为3类区;交通干线两侧为4类区。十.2.5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措施
(1)生活垃圾工业区内产生的生活垃圾,可由工业区内环卫部门负责处理和处置,对垃圾要做到分类处理,尽量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可回收利用的(如金属、纸等)回收利用;不能回收的通过工业区内垃圾中转站,定期送往封丘县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处置。
(2)建筑垃圾
施工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装修垃圾与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不能随便倾倒,尽可能综合利用、不能利用的送往封丘县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同时应尽可能减少土方外运,在工业区内平衡挖、填方的土方量。防止废土、废物四散,并建立临时堆放场地。
(3)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工业区内各工业企业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临时贮存场地应按GB18599-200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储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中相关要求进行建设。临时贮存场地应设天棚,不允许露天堆放,以防雨水冲刷,雨水通过场地四周导流渠流向雨水排放管;临时堆放场地为水泥铺设地面,以防渗漏;在堆放废水处理污泥的场地,四周应建有围堰,防止污泥流失。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应分类堆存,综合利用。
(4)危险废物
危险固体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潜在的和即时危害的具有高持久性的元素、化学品和化合物的固体废物。它们往往具有急性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或浸出毒性。工业园规划主导产业包括生物制药行业,另外综合加工区内目前已经建有几家化工企业,因此工业区企业生产过程会产生一定量的危险废物。
由于危险固体废物会对环境造成潜在的巨大危险,因此要对危险固体废物的产生和管理将按照《河南省危险废物管理暂行办法》、河南省环境保护局颁发的《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文件的要求,危险废物的控制应遵循全过程管理,分类收集、强制处置和集中处理的原则,对危险固体废物应尽量通过焚烧或化学处理方法转化为无害化后再处理。评价建议:
①加强危险废物的收集和集中处理
企业应严格危险废物的收集、存放和运输,不随意堆放,企业建设专门的危废临时存放场,做好防雨防渗措施,达到一定数量及时送到危废处置中心进行合理处置,避免其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②建议工业区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危险固体废物服务中心”,负责全区危险废物的收集、储存,并进行跟踪监督,确保危险废物得到全部安全处置。
③提高企业对危险废物识别能力;提高危险废物的回收利用率,减少其产生量。入区企业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固体废物进行鉴别,危险废物申报登记,落实危险废物处置协议,实施全过程管理。
④危险废物处置、转运应按颁发的有关危险废物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⑤危险废物处在企业内部经过物理或者化学方法提取进行回收利用外,对暂时无法利用、处置的危险废物,可送到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置单位进行妥善处置,工业区内不另设处置中心。但是作为封丘县整体考虑的一个问题,对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必须纳入到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
十.3 项目准入条件
根据工业区产业定位、区域资源承载力及环境特征,对工业区内规划引进的工业项目,应本着“高水平、高起点”的原则,提出项目准入条件,评价建议的环境准入条件详见表10-2。表10-2 工业园区项目准入条件
类 别 | 项目准入条件 |
产业政策 |
工业区规划产业定位为食品加工、生物制药、服装为主的三类工业,与工业园区产业链相关的轻污染项目优先入区。 按照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严禁高毒、高污染的淘汰和限制类工业企业入区。 对封丘县域范围内布局不合理的、符合园区主导产业的项目,按照环保要求可以搬迁入工业区。 禁止引进印染、制革等高耗水、高污染行业。 |
生产规模和工艺装备水平 |
入区企业建设规模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最小经济规模要求。 封丘县域环保搬迁入工业区的企业应进行产品和生产工艺技术的升级改造,达到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 在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上,要求入区项目达到国内行业清洁生产定量评价基准值。 |
清洁生产水平 |
应选择使用原料和产品为环境友好型的项目,避免工业区大规模建设造成的不良辐射效应。 入区项目在单位产品水耗、能耗、污染物排放量等清洁生产指标应达到国内同类行业的先进水平。 限制高耗水、高耗能的工业企业入住工业区。 |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
新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指标必须在提高区域内现有工业污染负荷削减量中调剂。 禁止发展环境污染严重、无污染治理技术或治理技术在技术经济上根本不可行的项目。 |
土地利用 | 入区项目必须达到《河南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要求。 |
类 别 | 鼓励类 | 限制类 |
生物医药制造 |
·天然药物开发与生产 ·制剂新辅料开发与生产 ·医药生物工程新技术、新产品开发 ·新型药物制剂技术开发与应用 ·新型药用包装材料及其技术开发 ·中药现代化(濒危稀缺药用动植物人工繁育技术开发;先进农业技术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中的应用;中药有效成份的提取、纯化、质量控制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中药现代剂型的工艺技术、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和装备的开发与应用;中药饮片创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 |
·无新药、新技术应用的各种剂型扩大加工能力的项目(填充液体的硬胶囊除外) ·原料为濒危、紧缺动植物药材,且尚未规模化种植或养殖的产品生产能力扩大项目 |
服装加工 |
· 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高档服装生产 · 符合生态、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要求的特种天然纤维(包括除羊毛以外的其他动物纤维、麻纤维、竹纤维、桑蚕丝、彩色棉花等)产品加工 · 采用高新技术的产业用特种纺织品生产 |
/ |
综合加工 | / | 按照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严禁高毒、高污染的排放致畸、致癌废水、废气的工业企业入区。禁止引进印染、制革等高耗水、高污染行业。 |
十.4 现状企业调整建议
对照规划的主导产业和功能布局,评价对现有企业中不符合集聚区规划主导产业定位或规划布局的企业提出如下调整建议。表10-4 现状企业调整建议
序号 | 企业名称 | 行业 | 产品及规模 | 调整建议 |
1 | 新乡市黄河化工有限公司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合成氨10万吨、尿素15万吨/年、甲醇4万吨 | 属于化工行业,选址位于生物医药加工区,不符合产业定位,同时由于紧邻距离封丘县城居民区,存在较大风险因素,因此评价提出尽快搬迁 |
2 | 新乡市金利达化纤厂 | 锦纶纤维制造业 | 年产3000吨锦纶综丝 |
位于综合加工区 符合产业布局 |
3 | 新乡市寒山啤酒厂 | 饮料制造业 | 年产2400万瓶金银花饮料、10万吨啤酒 |
位于综合加工区 符合产业布局 |
4 | 新乡市华源泵业有限公司 | 机械制造业 | 年产1000台水泵 |
位于综合加工区 符合产业布局 |
5 | 河南新宏化工有限公司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年产1000吨间苯二酚 |
位于综合加工区 符合产业布局 |
6 | 新乡市博凯生物有限公司 | 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 | 年产3200吨金银花系列中药 |
位于综合加工区 符合产业布局 但由于污染较小,建议限制其发展 |
7 | 封丘县宏达化工有限公司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年产500吨醇酸树脂、80吨油漆 |
位于综合加工区 符合产业布局 |
8 | 新乡市晨曦化工有限公司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年产1000吨糠醛、 3000吨木糖 |
位于服装加工区 不符合产业布局和用地类型,建议搬迁 |
9 | 龙华胜鞋业(封丘)有限公司 | 皮革制造业 | 年加工800万双男女鞋生产 |
位于生物制药加工区不符合产业布局 建议逐步搬迁 |
10 | 广州森仕服装有限公司 | 服装制造 | 年加工服装80万件 |
位于生物制药加工区不符合产业布局 但由于污染较小,建议限制其发展 |
11 | 新乡市亚丰电子有限公司 |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年产1万m2LED显示屏 |
位于生物制药加工区不符合产业布局 但由于污染较小,建议限制其发展 |
12 | 新乡市联升皮革有限公司 | 皮革制造业 | 年加工300万张成品革项目 |
位于服装加工区 不符合产业布局,考虑到其对其他功能区影响不大,建议限制其发展,同时应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开发生产污染小能耗低的产品。 |
13 | 河南三美速冻食品有限公司 | 食品制造 | 年产1000吨速冻食品 |
位于服装加工区 不符合产业布局,但由于污染较小,建议限制其发展 |
十.5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十.5.1 政策保障
(1)制定工业区规划实施和规划目标实现的组织、政策、技术、管理和其他各项措施;(2)通过国家和当地政府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执行来保障园区的发展;
(3)封丘县人民政府应制定工业区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
十.5.2 组织保障
为了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建议工业区管委会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专门机构,由专人负责,实行各个项目全过程的协调、监督和管理,以保障规划的实施。十.5.3 建立多渠道融资体系,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实施环境保护规划需要巨大的经费,仅依靠地方财政收入进行实施的压力很大,也不现实、不合理。因此多方面的筹集资金,建立完善融资体系,以保证规划建设的顺利实现。可采用以下方式:(1)利用各项政策性优惠贷款,包括国家、省、市三级政策性贷款,本地金融和财政部门要积极运用经济手段来扶持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环保部门融资:通过排污收费返还部分经费以及国家规定的环保投资来承担部分建设费用;
(3)企业投资:工业区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合作,积极投入到工业区环保设施建设中来;
(4)外商投资:鼓励外商到工业区内投资兴业,积极拓宽外商投资渠道,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5)鼓励单位自筹和个人集资。
十.5.4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动态检测与评价
工业区的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要按照年度分项目制定计划。在建设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决策者要及时对项目建设进行调整。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行动态的检测与评估,其结果可以作为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能起到指导下一阶段建设工作的依据。十.6 评价指标可达性分析
按照调整后的工业区相关内容,评价给出了调整后的工业区规划评价指标可达性一览表,具体见表10-5。表10-5 评价指标可达性分析
序号 | 项目 | 指标名称 | 现 状 |
规 划 评价指标 |
保障措施 |
评价指标 可达性 |
1 |
环境 质量 |
环境空气质量 | 二级 | 二级 |
集中供热; 工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节能降耗;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控制无组织扬尘。 |
能够达到 |
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天) | 316 | 325 |
集中供热; 工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节能降耗;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控制无组织扬尘。 工业区设置环境管理部门,对园区企业进行监督管理,并在工业区内设置环境空气常规监测点位,由专门的监测部门负责监测工业区环境空气质量 |
能够达到 | ||
烟尘控制区 覆盖率 % |
98 | 100 |
集中供热; 工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节能降耗;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控制无组织扬尘。 |
能够达到 | ||
饮用水源达标率% | 100 | 100 | 限制开发活动,严格限制可能污染地下水的项目入驻;综合整治物料堆场、废渣堆场;逐步关闭区内自备井。 | 能够达到 | ||
水功能区达标率% | 50 | 100 |
雨污分流,污水集中处理;中水回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节约用水; 实施总量控制。 |
能够达到 | ||
噪声达标区 覆盖率% |
60 | 100 | 合理布局;重点防治交通噪声。 | 能够达到 | ||
绿化覆盖率 % |
30 | 40 | 落实规划绿化景观建设内容,因地制宜选择绿化植物;优化绿化方案,建立立体的绿化系统。 | 能够达到 | ||
人均绿地面积 m2/人 |
5 | 9 | ||||
2 |
污染 控制 |
单位GDPSO2排放量kg/万元 | / | 4.0 | 集中供热、使用清洁燃料,淘汰现有锅炉,集聚区单位GDPSO2排放量0.16kg/万元 | 能够达到 |
单位GDPCOD排放量kg/万元 | / | 4.5 | 污水进行集中治理,采取中水回用集聚区单位GDPCOD排放量0.16kg/万元 | 能够达到 | ||
污水集中处理率% | 0 | 100 | 采取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充分依托现有市政污水处理厂,新建集中污水处理厂;厂网并举,管网先行。 | 能够达到 | ||
工业废水达标 排放率% |
100 | 100 | ||||
危险废物 处理处置率% |
100 | 100 | 加强管理,制定集聚区危废管理办法;建立危废管理数据库;实施危废收集、贮存、转运、处置全过程管理。 | 能够达到 | ||
工业固废 综合利用率% |
60 | 80 | 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建立固废管理数据库;搭建集聚区固废综合利用平台。 | 能够达到 | ||
工业固废处理率% | 100 | 100 | ||||
生活垃圾 无害化处理率% |
90 | 100 | 依托当地在建生活垃圾填埋场。 | 能够达到 | ||
3 |
节能 减排 |
燃气普及率% | 18 | 100 | 建设燃气管网。 | 能够达到 |
集中供热率% | 0 | 80 | 依托封丘县热电厂;加强管理,集中供热覆盖区域禁止建设小燃煤锅炉。 | 能够达到 | ||
单位GDP能耗 煤/万元 |
/ | 0.8 | 关停区内现有小化工等高耗能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改变能用结构,使用天然气。热电厂采用可再生资源秸秆为原料。 | 能够达到 | ||
单位GDP水耗 m3/万元 |
/ | 20 | 鼓励现有企业进行节水改造;实行一水多用、梯级使用、循环使用;逐步建立区内循环用水系统。实现中水回用,单位GDP水耗3.2m3/万元 | 能够达到 | ||
中水回用率% | 0 | 60 | 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中水深度处理;建立中水回用鼓励机制。中水回用率达到60%。 | 能够达到 | ||
4 |
环境 管理 |
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 | 90 | 100 | 工业区成立环境管理机构,负责监管入区企业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执行情况;对工业区基础环保设施完善情况进行 | 能够达到 |
“三同时”执行率% | 90 | 100 | 能够达到 | |||
通过ISO14001认证等企业比例% | 0 | 80 | 实行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不断强化环境管理力度。 | 能够达到 | ||
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 | 0.6 | 3.5 |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 能够达到 |
第十一章 公众参与
通过张贴公告,让公众及社会团体充分了解情况后采取座谈会、调查问卷方式,了解当地公众及社会团体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十一.1 公告
2009年7月25日,在当地的县政府、工业区内的西万庄、申庄、火王庄等村庄张贴公告,公告内容如下:为调整和优化工业产业布局,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封丘县拟在封丘县城西北部建设封丘产业集聚区。集聚区规划范围为:前进路以南,世纪大道以北,西外环以东,封黄路以西,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5.70km2。集聚区发展定位为:依托本地资源,建设与机械化农业协调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金银花制品加工优势突出,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现代生态食品药品加工业基地。集聚区主导产业包括: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生物医药制造业。
根据封丘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委托,我院承担了封丘县产业集聚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就该集聚区规划的环境影响征求公众意见。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对集聚区规划的态度,集聚区选址是否合理,当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敏感区域,对搬迁的主要意见,规划目标、产业结构与布局是否合理,集聚区建设中应该采取的环保措施等。
公众提出意见的方式为:于公示张贴后15日内给出意见,可打电话或者信件、电子邮件等提出意见,并提供自身联系方式,以便意见采纳与否的及时反馈。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管理办公室联系人:李广欣 电话13707658696
评价单位:新乡市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电话0373-2621468,
通讯地址:新乡市高村路137号。
十一.2 座谈会
为更好地了解当地公众对规划及规划环评的意见,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基本完成后,集聚区管委会、评价单位召开了公众参与座谈会。时间:2009年8月7日。
地点:封丘县政府会议室。
会议代表:新乡市环保局、封丘县环保局、封丘县水利局、封丘县规划局、封丘县国土资源局等单位及西万庄、申庄等村村民代表共计19人。
会议议程:评价单位介绍了规划环评开展情况,规划环评的主要工作内容及评价结论,与会代表就规划及规划环评发表意见,评价单位认真记录各代表意见,形成座谈会会议纪要。主要意见汇总如下:
①封丘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工业基础较差。产业集聚区建设将推动封丘从工业弱县向工业强县的转变,将会从节约资源、保障农业、吸纳劳动力等方面促进封丘县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集聚区部总体规划的编制及实施是必要的、紧迫的。
②集聚区应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入区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做到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
③规划环评工作深入、全面,进行了详细的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并充分利用了已有资料,评价结论客观,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对今后集聚区的环境保护将发挥重要作用。
④规划环评应高标准地提出集聚区建设的环境保护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认真考虑搬迁前现有村庄及不搬迁村庄的移民安置和就业问题。
十一.3 问卷调查
评价单位在进行公众告知的基础上,印制公众意见调查表,统一发放给参与对象,通过统计分析,了解公众对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及居民搬迁的意见和建议。问卷份数:发放问卷320份,其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问卷调查表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13份;集聚区居民搬迁公众意见调查表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调查时间:2009年8月10日到2009年8月12日。
问卷格式及内容:封丘县产业集聚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问卷调查表见表11-1,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居民搬迁境影响公众意见调查表见表11-2。
表11-1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问卷调查表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
职业 | 文化程度 | 经济来源 | |||
住址 | |||||
·规划背景:为调整和优化工业产业布局,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封丘县拟在封丘县城西北部建设封丘产业集聚区。 ·规划范围:前进路以南,世纪大道以北,西外环以东,封黄路以西,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5.70km2。 ·战略定位:依托本地资源,建设与机械化农业协调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金银花制品加工优势突出,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现代生态食品药品加工业基地。 ·总体布局结构:根据产业集聚区与县城城区的协同发展的要求,规划区域由产业用地与综合服务两大功能片区构成。产业功能区:该片区按照产业链的生成要求集中布置工业企业,是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生产区域。综合服务区:该片区位于规划区中东部临近城区中心地段一侧,包括商务办公区、商业服务区、二类居住区、工业区职工宿舍区和仓储物流区。 ·主导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纺织服装业。 现就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开展公众意见调查,希望您能如实地给出您的意见,我们将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共同为保护当地环境尽力(请就后面问题赞同的选项处打√)。 |
|||||
您认为当地主要环保问题是: □空气污染 □水污染 □噪声 □垃圾 |
|||||
您认为近年来当地空气质量变化情况是: □变好 □略有好转 □基本不变 □变差 |
|||||
您认为近年来文岩渠水质变化情况是: □变好 □略有好转 □基本不变 □变差 |
|||||
当地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是: □变好 □略有好转 □基本不变 □变差 |
|||||
您是如何知道集聚区规划情况的: □公告 □网络 □周围人群 |
|||||
您对集聚区选址的意见: □同意 □基本同意 □不同意 |
|||||
您认为集聚区规划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很大 □大 □一般 □无作用 |
|||||
您认为集聚区规划的实施将对您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很好的影响 □好的影响 □无影响 □不好的影响 |
|||||
您对集聚区规划的态度: □大力支持 □支持 □有条件支持 □不支持 □无意见 |
|||||
如反对集聚区规划,请给出原因: |
|||||
其它意见、建议或要求: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
职业 | 文化程度 | 经济来源 | |||
村庄名称 | |||||
按国家规定落实补偿后,您对搬迁的态度: □同意 □基本同意 □不同意 |
|||||
您对位于集聚区的安置小区的意见: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如不满意,请说明原因: |
|||||
搬迁后,您认为您的居住环境将: □变好 □不变 □变差 |
|||||
搬迁后,您认为您的收入及生活水平: □提高 □不变 □降低 |
|||||
您最关注的搬迁问题是: □经济补偿 □就业机会 □养老保险 □就医就学 |
|||||
对搬迁的其它意见、建议或要求: |
表 11-3 公众参与调查人员基本情况统计表
项 目 | 调查对象情况 | 比例(%) | |
发放表格份数 | 220 | - | |
回收表格份数 | 213 | 96.8 | |
性别构成 | 男 | 149 | 69.9 |
女 | 71 | 30.1 | |
年龄构成 | 60岁以上 | 13 | 6.1 |
36~60之间 | 134 | 62.9 | |
21~35之间 | 58 | 27.2 | |
20岁以下 | 8 | 3.8 | |
文化程度 | 初中及以下 | 89 | 41.8 |
高中及中专 | 86 | 40.4 | |
大专及以上 | 38 | 17.8 | |
职业构成 | 干部 | 42 | 19.7 |
工人 | 35 | 16.4 | |
农民 | 129 | 60.6 | |
其它 | 7 | 3.3 |
调查项目 | 统计结果 | 人数 | 比例(%) |
您认为当地 主要环保问题 |
空气污染 | 86 | 40.3 |
水污染 | 98 | 46 | |
噪声 | 8 | 3.7 | |
垃圾 | 21 | 10 | |
你认为近年来当地环境空气质量变化情况 | 变好 | 4 | 1.9 |
略有好转 | 73 | 34.2 | |
基本不变 | 120 | 56.4 | |
变差 | 16 | 7.5 | |
你认为近年来文岩渠水质变化情况 | 变好 | 0 | 0 |
略有好转 | 5 | 2.3 | |
基本不变 | 166 | 78 | |
变差 | 42 | 19.7 | |
当地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 | 变好 | 0 | 0 |
略有好转 | 20 | 9.4 | |
基本不变 | 97 | 45.5 | |
变差 | 96 | 45.1 | |
您是如何知道集聚区规划情况的 | 公告 | 78 | 36.6 |
网络 | 12 | 5.6 | |
周围人群 | 123 | 57.8 | |
您对集聚区选址的意见 | 同意 | 64 | 30 |
基本同意 | 149 | 70 | |
不同意 | 0 | 0 | |
您认为集聚区规划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 很大 | 72 | 33.8 |
大 | 117 | 54.9 | |
一般 | 24 | 11.3 | |
无作用 | 0 | 0 | |
您认为集聚区规划的实施将对您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 很好的影响 | 60 | 28.2 |
好的影响 | 136 | 63.8 | |
无影响 | 12 | 5.6 | |
不好的影响 | 5 | 2.4 | |
您对集聚区规划的态度 | 大力支持 | 32 | 15 |
支持 | 33 | 15.5 | |
有条件支持 | 145 | 68 | |
不支持 | 0 | 0 | |
无意见 | 3 | 1.5 |
项 目 | 调查对象情况 | 比例(%) | |
发放表格份数 | 100 | - | |
回收表格份数 | 100 | 100 | |
性别构成 | 男 | 81 | 81 |
女 | 19 | 19 | |
年龄构成 | 60岁以上 | 11 | 11 |
36~60之间 | 75 | 75 | |
21~35之间 | 14 | 14 | |
20岁以下 | 0 | 0 | |
文化程度 | 初中及以下 | 54 | 54 |
高中及中专 | 41 | 41 | |
大专及以上 | 5 | 5 | |
职业构成 | 干部 | 2 | 2 |
工人 | 14 | 14 | |
农民 | 83 | 83 | |
其它 | 1 | 1 |
调查项目 | 统计结果 | 人数 | 比例(%) |
按国家规定落实补偿后,您对搬迁的态度 | 同意 | 56 | 56 |
基本同意 | 44 | 44 | |
不同意 | 0 | 0 | |
您对位于集聚区的安置小区的意见 | 满意 | 51 | 51 |
基本满意 | 49 | 49 | |
不满意 | 0 | 0 | |
搬迁后,您认为您的居住环境将 | 变好 | 52 | 52 |
不变 | 48 | 48 | |
变差 | 0 | 0 | |
搬迁后,您认为您的收入及生活水平 | 提高 | 45 | 45 |
不变 | 51 | 51 | |
降低 | 4 | 4 | |
您最关注的搬迁问题是 | 经济补偿 | 57 | 57 |
就业机会 | 32 | 32 | |
养老保险 | 7 | 7 | |
就医就学 | 4 | 4 |
通过汇总、统计,公众参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①公众认为主要环保问题为大气污染的占40.3%,水污染的占46%,其它占13.7%。说明当地公众对区域大气和水环境较为关注。
②区域公众认为近年来当地环境空气质量略有好转的占34.2%,基本不变的占56.4%;近年来文岩渠基本不变的占78%;地下水水质基本不变的占45.5%,说明公众对区域环境持有改善的要求。
③对选址持支持态度的公众占100%。
④认为集聚区规划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公众占88.7%,认为集聚区规划的实施将对您工作和生活带来好的影响占92%,说明大部分公众认为集聚区规划的实施会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的生活。
⑤对集聚区规划持支持态度的占98.5%,无意见的占1.5%,无反对意见。
⑥通过调查搬迁居民均表示同意搬迁,对位于集聚区东安置小区基本满意,大部分居民认为搬迁后收入及生活水平将会提高,居住环境将会变好;同时居民对搬迁后的经济补偿、就业机会、养老保险、就医就学均比较关注,希望集聚区管委会认真考虑落实居民搬迁后的经济补偿、就业机会、养老保险、就医就学等问题。35%的居民希望尽快搬迁,62%的居民希望随着开发建设逐步搬迁,集聚区管委会应认真解决协商好居民搬迁时间问题。
十一.4 公众参与结论及建议
公众参与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公众普遍认为集聚区规划的编制及实施是必要的,紧迫的,对改善集聚区环境质量及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次评价充分考虑并采纳公众意见,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①现有企业必须强化环境管理,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及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切实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尽可能减轻对搬迁前现有村庄的影响。
②建议村庄搬迁可优先安排现有企业影响大的近距离村庄。
第十二章 环境监测与跟踪评价
十二.1 集聚区环境管理建设方案
十二.1.1 环境管理及其体系建设
在区域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成果应在环境管理中得以落实,否则区域环评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在区域环评中,环境管理是以保护区域环境、促进集聚区的良性发展为目的,防止因管理不善和利益驱动而造成集聚区环境、经济和社会三方面效益发展失衡,环境管理计划是落实区域环评提出的环境保护目标、污染防治措施、总量控制方案等,维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强化集聚区的环境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根据集聚区具体情况及其发展趋势,为保证其环境管理工作能高效、有序地进行,评价建议在新乡市环保局、封丘县环保局等地方环保机构的指导下,集聚区管委会下设环境管理办公室,该办公室同时具有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两种职能,所有入园企业均应设置环保机构配合其环境管理工作,环境管理体系图见12-1。十二.1.2 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方案
十二.1.2.1 环境管理机构能力建设
应在集聚区建立初期即成立管委会环境管理办公室,有明确的机构负责人,负责建成本评价建议的环境管理体系,这是做好集聚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根本。同时在此环保机构中,需具备相应环境监测、环境监理等资质的管理人员。十二.1.2.2 环境应急能力建设
应按照《新乡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集聚区内企业的行业特征,建立环境风险应急网络系统,定期进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进行演练,建立并逐步完善集聚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构和信息报送系统,提高区内响应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1)检查并督促所有入园企业根据项目特点,识别全过程的危险源,编制企业应急预案,其中包括各危险源的理化性质及出现突发事故后应采取的措施,同时还应组织集聚区相关部门对区内现有企业进行污染源排查,确保所有危险源不漏项。
(2)集聚区环境风险应急依托新乡市进行,但区内应根据危险源调查结果,配备一定数量的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
(3)为确保预警、应急能力的质量和水平,需加强集聚区环境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对技术人员开展多层次、全方面的环境预警、应急能力的技术培训和演练。
十二.1.2.3 环境信息管理能力建设
集中区应加强自身的环境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实现集聚区的环境信息统一管理、统一发布和信息共享,其建设内容可包含以下内容:(1)建设环保网站。集聚区可建立自身环保网站,为与企业和公众交流提供平台,及时发布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环境新闻、以及环境管理审查内容和程序、排污收费公告及环保培训等,以便于入驻企业和公众了解集聚区建设及环保动态信息。
(2)建立环境社会监督制度。可采取公示、告示和专家咨询等制度,提高公众、专家等社会群体对集聚区建设开发的监管效能,同时还可使公众为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
(3)建设环境及污染源现场支持系统。通过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将环境违法企业的位置、基本情况及最新的污染资料和处罚情况等信息传递给执法人员,为环境现场检查提供有力支持;同时现场取证后可将图片迅速传送回信息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可通知相关部门进行人员车辆的调度和指挥。
十二.1.3 动态环境管理系统
十二.1.3.1 人员的动态管理
为使集聚区的环境管理工作能顺利开展,需加强环境信息人力资源建设,要建成一支能够适应环境管理现代化需要的既懂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也有环境管理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故人员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评价建议集聚区每年应定期组织培训,实现管理人员知识的及时更新。十二.1.3.2 信息动态管理
建设集聚区信息管理系统,将工业区所有企业的信息、环境质量及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用数据库技术输入、存储、检索、运算、显示、更新和综合分析,实现集聚区环境统计数据收集、处理、传输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便捷、基本满足需求的信息支持。十二.1.3.3 动态响应系统
工业区所有企业的污染源数据均可从动态信息系统上实时显示,如排污情况出现异常,则环境管理人员应及时响应,保障工业区环境管理人员和企业环保专工的通讯畅通,按照既定的方案与企业协同尽快处理污染事件。十二.2 集聚区环境监测方案
十二.2.1 环境监测系统建立
评价建议集聚区不再单独设置环境监测机构,可按评价建议的环境监测方案委托新乡市环境监测站进行监测,其主要作用为:(1)监测集聚区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2)判断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3)确定集聚区环境污染控制对策的效果:(4)为拟入园企业的环境影响预测提供基础资料;(5)为集聚区的环境管理收集信息;(6)为集聚区的进一步开发,加强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适时资料。评价建议的环境监测系统图见12-2。图12-2 环境监测系统图
十二.2.2 监测计划
十二.2.2.1 环境质量监测
除评价区域例行监测计划外,结合环评监测时监测点位的布设,考虑监测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评价建议集聚区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见表12-1。表12-1 环境质量监测计划一览表
类 别 | 监测点位置 | 监测周期 | 监测因子 | 备注 |
环境空气 | 段 庄 | 每月一次 | SO2、PM10、TSP | 特征污染因子可视入园企业而定 |
后荆乡 | ||||
韩 庄 | ||||
大刘庄 | ||||
地表水 | 王堤 | 每年2次,按丰、平水期进行,每次连续监测3天 | 流量、pH、COD氨氮 | / |
地下水 | 火王庄 | 每年3次,按丰、平、枯水期进行,每次连续监测3天 | 井深、pH、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 | 可结合水利部门监测点位适当调整 |
岳寨 | ||||
马道 | ||||
噪声 | 按噪声功能区划分设置6个噪声监测点。 | 每年1次,每次2天,按昼、夜两时段分别进行 | 等效连续A声级 | / |
十二.2.3 排污口规范化管理
排污口是企业排放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通道,强化排污口的管理是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集聚区环境管理逐步实现污染物排放科学化、定量化的重要手段。十二.2.3.1 排污口规范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1)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排污口必须规范化。(2)排污口应便于采样与计量监测,便于日常现场监督检查。
十二.2.3.2 排污口的技术要求
(1)排污口的位置必须合理确定,按环监[1996]470号文件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2)排放污染物的采样点设置应按《污染源监测技术规范》要求,设置在企业污染物总排口及废气除尘设施的进出风口等处。
十二.2.3.3 排污口立标管理
(1)企业污染物排放口的标志,应按国家《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排放口》(15562.1-1995)及《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15562.2-1995)有关规定,设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制作的环境保护图形标志牌。示例见表12-2。表12-2 排污口图形标志示例
排放口 | 废水排口 | 废气排口 | 噪声源 | 固废堆场 |
图形符号 | ||||
背景颜色 | 绿 色 | |||
图形颜色 | 白 色 |
十二.2.3.4 排污口建档管理
(1)要求使用国家环境保护局统一印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规范化排污口标志登记证》,并按要求填写有关内容。(2)根据排污口管理档案内容要求,引入项目建成后,应将主要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排放去向、达标情况及设施运行情况记录于档案。
十二.3 跟踪评价和后评价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分为近期(2009-2012年)、中期(2013-2015年)远期(2016-2020年),为了解规划实施情况及其环境影响,应实施跟踪评价和后评价。十二.3.1 跟踪评价主体及实施阶段
跟踪评价和后评价主体:集聚区管委会可委托有资质的评价单位进行。跟踪评价和后评价实施阶段:实施过程中可按5年一个周期开展跟踪评价(阶段验收),达到规划年限后还需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
十二.3.2 跟踪评价和后评价方法
一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评价,通过对环境影响事前评价的各种环境要素进行针对性的监测、检查、统计以确定其实际变化量,并与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经环保设施处理后的预测变化量进行比较,同时从整体上对实施区域开发后对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与预测中的影响进行比较,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分析其原因,最后通过对环境影响评价效果的评价,进一步整改、发展和完善。二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首先从微观上对投入使用的环保设施实际投入和产出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以确定其是否达到了预想的最佳效果。其次,从宏观上对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损益分析,对评价客体实际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和评价客体所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经济决策的正确与否。
三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进行评价,生态环境具有整体性、区域性、流动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评价开发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变、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长期的生态效应,并根据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以及生态系统可维系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等,总结实施开发活动的经验、教训,实现环境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及人与自然协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十二.3.3 跟踪评价和后评价内容
十二.3.3.1 跟踪评价
跟踪评价需通过实际统计调查(包括抽样调查)、监测、公众参与等方式,反映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1)调查规划实施情况,对规划总目标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进一步分析,找出问题,及时调整规划总目标和总的建设规模。
(2)实测集聚区的大气、水环境达标情况,评价规划实施后产生的环境影响,分析是否符合承载力要求。科学、合理地提出调整布局、产业结构及如何更好地利用环境承载力的建议。如果超过承载力应调整项目规划的规模、发展速度及产业结构,引进更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
(3)评价规划环评中环保措施及建议的落实情况,分析环保措施有效性,及时提出补救措施。
(4)评价规划的环保目标完成情况,通过目标执行情况提出补救措施或调整规划目标。
(5)对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阶段性验收,主要包括给排水工程、电力工程、燃气工程、集中供热工程、污水处理工程以及固体废物处置工程等。
(6)通过跟踪评价及时发现区域开发带来的不可预料的环境影响,针对存在的环保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使规划的实施更具目的性。
跟踪评价建议见表12-2。
表12-2 跟踪评价建议
项 目 | 评价内容 |
规划执行情况 | 规划对环评意见的采纳与否 |
规划范围 | |
主导产业 | |
布局 | |
基础环保设施的建设、运行情况 | |
居民搬迁公众意见调查 | |
环境目标的实现情况 | |
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 (管理机构、环境制度、监测、环保档案、环保经费落实等) |
|
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 |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 |
地下水质量监测与评价 | |
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 | |
生态环境变化(植被覆盖率、水土保持等) | |
后续发展的环境影响 | 前期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 |
后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建议 | |
跟踪评价时段 | 近期(2009-2012年)、中期(2013-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
十二.3.3.2 环境影响后评价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对实际调查(包括抽样调查)、环境监测结果进行统计,以及采取公众参与等方式,评价规划的环保目标、环保投资、环保措施、环境承载力是否达到了规划的要求,分析完成规划目标具体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通过环境影响后评价,提出污染控制设施方案、调整方案和减缓措施,同时分析规划落实情况和新的变化情况,并就下一步集聚区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十二.4 集聚区环境管理建议
十二.4.1 环境管理经费保障建议
为使环境管理工作能够按照既定的工作任务顺利开展,环境管理经费的保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集聚区环境管理经费支出包括日常环境管理、环境质量监测、环境风险防范、跟踪评价、生态补偿、环境宣传等。据统计,我国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七五”期间的0.7%上升到“八五”期间的0.8%,“九五”期间首次突破1%,2005年全国这一比例升至1.3%。由于各地发展水平不同,环保投资力度也不一样。根据国际经验,为遏制环境恶化的趋势,必须保证使环保投入占当年本国GDP的1~1.5%;要使环境逐步改善,环保投入须占当年本国GDP的1.5到2.5%。为使此项经费的来源和落实能够得到保障,评价建议环境管理经费列入政府财政支出,建议占到集聚区GDP的2%以上。十二.4.2 建立实施ISO14000体系建议
为实现各国环境政策及社会公众等保护地球的愿望,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93年10月成立了“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207),正式开展环境管理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制定出一套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ISO14000标准。ISO14000的宗旨就是规范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所有组织的环境表现,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减少人类各项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节约资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在总体目标的功能定位中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原则,因此为实现开发区总体战略目标,在其环境管理比较好的基础上可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为其社会经济发展打开“绿色通道”,同时也可将集聚区建成与国际接轨的示范区。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具有以下意义:⑴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的基础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⑵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加大执行各项环境保护法规的力度,实现污染预防。⑶提高招商引资的竞争力。⑷提高区域的综合管理水平,使区域管理与国际接轨,实现区域管理的国际化。⑸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推动两个文明的建设。开发区环境管理实施ISO14000后要使入区企业了解认识ISO14000,领会其实质精神并运用到管理中去。ISO14000管理体系运行模式见图12-3。
图12-3 ISO14000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图
十二.4.3 环境管理培训建议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峻,仅仅依靠专职的环境管理人员以不能满足需要,评价建议集聚区环境管理办公室应定期组织区内企业负责人和员工进行环保培训,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工的环保法制意识。培训的主要内容可涉及近期发布的环境法律法规、污染防治与建设目标管理、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发展循环经济、绿色GDP的实践、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及典型的环境案例等。通过培训使其认识到保护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们也会将可持续发展贯彻到实际中,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原则。培训可采取邀请大专院校教授或有关专家进行讲座以及走出去参观学习的方式。
十二.4.4 入区建设项目环评简化建议
十二.4.4.1 简化原则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经进行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区,当规划所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入区时,其环境影响评价可以简化。因此评价建议:(1)部分对环境基本不产生污染影响的项目,可以由填《环境影响报告表》简化为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2)部分虽然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但污染影响较小,可以简化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表加“工程分析”、“污染防治措施分析”等一个或二个专项评价报告。
(3)考虑到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部分入区项目确需编制报告书的,其报告书部分章节可以简化或不设专章。
十二.4.4.2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可以简化的内容
(1)项目选址的环境合理性论证可适当简化本环评按照集聚区规划的主导产业,经环境承载力论证后针对集聚区选址的环境合理性给出了确定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限制入园清单,故在具体项目入园时应对照调整后的规划主导产业及限制入园清单,如在其所列范围之内,则可不必再进行选址的环境合理性论证,但对于如何在集聚区内布局才能满足环境的合理性需做出回答。
(2)近期项目的环境现状调查可适当简化
本次规划环评对集聚区及其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评价,同时对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实测,故对近期建设项目的环评中现状调查可以适当简化,但对远期的环境现状不能简化。
(3)部分环境影响预测可适当简化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为5.7km2,且规划区内原有村庄均搬迁至区外,噪声敏感点减少,故在项目环评中的噪声预测可适当简化,应针对具体的项目提出设备噪声的限值,满足厂界达标要求,而不再进行噪声的定量预测。本次规划环评中已进行了环境容量计算的因子在项目环评时可不再进行定量预测。
(4)除生物制药行业外的其他主导产业环境风险可适当简化
除化工行业外的其他主导产业环境风险可适当简化,在环评报告中给出主要危险物质、理化特性及应急监测方法即可。
十二.4.4.3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重视的内容
鉴于规划环评的不确定性,评价认为在具体项目入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需重点关注以下问题:(1)项目在集聚区内优化选址的论证
集聚区发展规划中给出了各产业的布局,在具体项目入区时应依据各项目规模、性质,充分考虑相邻功能区、功能区与功能区之间可能形成的循环经济链以及局部气象特征等因素,对项目区内选址进行环境优化论证。
(2)环保措施的论证
环保措施属于末端治理的范畴,同时也是集聚区污染控制的最后一道关口,故在入区项目进行环评时应针对各项目的行业类别、产污特点,充分论证其环保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可靠性,确保项目能够满足进入工业区集中污染治理设施的要求,同时尽可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对特征污染行业的环境影响预测
本次规划针对常规污染因子对集聚区区域的水环境容量和大气环境容量进行了定量计算,可以作为下一步控制入区企业总量控制的依据,同时也是确保区域环境质量达标的主要控制目标。
对于有特征污染因子的行业,在具体项目入区环评时应针对该因子进行定量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并结合届时环境质量现状及在建同类项目的贡献,对比环境质量标准予以确定是否可满足入区要求。
(5)应重视项目污染物排放量与总量控制目标关系的评价
本次环评给出了集聚区总的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指标建议,项目环评应充分运用这些数据对项目的污染物排放量的合理性做出评价。
综上所述,规划实施后具体项目入区环评的要求见表12-3。
表12-3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行业类别 | 规划实施近期 | 规划实施远期 | ||
可简化内容 | 应重视内容 | 可简化内容 | 应重视内容 | |
生物制药 | 选址、环境现状、部分环境影响预测 | 工业区内优化选址论证、环保措施论证、特征因子的环境影响预测、环境风险、项目排放量与集聚区总量控制目标的关系 | 选址、部分环境影响预测 | 环境现状、工业区内优化选址论证、环保措施论证、特征因子的环境影响预测、环境风险、项目排放量与集聚区总量控制目标的关系 |
食品工业 | 选址、环境现状、部分环境影响预测、环境风险 | 工业区内优化选址论证、环保措施论证、特征因子的环境影响预测、项目排放量与集聚区总量控制目标的关系 | 选址、部分环境影响预测 | 环境现状、工业区内优化选址论证、环保措施论证、特征因子的环境影响预测、项目排放量与集聚区总量控制目标的关系 |
服装加工业 | ||||
综合加工区 |
十二.5 产业集聚区环境管理目标
本集聚区的环境管理目标、区环境评价指标见表12-3。表12-3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环境管理目标
序号 | 项目 | 指标名称 | 单位 | 目标值 |
1 |
环境 质量 |
环境空气质量 | / | 二级 |
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 | 天 | 325 | ||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 | % | 100 | ||
饮用水源达标率 | % | 100 | ||
水功能区达标率 | % | 100 | ||
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 % | 100 | ||
绿化覆盖率 | % | 40 | ||
人均绿地面积 | m2/人 | 9 | ||
2 |
污染 控制 |
单位GDPSO2排放量 | kg/万元 | 4.0 |
单位GDPCOD排放量 | kg/万元 | 4.5 | ||
污水集中处理率 | % | 100 | ||
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 | % | 100 | ||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 | % | 100 | ||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 % | 80 | ||
工业固废处理率 | % | 100 | ||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100 | ||
3 |
节能 减排 |
燃气普及率 | % | 100 |
集中供热率 | % | 80 | ||
单位GDP能耗 | 吨标煤/万元 | 0.8 | ||
单位GDP水耗 | m3/万元 | 20 | ||
中水回用率 | % | 60 | ||
4 |
环境 管理 |
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 | % | 100 |
“三同时”执行率 | % | 100 | ||
通过ISO14001认证 等企业比例 |
% | 80 | ||
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 | % | 3.5 |
第十三章 困难与不确定性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系统和综合评价的过程,是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划层次的应用,是一种在规划层次及早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决策手段与规划手段。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一次根本性改革。建设项目处于整个决策链(战略、政策、规划、计划、项目)的末端,所以建设项目环评只能补救小范围的环境损害,无法从决策源头上保护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真正实现了从微观到宏观,从尾部到源头,从枝节到主干,从操作到决策的转变和飞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弥补了建设项目环评的缺陷和不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环评工作,我单位予以了充分重视,院领导多次亲自协调,组织技术骨干成立了项目组,并在单位内部就有关技术问题多次组织讨论,评价人员赴现场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地实地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鉴于规划环评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现就本次规划环评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归纳汇总如下:
十三.1 规划环评技术规范不完善
项目环评在我国已开展了二十余年,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但目前规划环评技术规范文件仅有一个试行的导则,对于规划环评的开展指导性及可操作性不强。另外,就我国区域、规划环评相关政策、管理、技术要求而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两者是有区别的,但目前很难清晰定位,也给区域、规划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本次规划环评兼顾了两者的要求开展工作。
十三.2 缺乏规划环评的基础数据库及信息共享平台
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不同,涉及行业部门多,需要获取大量的资料信息。而我国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存在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问题,造成规划环评协调工作量非常大,评价单位又很难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影响到规划环评的进度、深度。规划环评中大量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各部门统计数据、现场调查数据等,各数据来源不一,数据间的一致性存在一定问题,从而对评价结果的准确量化产生了不利影响。
十三.3 规划环评中协调性评价受限于各相关规划的不确定性
目前,各地均在开展各类规划的编制、修编工作。与产业集聚区相关的规划,包括封丘县城市总体规划、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等均在修编过程中。这些相关规划的不确定性,给本次规划环评的规划协调性分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使分析结论存在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十三.4 历史遗留问题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内现有主要工业企业,属于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传统型、资源性工业。各类企业随意分布、交错分布。规划及规划环评均提出了集聚区现状不合理、布局混乱等历史遗留问题。例如:黄河化工厂厂址周围敏感点较多,选址不合理,这一问题也只能在集聚区今后的发展中逐步解决。上述困难和不确定性存在于本次规划评价中,但其中很多问题是目前我国规划环评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本次评价为缓解困难和不确定性,采取了专家咨询、加强与各相关部门交流沟通等方法,报告书的专家技术评估都是缓解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同时,评价提出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分阶段进行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的要求,保障了总体评价结论的可信性。
第十四章 执行总结
十四.1 规划方案评价结论
十四.1.1 产业定位合理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依托本地资源,建设与机械化农业协调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金银花制品加工优势突出,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现代生态食品药品加工业基地。从产业定位来看,符合当地实际,工业区主导行业包括食品加工、服装加工、生物医药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符合封丘县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十四.1.2 规划选址的合理性分析
从土地利用、能源、水资源、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气象、环境功能区划等方面分析,本规划选址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一定的制约因素。工业区在开发过程中占用部分基本农田等,但通过合理的土地置换、节约用地等措施,按照“占一补一、 占补平衡” 的原则,对建设用地的占用指标进行统一调整,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因素不会成为工业区建设的制约因素;封丘县规划新建二水厂,以黄河水作为第一水源,集聚区由该水厂供水,水资源能够满足集聚区需求;根据监测数据,文岩渠水质超标,已无水环境容量,为使区域地表水环境容量满足规划工业工业区远期发展需求,需对当地地表水环境进行整治,工业区也应禁止引进水资源消耗量较大的项目,鼓励引进低耗水或能够实现废水“零”排放的项目,实施中水回用。大气环境尚有一定的容量,将对集聚区的发展给予有力的支撑。
气象条件:当地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次主导风向为西南风,而集聚区位于封丘县中心城区的西北部,位于中心城区主、次导风向的侧风向,从气象条件上看,集聚区选址对封丘县中心城区影响不大。
经调查核实,集聚区内及周围未发现珍稀及濒危动植物物种,无风景名胜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环境敏感点。经核实距离最近的新乡市饮用水源保护地位于原阳县境内,距工业区最近距离约40km。距离黄河故道湿地鸟类保护区最近距离为13km。规划的实施不存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等环境特殊敏感区域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综上所述,工业区选址地理位置优越、选址符合封丘县相关规划的要求;在解决其制约因素条件后,从环境角度看,选址是可行的。
十四.1.3 总体布局的合理性分析
根据规划主导产业定位来看,均不属于重污染行业,不会对周围环境敏感点造成大的影响,综合加工区不在食品加工区的上风向,且食品加工区和综合加工区之间设有绿化防护隔离带,从环保角度看,总体布局是合理的。十四.1.4 基础设施规划方案合理性分析
十四.1.4.1 给水规划方案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位于封丘县城西北部,由于地下水资源有限,规划提出新建第二水厂,并且以黄河水作为第一水源,作为产业集聚区的供水来源。根据规划区工业占地面积和用水定额核算,工业区供水需求量为4.8 万m3/d,给水方案可行。同时建议工业区规划应考虑中水回用, 进一步消减工业区新鲜水耗量。
十四.1.4.2 排水规划方案
工业区废水经管网收集后,由新建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根据工业区废水产生量预测和中水回用要求,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5 万 m3/d,能够满足污水处理的要求。十四.1.4.3 供热、供电规划方案
根据产业集聚区规划, 封丘县工业区依托《封丘县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的780t/h秸秆发电厂炉房进行集中供热,经核算,该电厂可以满足集聚区供热、供电需要。十四.2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十四.2.1 水资源
根据封丘县境内水资源相关资料分析,封丘县水资源总量能够支撑工业区的建设。封丘县规划在世纪大道与封曹路交叉口西北角新建二水厂。近期水厂设计建设规模为5万m3/d,远期为10万m3/d,水源为黄河水。按照《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集聚区由封丘县第二水厂供水。集聚区2020年需水量为6万m3/d,第二水厂供水能力能够满足集聚区需求。十四.2.2 土地资源
根据封丘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将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潜等措施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因素不会成为工业区建设的制约因素。产业集聚区规划实施中需要调整补充耕地总量为357.32hm2,约占全县补充耕地总潜力的8.9%,因此项目补充耕地有充足的资源保证。十四.2.3 地表水水环境容量
文岩渠现状水质不能满足功能区的要求,已无环境容量,但在规划期内文岩渠实施综合治理后,上游来水水质达到V类水质目标,文岩渠环境容量为852.3t/a。根据预测计算分析,在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COD≤46mg/l或回用 60% 的前提下,王堤出境断面水质浓度满足地表水V类功能 COD ≤40mg/l 的水质标准要求。十四.2.4 大气环境环境质量
集聚区SO2环境容量为1197 t/a ,集聚区SO2排放量较小,排放量能够满足大气环境容量的要求。评价建议工业工业区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近期重点治理现状企业特征污染物排放治理工程 ,远期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做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十四.3 环境影响预测结论
十四.3.1 地表水影响
预测结果表明,在上游来水达到水功能区划标准、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COD50mg/l)的情况下,若不采取中水回用措施,封丘县文岩渠出境断面王堤不能满足水功能区划V类标准要求。经反推计算,在工业区中水回用率达到60%或出水COD处理到小于46mg/L的前提下,王堤断面COD浓度能够满足水功能区划V类标准要求。因此评价提出,为确保水质目标的实现,工业区中水回用率需不低于60%或出水COD处理到低于46mg/L,同时尽快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减少区域COD入河量,改善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
十四.3.2 地下水影响
根据地下水质量现状监测结果,本次评价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监测点水质情况不能满足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III类标准要求,其中总硬度存在超标现象,主要是受地质构造的影响造成的。随着规划区的规范建设,现状生活污水和企业生产废水均经完善的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减少了现状生活污水面源污染和工业废水对工业区地下水的污染。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按照严格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l8918-2002 〉中一级 A 标准排放,不会加重区域地表水污染,同时也不会加重地表水对沿岸地下水的污染。十四.3.3 声环境影响
(1) 根据所选用区域环境噪声预测模型,规划区2020 年等效声级为 54.5dB(A) 。根据这个预测结果可以看出,规划的人口 密度偏大,会造成工业区的人口集中区夜间噪声存在超标现象,建议适当减低规划人口数量,减少人群活动造成的区域夜间噪声超标的现象出现。(2) 根据规划区主要交通干道噪声现状监测结果,区域交通监测点昼夜间噪声监测值均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相应标准限值,可知在距离道路 60m以外可以达到 2 类标准的要求,说明区域交通声环境现状较好。因此在道路的两侧应设置 50m 防护带,同时种植相对较高的植物进行降噪,并尽量将生活小区、医院和学校等环境敏感点设置在噪声防护距离外面。同时应合理制定区域内噪声功能区划,并加强道路的建设与交通的管理,采取必要的跟踪监测和减噪防噪措施,以保证良好的声环境。
十四.3.4 生态环境影响
封丘县集聚区的开发建设,将逐步改变区域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由原来的农业生态系统和工业生态系统并存转变为纯工业生态,区域的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存在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的影响。有利影响:
(1)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采取集中、成片开发建设产业集聚区是土地集约式开发利用的一种最新模式。将企业聚集在一起,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助于耕地资源的保护。
(2)集聚区内设置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可将入区的工业企业产生的废水集中处理,提高污水的处理率,同时对各企业集中供热减少了分散的污染源,可较好地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3)工业企业的集中设置,便于环保部门的对其监管,从而可有效降低工业企业环境违规事件的发生,降低发生环境风险的概率。
(4)集中供水减轻了工业企业对地下水无序开采造成的影响,有利于地下水环境的改善。
(5)规划实施后将对区内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较重的企业以进行搬迁和淘汰,有利于减少区内有组织、无组织的污染物排放,改善区内的环境空气质量。
不利影响:
(1)施工期生态影响
进行区域的开发、道路施工等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施工期主要不利影响是占用土地、植被破坏或水土流失,因占用农田、改变土地利用性质,会使当地农业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是短期的、明显的、局部的。
(2)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
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土地利用性质的变化:集聚区建成后,原有的农村生态系统不复存在,原有的景观格局被打破,农田变为工业化的厂房、建筑、仓储物流和居住区,原先具备的农田景观将被完全改变为多功能的城市化的景观系统。
·土壤性质的变化:原有的农业耕作土壤将被工业区、交通设施及工矿企业覆盖,砂砾、建筑残留材料混入土壤,土壤的成分和性质将发生改变,大量的土地表面硬化使得原有的可渗透的耕地变为渗透性差的人工地面,由于地表覆盖层的变化,将会增加降雨的地表径流量,减少该地区的地下水的补给量。
·植被及生物量的变化:工业区目前大部分属于农村地区,规划实施过程中,各类企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原有的大量植物种群发生很大改变,区域的生物量将有大幅度的减少,农田菜地将全部消失,人工栽培的花草树木将取而代之,其具有美化环境和改善局部气候的作用,但数量将大大减少。
十四.3.5 对黄河故道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根据规划产业定位分析,规划实施后,工业废气排放量较小,主要是烟尘、粉尘等物质,没有毒性较大的废气污染物排放。废水全部集中处理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后排入文岩渠,经调查集聚区距离黄河故道湿地鸟类保护区最近直线距离约13km,距离相对较远,评价认为集聚区产生的废气、废水、噪声等不会对该自然保护区产生大的影响。十四.3.6 综合加工区内现有企业对规划食品加工区的影响
工业区现状综合加工区内已经入住有新宏化工有限公司和宏达化工有限公司等化工企业,由于其自身工艺特点,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特征污染物,主要为酚类、苯类物质等,由于综合加工区内所有废水全部进入工业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评价分析有可能对食品加工区产生影响的污染物主要是废气,企业已经采取了处理措施,能够达标排放,但仍有部分无组织排放。经调查,这些企业距离食品加工区边界距离为900m左右,距离较远,同时规划提出在综合加工区和食品加工区之间设置隔离防护带,因此评价认为综合加工区内企业对食品加工区影响不大。评价建议该企业以及综合加工区内的所有企业都应该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进一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严格限制入住该区的企业,严禁排放致畸、致癌等有毒物质的企业入区。
十四.4 规划方案调整建议
根据上述规划方案分析评价对规划方案分析中提出规划方案调整意见进行汇总详见表14-1。表14-1 规划方案调整建议及推荐方案
项目 | 原规划方案 | 调整建议 | 推荐方案 |
战略定位 | 依托本地资源,建设与机械化农业协调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金银花制品加工优势突出,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现代生态食品药品加工业基地。 | 应将环境保护作为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之一充分体现 | 建设环境友好型产业集聚区 |
规划范围 | 本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产业集聚区位于县城西北部,前进路以南,世纪大道以北,西外环以东,封黄路以西。根据封丘县人民政府提供的产业集聚区规划选址范围的矢量图,本次规划用地红线经实际测量,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5.7km2。 | / | 同规划方案 |
产业结构 | 规划的主导产业为食品加工、生物制药加工、服装加工业、综合加工、产业链延伸产业 | / | 同规划方案 |
根据集聚区规划中的土地适应性分析,黄河化工厂现状所在地块规划为“近期作为支柱性产业培植发展,远期置换为生物研发产业基地” | 现状黄河化工厂现状所在地块集聚区东南角,存在较大的风险因素,紧邻居民区。建议对集聚区近期规划相关内容进行调整。 | 对集聚区近期规划进行调整,黄河化工所在分区近期不宜作为支柱性产业继续培植发展。同时评价建议尽快对该厂实施搬迁。 | |
功能分区 | 食品加工区:培植性主导产业,有一定污染,产业附加值较低,起点较低,可作为起步型产业。设置在规划区西部,位于泰康路、建兴路、世纪大道、兴华路之间,总用地面积143.74公顷。 | / | 同规划方案 |
生物制药加工区:污染较少,产业附加值较高,为远期发展重点产业。设置在规划区东南部,位于工业路、封黄路、北干道、工业三路之间,总用地面积79.92公顷。 | / | 同规划方案,但由于集聚区东南部紧邻现有城区,因此评价提出在集聚区与县城交界处的北干道、封曹路设置绿化防护带,宽度不低于50m。 | |
服装加工业:培植性主导产业,污染较小,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依靠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设置在规划区中东部,工业二路、工业三路、封黄路与建兴路之间,总用地面积73.29公顷。 | / | 同规划方案 | |
产业链延伸产业备用地:规划为主导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已有产业的腾挪预留空间,位于泰康路、西外环、世纪大道、兴华路之间,用地规模为67.84公顷。 | / | 同规划方案 | |
综合加工区强调功能的可适性和可置换性,可满足产业集聚区动态发展的分阶段需求。建议引进有经验的工业区物业管理公司,统一建设多层厂房和基础设施,采取政府为主导、民间参与的管理方式。设置在规划区中部,位于工业路、建兴路、北干道、世纪大道之间,总用地面积99.36公顷。 | 综合加工区产业定位不明确,且与食品加工区紧邻。为减轻对食品加工区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明确综合加工区准入条件,禁止高水耗、高毒、高污染,严禁排放有致畸、致癌物质的企业入区。 | 在规划中明确提出控制现状已存在的化工、皮革等企业生产规模。禁止高水耗、高毒、高污染,严禁排放有致畸、致癌物质的企业入区。 | |
环保基础设施 |
排水体制:雨污分流。 污水集中处理:工业区污水排放量远期4.8万m3/d。规划在西外环与兴华路交叉口西北角新建封丘县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规模远期为5.0万m3/d。污水经污水厂处理达标后排入文岩渠。 |
增加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要求,为中水回用创造条件。回用率达到60%。 | 污水处理厂增加中水深度处理工艺和相应规划,鼓励中水回用。中水回用于秸秆发电厂等企业等企业作为冷却系统用水。 |
固废处置:垃圾处理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依托封丘县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 | 按固废性质分类处置,增加垃圾分类收集,补充危废处置要求。 | 实施垃圾分类收集。生活垃圾及一般工业固废依托当地已有集中处置设施。危废处置委托相关有资质单位安全处置。 | |
环保规划 | 以改善工业区环境质量为中心,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合理进行工业布局,强化管理手段,到2020年,使大气环境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烟尘控制区面积达到工业区的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60%以上,地面水按照不同区域的使用功能分别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工业区地面水达到国家级标准。 | 进一步强化、细化、量化环保规划相关内容。 | 在下一步规划中拟定集聚区量化的环境保护目标,提出环境管理、环境监测、跟踪评价要求,提出环境保护对策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准入条件。 |
十四.5 调整后的规划方案环境保护措施
十四.5.1 水环境保护措施
根据工业区规划,文岩渠为区域内最终纳污水体,目前己不能满足功能区划的要求。从废水排放量方面来说,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应深度处理,实行中水回用;同时调查区域污染源,对区域污染源进行综合整治,使文岩渠满足规划水质要求。十四.5.2 大气环境保护对策
(1)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为了更好的保护区域空气环境质量,除了加强对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外,必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利用“清洁能源” 为主。各工业企业应尽可能的利用电能、燃气为能源,尽可能减少废气的排放量,工业区的生活能源应全部普及天然气或液化气。
(2)工业区实施集中供热,入区企业生产所需的蒸汽必须由区域集中供热供给,不得自建蒸汽锅炉,在集中供热管网建成前进区企业如需蒸汽必须采用清洁能源。
(3)入区企业因生产工艺要求,需要自建工业炉窑的, 必须使用清洁的燃料液化气、轻柴油等清洁燃油料,废气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8978 -996)二级排放。
(4) 入区企业的厂址选择,必须符合工业区环境保护规划布局。针对进驻项目排放的工艺尾气情况,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合理布局和调整厂区平面布置,以减少其对环境及周边较为敏感的地区的影响 。
(5)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入区项目的引入条件,对排放有毒有害气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项目,必须从严控制。
十四.5.3 噪声污染控制对策
(1)工业噪声防治进区项目必须确保厂界噪声达标。对各种工业噪声源分别采用隔声、吸声和消声等措施,必要时应增加设置隔声罩、隔声屏障等措施,降低噪声源强,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边界外围规划绿化隔离带,可以有效降低工业区工业生产噪声对区外环境 敏感点的影响。
(2)建设施工噪声控制
建设中采取低噪声的施工工艺,用低噪声施工设备代替传统的高噪声设备;对一些固定的高噪声设备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应放置在远离居民住宅处,并采取噪声屏蔽措施;加强对施工工地的管理和施工人员的环境意识教育。建设项目严格控制夜间施工时间,对于那些必须连续施工工程在夜间施工时,应经地方环保部门批准,并事先向居民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十四.5.4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措施
(1) 生活垃圾工业区内产生的生活垃圾,可由工业区内环卫部门负责处理和处置,对垃圾要做到分类处理,尽量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可回收利用的 ( 如金属、纸等 )回收利用;不能回收的通过工业区内垃圾中转站,定期送往封丘县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处置。
(2)建筑垃圾
施工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装修垃圾与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不能随便倾倒,尽可能综合利用、不能利用的送往封丘县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同时应尽可能减少土方外运,在工业区内平衡挖、填方的土方量。防止废土、废物散失,并建立临时堆放场地。
(3)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工业区内各工业企业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临时贮存场地应按 GB18599-2001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储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中相关要求进行建设。临时贮存场地应设天棚,不允许露天堆放,以防雨水冲刷,雨水通过场地四周导流渠流向雨水排放管;临时堆放场地为水泥铺设地面,以防渗漏;在堆放废水处理污泥的场地,四周应建有围堰,防止污泥流失。所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应分类堆存,尽量综合利用。
(4)危险废物
工业区规划生物医药行业在生产过程可能会产生一定量的危险废物。危险废物除在企业内部经过物理或者化学方法提取进行回收利用外,对暂时无法利用、处置的危险废物,可送到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置单位进行妥善处置,工业区内不另设处置中心,但入区企业必须按规范建设危险固废临时堆放场所。作为封丘县整体考虑的一个问题,对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必须纳入到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
十四.6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措施
入区项目首先应满足现行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以及产业政策的要求,满足总量控制及污染物排放标准,禁止生产淘汰类产品或采用要求淘汰的设备、生产工艺,在此基础上对清洁生产水平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的企业方可进驻工业区。同时加强企业内、企业间、区域经济产业链条,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十四.7 环境管理与跟踪评价
工业区管委会应制定出详细规范的管理制度,对于入驻工业区的企业在建设期、运行期进行全面、有效地监管,制定完善的工业区环境监测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执行 ,及时分析评价并核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的环保措施的贯彻实施情况,并对原环保措施进行补充完善,总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环境效益。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1
1.1 编制依据 1
1.2 评价对象 3
1.3 评价目的、原则 3
1.4 环境影响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 4
1.5 评价范围 5
1.6 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 6
1.7 评价专题设置及评价重点 8
1.8 评价工作程序及总体构想 9
第二章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2
2.1 自然环境概况 12
2.2 社会环境概况 16
2.3 区域环境敏感点情况 17
2.4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19
2.5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9
2.6 区域主要环境问题 30
第三章 产业集聚区开发现状回顾 32
3.1 产业集聚区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
3.2 产业集聚区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36
第四章 规划方案分析 37
4.1 产业集聚区规划概述 37
4.2 相关规划 48
4.3 集聚区规划与相关规划协调性分析 52
4.4 与相关规划差异性分析 55
4.5 规划合理性分析 55
4.6 规划污染源分析 62
4.7 问题与建议 65
第五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68
5.1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68
5.2 土地承载力分析 69
5.3 电力 71
5.4 供气 71
5.5 环境容量 71
第六章 规划实施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分析 77
6.1 规划实施的有利条件 77
6.2 规划环境制约因素 78
6.3 制约因素的减缓对策 79
第七章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80
7.1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80
7.2 噪声影响分析 82
7.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84
7.4 生态环境影响 87
7.5 综合加工区内现有企业对规划的食品加工区影响分析 93
7.6 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93
第八章 污染物总量控制 97
8.1 集聚区总量指标建议 97
8.2 总量目标实现措施 97
第九章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100
9.1 国家有关政策 100
9.2 循环经济分析 101
9.3 现有企业清洁生产评价及建议 105
9.4 规划实施过程中清洁生产建议 108
第十章 推荐方案及减缓措施建议 111
10.1 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 111
10.2 环境保护对策和减缓措施建议 113
10.3 项目准入条件 119
10.4 现状企业调整建议 121
10.5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22
10.6 评价指标可达性分析 123
第十一章 公众参与 126
11.1 公告 126
11.2 座谈会 126
11.3 问卷调查 128
11.4 公众参与结论及建议 134
第十二章 环境监测与跟踪评价 136
12.1 集聚区环境管理建设方案 136
12.2 集聚区环境监测方案 138
12.3 跟踪评价和后评价 141
12.4 集聚区环境管理建议 143
12.5 产业集聚区环境管理目标 148
第十三章 困难与不确定性 150
13.1 规划环评技术规范不完善 150
13.2 缺乏规划环评的基础数据库及信息共享平台 150
13.3 规划环评中协调性评价受限于各相关规划的不确定性 151
13.4 历史遗留问题 151
第十四章 执行总结 152
14.1 规划方案评价结论 152
14.2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53
14.3 环境影响预测结论 154
14.4 规划方案调整建议 157
14.5 调整后的规划方案环境保护措施 159
14.6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措施 161
14.7 环境管理与跟踪评价 162
附 件:
附件1 环评委托书
附件2 公众参与座谈会纪要
附件3 对公众意见采纳的承诺
附件4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小组意见
附件5关于《封丘县产业集聚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复审意见
附 图:
附图1 封丘县城市总体规划及产业集聚区地理位置图
附图2 封丘县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图3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附图4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产业布局规划图
附图5 基础设施规划图
附图6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周围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附图7 新乡市生态功能区划图
附图8 新乡市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重要性分级图
附图9 新乡市生物多样性功能重要性分级图
附图10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图
附图11黄河故道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位置示意图
附图12封丘县地下井群分布图
附图13 封丘县产业集聚区供水规划图
附图14封丘县产业集聚区污水工程规划图
附图15封丘县产业集聚区热力燃气工程规划图
附图16封丘县产业集聚区供电及通讯设施规划图